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4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最晚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算学著作( ),它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从而认识了勾股定理。(A)周髀算经(B) 九章算术(C) 算术(D)汜胜之书2 汉代最重要的算学著作是( ),这部书是 246 个算术命题和解法的汇编,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周髀算经(B) 九章算术(C) 算术(D)汜胜之书3 汜胜之所著的汜胜之书概括了他从农业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他最
2、大的贡献是总结出了著名的( )。(A)区种法(B)代田法(C)间种法(D)套种法4 东汉时期成书的崔寔( )主要是地主经营田庄的家历,但是,书中所记农业技术经验也很丰富,为后人所取法。(A)汜胜之书(B) 神农本草经(C) 四民月令(D)周髀算经5 西汉时期最后写定的( )一书,包括素问与灵枢(或称针经)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A)神农本草经(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D)四民月令6 东汉出现的( )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和植物分类学著作。(A)神农本草经(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D)四民月令7 ( )医学家以淳于意 (仓公) 最有名,治病多验。史记所载仓公诊籍
3、二十余例,是最早的病例。(A)西汉(B)东汉初期(C)秦朝(D)东汉末年8 东汉( ) 撰 伤寒杂病论,晋王叔和编次其书,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A)张仲景(B)淳于意(C)华佗(D)郭玉9 东汉医家( ) 施手术时,先令病人用酒调服“ 麻沸散” 使失去知觉,他还提倡“五禽之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以锻炼身体。(A)张仲景(B)淳于意(C)华佗(D)郭玉10 西汉末年,出现了一种名叫( )的薄小纸,是用蚕丝制成,但昂贵不能大量制造。(A)植物纤维纸(B)灞桥纸(C)蔡侯纸(D)赤躐11 崔寔在政论中记有这样的歌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这表
4、明( )。(A)把皇帝的诏书挂在墙壁上奉若神明(B)地方势力的强大已超过皇帝诏书的力量了(C)州郡官员接到皇帝征派徭役的诏令像晴天霹雳一样(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12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 5875 年),汶山以西的白狼、槃木等百余部相率内附,人数很多,白狼王还作诗三章,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称作白狼歌。白狼歌词的汉字声读和意译都保存在后汉书.西南夷传和注中,是( )。(A)研究西南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宝贵资料(B)研究西北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宝贵资料(C)研究东北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宝贵资料(D)研究南越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宝贵资料13 东晋政府为安置北方移民和侨姓大族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土
5、为断(B)侨置郡县(C)移民戍边(D)实行屯田14 西魏、隋及唐前期在国家政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集团,陈寅恪先生称之为( )。(A)关陇集团(B)关中集团(C)关洛集团(D)胡汉集团15 下列政治动乱发生在南朝时期的是( )。(A)桓玄之乱(B)八王之乱(C)侯景之乱(D)王敦之乱16 南朝时期,进行“ 检籍 ”的是( )。(A)宋(B)齐(C)梁(D)陈17 下列对南朝土族冲击最大的政治动乱是( )。(A)河阴之变(B)侯景之乱(C)桓玄之变(D)永嘉之乱18 南朝寒人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是( )。寒人典掌机要 寒人执掌兵权 寒人出任地方典签 寒人出任地方中正官寒人社会地位超过了士族(A)(B)
6、 (C) (D)19 下列与三国时吴国经济发展无关的是( )。(A)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B)大力推广军屯和民屯(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D)山越人出山,与汉族人共同开发江南20 经六朝时期的发展,南方形成了三个农业发达地区即( )。(A)四川、江汉、江浙地区(B)巴蜀、江汉、交广地区(C)云贵、江汉、江浙地区(D)巴蜀、岭南、江浙地区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的明显不同之处是( )。(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传播(B)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C)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2 永嘉之乱后,北方的政局是( )
7、。西晋短暂统一的终结 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 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曾统一过北方 民族交往和民族斗争交织在一起 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民族大分裂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A)(B) (C) (D)23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局面开始向北强南弱转化的转折点是( )。(A)元嘉之战(B)永嘉之乱(C)刘裕北伐(D)淝水之战24 南北朝时期,南强北弱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元嘉之战(B)永嘉之乱(C)侯景之乱(D)淝水之战25 北魏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分别是( )。(A)386 年和 387 年(B) 386 年和 439 年(C) 439 年和 490 年(D)
8、490 年和 491 年26 为北方民族大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 )。(A)北魏孝文帝(B)北魏太武帝(C)前汉刘渊(D)前秦苻坚27 对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这段历史时期的政局,叙述正确的是( )。 只有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 大多数时间是多个政权分立、南北对峙的复杂政局 西晋、北魏、东晋都有过短暂的统一 除三国分立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处于统一状态(A)(B) (C) (D)28 下列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中,对我国经济格局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加强(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C)江南迅速开发(D)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29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
9、济水平较低的原因是( )。(A)曹魏时废止铜钱,实行实物交易(B)战争破坏严重,政权更替频繁(C)科技水平停滞不前(D)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影响正常交流30 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减少(B)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十室九空(C)民族仇杀,使北方汉族人口锐减(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31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A)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B)促使战败方政权迅速瓦解(C)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重大作用(D)保护了南方相对稳定的局面32 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
10、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洛阳的商业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前秦时洛阳的兴盛(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33 十六国时期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A)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加速了民族融合(C)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二、论述题34 论述淝水之战的性质及双方胜负的原因。35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兴衰。36 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4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
11、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12、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13、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二、论述题34 【正确答案】 淝水之战是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四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383 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军八万迎战,双方在淝水决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大败。淝水之战的性质:一方面,
14、前秦作为氐族贵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进犯东晋,带有民族冲突的性质。在前秦政权中,始终存在着对汉族的歧视与提防,奴役汉族人民的现象也一直存在,这与南方衣冠士族把持东晋政权是有明显区别的。另一方面,前秦在建立之后,采取了很多汉化措施,向中原先进文化靠拢,如发展农业、优待士族、崇尚儒学等,在淝水之战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因此,淝水之战也带有两个并立政权争夺中国统一权的性质。在两者中,后者应当占据主导地位,民族冲突只是表面现象,争夺统一权利才是淝水之战的实质。双方胜负的原因:前秦方面: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如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当时的前秦还远不是一个具
15、有较强凝聚力的政权;前秦王苻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东晋已是“垂忘之国” ,轻率南侵;战争的具体指挥也存在失误,如误用朱序,军队轻率后撤给了东晋军队偷袭的机会等。东晋方面:经过前期的休整,国内形势稳定,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一致对外;谢石、谢玄率领的北府兵能征善战,战斗力强;通过朱序掌握了前秦军队的虚实,具有军事上的主动权。淝水之战的结果,证明当时统一的时机和条件仍不成熟,进一步确定了南北双方对峙的局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5 【正确答案】 门阀世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1)魏晋时期是士族门
16、阀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把持;三国吴国的领兵复客制也赋予了士族典领私兵、荫占民户的权力,朱、张、顾、陆等大姓,把持着孙吴政权;西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占田制中赋予士族占田荫客的权力。其次,门阀世族还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世族上层社会之外。(2)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7、。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 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东晋实际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了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3
18、)东晋末至南朝是门阀士族的逐渐衰落时期。南朝时,门阀士族虽仍是特权阶层,但已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政治上,无功受禄,平庸无能;军事上,也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士族掌军权者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上,骄奢淫逸,形成了矫揉造作的“名士” 之风。 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也就是庶族,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限制士族,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迅速。寒人势力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掌管机要,主要是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或典签。寒人通过参与政权,逐渐取代士族,成为政治上的新生力量。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士族门阀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取
19、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央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权力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权是极为有利的。【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6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并建立了众多独立的政权,在与汉族政权及中原封建文化的相巨碰撞之中,民族融合同时进行。各民族政权为了生存发展,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1)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坚持“南抚夷越” 的民族关系方针,对散居在蜀汉“ 南中”
20、 的各少数民族采取 “攻心为上”的措施,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孙吴政权对山越人采取“强者为兵,赢者补户” 的政策,促进了山越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还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联系。(2)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接受汉族文化,加强与汉族上层士族势力的合作,劝课农桑,设学授经,促使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接受汉文化,并吸收士族豪门参与统治,这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制总结和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禁胡服,改穿汉服;废北语,改说汉语;变姓氏,改从汉姓;革婚俗,胡汉通婚。同时改革官制,修
21、订法律,尊孔崇儒,兴立学校,在国家体制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进一步促进了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民族大杂居的形成,使内迁各族与汉族形成了在居住地域上的不可分离。杂居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了经济文化较低的民族接受较高的经济文化,使胡汉各族在经济生活上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消除了阻碍民族融合的社会势力,民族隔阂逐渐减弱。胡汉各族终于在经济、文化、习俗上达到一致,再经过相互通婚混血,民族的自然差异也逐渐消失,民族融合的局面形成了。第二,民族融合的表现,从胡族来看,除了在经济、文化上纳入封建体系外,在语言、姓氏、服饰上,也都实现了汉化。第三,民族融合这一事实,从汉族来看,是吸收了新的血液,汉族共同体进一步扩大,而且在经济、文化中吸收了不少胡族的优秀成分,如经济生活中的畜牧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至于在文学方面,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木兰辞和敕勒歌,也正是胡歌与汉歌相融合的结晶。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古代民族整合和民族地域调整的新时期。应当看到,民族融合的主流,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靠拢与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融合实际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中原的先进文化向四周的扩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