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4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62 年初,中共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其议题主要是( )。(A)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总结“大跃进 ”的经验教训2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调整、巩固、整顿、提高(C)调整、整顿、巩固、提高(D)调整、充实、巩固、提高3 陈云作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分
2、析当前财政经济方面的主要困难,提出克服困难的六点意见的会议是( )。(A)八届九中全会(B)七千人大会(C)西楼会议(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4 关于八届十中全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口号(B)会议错误地批判了所谓“单干风”和“ 翻案风”(C)陈云在会上作了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D)会议坚持国民经济恢复的八字方针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 运动,下列不属于四清内容的是 ( )。(A)清政治(B)清经济(C)清文化(D)清思想6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三面红旗” 是指 ( )。(A)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3、(B)整党整风、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C)阶级斗争、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D)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 “文化大革命 ”发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 ( )。(A)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B) 五一六通知和二月提纲(C) 十六条和二月提纲(D)二月提纲和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8 拉开“文化大革命 ”序幕的是 ( )。(A)五一六通知(B) 二月提纲(C) 十六条(D)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9 肯定个人崇拜,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写入党章总纲的会议是( )。(A)八届十一中全会(B)中共九大(C)中共九届二中全会(D)四届人大一次会议10 林彪在( ) 会议的讲话
4、中大讲“ 天才”问题,继续坚持设国家主席。(A)八届十一中全会(B)中共九大(C)中共九届二中全会(D)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2 “三反五反 ”运动13 银元之战14 米棉之战15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6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8 过渡时期总路线19 一化三改20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21 论十大关系22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23 反右派斗争24 人民公社制度25 七千人大会26 西楼会议27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8 阅读下列
5、材料: 请回答:(1)从表中看出我国粮食产量在几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2)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论述题29 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30 概述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31 评述土地改革。32 评述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三大批判运动。33 简要回答国民经济恢复的表现、原因和意义。3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35 概述十年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4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6、】 A【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1 【正确答案】 中国和苏联在 1950 年 2 月签订。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三十年,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
7、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的行动,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地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或行动;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协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保障双方的
8、安全,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中苏人民的友谊和促进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在巩固新生政权的过程中,随着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 三害” 、“五毒”的现象,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从 1951 年底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三反五反 ”运动。 “三反”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在党政机关、国营经济部分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五反” 指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主要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展开。三反五反运动至 1952 年 10 月结束。它纯洁了国家机关,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
9、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警惕性的提高,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银元之战是指建国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农民的支持,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投机资本做斗争的“ 战役” 。各大城市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针对当时猖獗的银元投机,命令严禁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政府应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的货币。上海和武汉等大城市相继采取了查封金融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和将投机商逮捕法办的措施。【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米棉之战是指银元之战后,党和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
10、力量和老区农民的支持,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投机商囤积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做斗争的“战役” 。人民政府从老解放区向各大城市秘密调集大量的米、棉和煤炭,等到物价上涨最激烈时,全国同时行动,敞开抛售。大量物资投入市场,投机资本家吞食不下,物价开始下跌。政府连续抛售 10 天,粮、棉等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投机商哄抬物价的阴谋破产,竞相抛售存货,但市场已经饱和,许多投机商宣告破产。【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新中国的建立,需要新型的知识分子。为此,中共中央从 1951年开始至 1952 年秋,开展了全国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次运动的
11、主要内容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影响,划清敌我界限;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帮助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确立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处于领导地位的观念。改造的办法是:一方面组织知识分子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清除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一方面组织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改造运动从高校扩展到中小学校,从教育界扩展到文艺界以至整个知识界。这次运动,为新中国的建设造就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1954 年 9 月 15 日至 28 日,中华人
12、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 13 人为副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这次大会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做法,从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这就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
13、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 年 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了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规定了国家的经济政策,确立了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规定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产生办法及相互关系。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
14、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1953 年 6 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比较完整的表述。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 年 2 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一化三改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基本内容的概括。“一化” 指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实现国家工业化。“三改” 指对农业
15、、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0 【正确答案】 是从个体手工业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合作社的主要活动是统一向供销合作社或国营企业购买原料,向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或国营企业推销产品,承接加工订货。它与手工业生产小组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在生产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开始集中生产,有的按照生产技术,进行简单的分工协作,并用业务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购置了一部分公有的生产工具。【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1 【正确答案】 1956 年 4 月 25 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
16、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2 【正确答案】 1957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八大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始整风运动。这次整
17、风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时宣告整风运动基本结束。这次整风运动,一方面是为了纠正党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寻找调节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政治关系的合理机制。整风运动是转折时期理论探索的第一个实践行动。可是,运动掀起不久,便走上了反右派运动,继而走上大跃进运动的路上去了,整风运动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3 【正确答案】 整风运动开展起来之后,极少数右派分子借机向中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鼓吹“ 轮流坐庄 ”。于是,中共中央在
18、6 月 8 日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同时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反右斗争开展起来。虽然对这些极少数右派分子的反击是必要的,但是,毛泽东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导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 右派分子” ,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4 【正确答案】 “ 大跃进 ”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 1958 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
19、,人民公社制度没有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5 【正确答案】 为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切实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级领导干部共计 7000 多人,因此,又称“七千人大会” 。在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造成的。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全党的任务是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讲话,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
20、活,让群众讲话,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指出必须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次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对于统一全党认识,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扭转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具有重大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6 【正确答案】 七千人大会后,中共中央在 1962 年 2 月 21 日至 23 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召开了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又称“西楼会议“。会议讨论了财政、金融、市场及整个经济形势的问题。陈云在会上作了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他分析了当前财政经济方面的主要困难,提出克服困难的六点意
21、见:把十年经济计划分为恢复、发展两个阶段;减少城镇人口;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西楼会议和陈云的讲话,对当时高级干部统一对国民经济困难程度的认识有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7 【正确答案】 1962 年 9 月 24 日至 27 日召开。会议讨论农业、财贸、商业、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等问题外,着重讨论了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会议过分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
22、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口号。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影响下,会议错误地批判了所谓“ 单干风” 和 “翻案风”。这次会议的正确方面,是坚持国民经济恢复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方面是接受了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观点,并把它们进一步地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左倾错误日益严重地发展起来。【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8 【正确答案】 (1)从表中可看出,从 1959 年开始,粮食产量下降,1960 年的产量最低,1961 年虽略有上升,但仍不及 1958 年。(2)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党的“ 左
23、”倾错误发展,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四、论述题29 【正确答案】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着许多困难,经受着严峻的考验。(1)在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各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人士通过政治协商参与国家的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都表现出了积极的革命热情。但是新中国还存在严重的困难,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虽然已经获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 100 多万正规部队占领着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康六省的全部或大部,
24、进行垂死挣扎;中国大陆上还潜伏着上百万武装土匪、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等反革命残余势力,他们同当地恶霸相勾结,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破坏和颠覆活动。这些正规部队和残余武装,与人民政权和人民解放军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对抗,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此外,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且布局不合理;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运输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粮食、棉花大量依靠进口;税收制度不健全、全国财经不统一、投机商囤积居奇等经济问题。在新解放区内尚有近 3 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阶级没有完全被
25、打倒,农民仍受着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这些都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2)在国际上,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利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坚持敌视中国的立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军事上进行战略包围,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3)中国共产党的自身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任务面前要学习新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城市、掌握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条件下,能否继续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的捧场所腐蚀。总之,建国之初新中
26、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站稳脚跟,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便成了党中央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新中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完成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以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更好的条件。【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0 【正确答案】 (1)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第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在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占全国工业资本的 23 左右;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
27、大经济纲领之一,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前提和条件。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详细规定了没收官僚资本,收购、征购、征用和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之后,还对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第二,管制或收购外国在华企业。到 1952 年底,基本上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经济势力,将外国企业变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上分发动群众、划分农村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运动分三批逐步展开,一般以解放时间的先后,由华东、中南到西北、西南逐次进行。到 1952 年底,除西藏、新疆少数
28、民族区域外,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私营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全面展开。到 1950 年 9 月底基本完成。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调整产销关系。通过调整,将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和销售大体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之从困难中走出来,为发展生产、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恢复经济服务,并获得正当利润。(4)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财政经济的好转建国前后,经济严重困难,1949 年,财政赤字达到 23,从 1949 年 4 月到1950 年
29、 2 月,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物价涨风。为实现财政经济的好转,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强金融管理,打击不法分子和取缔非法金融结构,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第二,控制主要商品,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建立坚强的国营供销商业系统。第三,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以确立统一的国家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到 1950 年 3 月,国家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1 【正确答案】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49 年冬至 1950 年6 月是边准备、边土改的阶段。从 1949 年
30、冬开始,华北城市近郊和河南省、陕西省部分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 1950 年春胜利完成。同时,中共中央做好全国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是从 1950 年 6 月到 1953 年春,是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全面铺开的阶段。1950 年 6 月 30 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文献和基本法律依据。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富农经济由过去征收其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
31、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上分发动群众、划分农村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运动分三批逐步展开,一般以解放时间的先后,由华东、中南到西北、西南(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逐次进行。到 1952 年底,除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区域外,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
32、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2 【正确答案】 从 1951 年到 1955 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起了三次较大的斗争。(1)对电影 武训传的批评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1950 年底 1951 年初,全国上演了歌颂武训“行乞兴学 ”的电影 武训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反响。 1951 年 5 月 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批评歌颂武训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此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对武训传的“武训精神” 的批判运动。(2)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是一
33、场思想领域内马克思主义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斗争。1954 年,学术界发表了批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胡适和否认红楼梦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和反封建精神的文章。毛泽东看到批评文章后,对批判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对俞平伯、同时对胡适唯心论的批判,将学术领域内的争论上升到了政治批判问题上来。1955 年 3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开展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批判的指示,号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批判。这样,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全国全面地展开了。这场批判虽然有利于肃清唯心主义观点,但也存在着混淆学术和政治的界限问题,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是一位对左翼文艺运动和进步文化事业做
34、出一定贡献的文艺理论家。但是,1954 年错误地以胡适向中共中央提交的陈述自己对文艺的观点和意见的报告为契机,发动了一场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运动。1955 年 5 月以后,批判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从文艺理论批判转为一场在全国范围内揭露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完全混淆了敌我界限,使胡风等人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酿成了建国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大冤案。1986 年 6 月,中共中央对胡风事件予以彻底平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3 【正确答案】 (1)建国之后,经过建立国营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私营工商业的合理调整等措施,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到 1952 年,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35、,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已近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第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稳定,从根本上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第三,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商业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国营商业为主导的以合作社商业为助手的新贸易网。第四,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人民物质生活有显著提高。物价稳定,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城市就业人数增加,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2)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取得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党和政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36、利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把开展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在政治运动中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去。尽管这三年政治运动很多,但都没有妨碍生产的进行,反而促进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第二,从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党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 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政治上,坚持团结大多数的方针,协调了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党派的关系,从而组成了最
37、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第三,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了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严格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领导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四,经济理论上的充分准备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已趋成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恢复发展经济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使恢复经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有能力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使中国走
38、向繁荣昌盛的道路。(3)1949 年到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妄图通过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新中国归于失败的阴谋,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发展,为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发展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残余被摧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我国进入大规
39、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4 【正确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消灭了剥削制度,并将剥削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占绝对优势。第二,调动了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所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三大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由
40、于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愿望比较迫切、改造工作无经验可循以及对马列主义的过渡理论缺乏理智的考虑等,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在:要求过急,所有制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这些偏差造成了一些遗留问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5 【正确答案】 (1)1956-1966 年是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党中央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就主要是:第一,工业生产有了巨大增长。工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工业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也有很大的改善。第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些旧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冶
41、金工业、机械工业得到充实和提高;电子工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原子能工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工业布局有了很大改善,沿海工业基地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内地和边疆各省自治区都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第三,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的水利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得到了加强,用于农业的工业产品得到迅速发展,此外,在推广良种、改良土壤、控制水土流失以及建立农业气象预报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四,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第五,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国防尖端科技成果显著。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进展,标志着中国国防进入了一个
42、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2)十年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及时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第二,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健全和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三,全国人民必须紧紧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顶住国际敌对势力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的巨大压力,经受住国内严重经济困难的考验,发挥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步调一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奋斗的精神。第四,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集体的带头作用。党和人民政府适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宣传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及优秀集体的先进事迹。第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