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宋、辽、西夏、金、元)模拟试卷 1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北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采用了( )战略。(A)先南后北(B)先北后南(C)中间突破(D)双管齐下2 北宋在统一南方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特设( ),把征南所得的财富统一存放,以作日后恢复幽燕之费。(A)封椿库(B)常平仓(C)武库(D)军械库3 宋代的“二府 ”指的是( )。(A)中书门下、大都督府(B)中书门下、三司(C)三司、枢密院(D)中书门下、枢密院4 宋太宗曾对群臣说:“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2、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为此,宋初采纳了( )的方针。(A)强枝弱干(B)内外并重(C)守内虚外(D)守外虚内5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段文字反映出北宋初期加强地方控制的基本理念是( )。(A)以文臣取代武将(B)取消节度使(C)分化地方权力(D)控制地方财政6 以下对宋代科举状况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弥封试卷誊录进士及第即授予官职武举出现殿试成为一种制度(A)(B) (C) (D)7 北宋的“三冗 ”是指( ) 。冗官冗兵冗员冗费(A)(B) (C) (D)8 宋代,由于
3、赋役的苛重和不均,一般地主和形势户,为了减轻赋税,便把自己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这叫( )。(A)飞洒(B)诡名挟佃(C)诡名寄产(D)诡名子户9 宋初的土地政策是( ) 。(A)控制集中(B)禁止兼并(C)禁止买卖(D)不抑兼并10 第一次明确提出“ 均贫富 ”口号的是( )。(A)王小波、李顺起义(B)王仙芝、黄巢起义(C)钟相、杨幺起义(D)红巾军起义11 “(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描述了( ) 之后宋辽关系的图景。(A)高梁河战役(B)岐沟关战役(C)靖康之变(D)澶渊之盟12 辽国规定中央官职中的( )一律由契丹贵族担任。(A)中书省(B)
4、枢密院(C)北面官(D)南面官13 马端临曾说:“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卒,平居训厉搜择,无复出戍,外有事而后遣焉” ,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A)保甲法(B)更戍法(C)保马法(D)置将法14 在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容易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 之人激烈反对的是( ) 。(A)募役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5 在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16 王安石变法中与唐代的租庸调制中的“庸” 最为相似的措施是 ( )。(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
5、)募役法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杯酒释兵权18 三衙三帅19 三冗两积20 官、职、差遣21 漕宪帅仓22 支移、折变23 五等版籍24 主户和客户25 庆历新政26 青苗法27 保甲法28 置将法29 三经新义30 元祐更化31 哲宗绍述32 熟女真、生女真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卷五十材料 2
6、: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 “长征健儿 ”。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 ,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材料 3: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北宋政府对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 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材料 4: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
7、、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回答:33 依据材料 1,分析唐朝府兵制的特点。34 对比材料 1 和材料 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5 依据材料 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36 对比材料 3 和材料 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论述题37 试述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38 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应怎样评价它?历史学基础(宋、
8、辽、西夏、金、元)模拟试卷 1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9 【正
9、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正确答案】 宋太祖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961 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
10、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宴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 杯酒释兵权 ”。这样就把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权收回皇帝手中,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8 【正确答案】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 三衙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又称“三司”。“ 三衙”长官分称称殿帅、步帅、马帅,合称“ 三帅”。三帅由资历较浅且易驾驭的将领任职,他们都由皇帝任免,时常被调动。三帅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只有领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由枢密
11、院掌握,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军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19 【正确答案】 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北宋时官、职、差遣的分离,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加之,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入仕为官者不断增加,使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出现冗官现象。宋太祖时,推行募兵养兵制度,军队数量剧增,至宋仁宗时期,军队人数猛增至 140 万。军队数量虽多,但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极低,出现冗兵现象。宋代官吏的待遇十分优厚,加之统治者挥霍浪费越来越严重,军费开支庞大,再加上宋每年还要向辽、西夏交纳大量的岁币,出现冗
12、费现象。【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0 【正确答案】 北宋时为了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在任官制度上采用官、职、差遣。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又称贴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任知州,知州才是实职。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担任。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造成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出现“ 冗官 ”现象。【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1 【正确答案】 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四司即转运使,简称“漕臣” ,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提点刑狱,简称“宪臣” ,主管地方司法;安抚使,简称“帅臣”,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
13、 “仓臣”,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又称“漕宪帅仓” ,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2 【正确答案】 宋朝的农业税沿用唐后期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在交税时,北宋政府还沿用了前代的“支移” 和“折变”的苛法。所谓支移,就是借口官府需要,强迫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他处,人畜盘费自备。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税粮数量每斗加纳“ 道里脚费 ”。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将征收物折价或变成其他物品征收。“ 支移 ”和“折变”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3 【正确答
14、案】 宋代的户籍,一般叫做“五等版籍” ,规定每逢闰年修造一次。宋代户籍分主户(也叫“ 税户 ”)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 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客户是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或称“佃客” 、“地客”),他们租种地主的田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宋代赋役制度以五等版籍制度为基础。【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4 【正确答案】 宋代户籍分主户(也叫“税户”) 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的多少,分为五等
15、。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客户是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或称“佃客” 、“地客”),他们租种地主的田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5 【正确答案】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明黜陟 ”、“抑侥幸”、“精贡举”、“ 择官长”、“均公田” 、“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 、“重命令”。这就是所谓的“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
16、迫离职,“新政” 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了借鉴。【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6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中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之一。在每年春正月和五月,由政府按户等高下贷粮食或钱款给农村主户,称青苗钱。听民户自愿请贷,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同时也可增加政府收入。【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7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殷实之家中有“ 材勇” 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
17、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实行保甲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8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针对“更戍法” 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的局面,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当时称为“置将 ”。此法的推行,改善了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29 【正确答案】 北宋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理论的代表作,也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它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
18、学说,提出了许多新意解,形成了“荆公新学”。三经新义 颁行后,太学和州县学校用它作教材,科举用它作标准。【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0 【正确答案】 1085 年,宋神宗去世,年仅 10 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此时期,由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召司马光等保守派入朝执政,罢黜了变法官员,几乎废除了全部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事占更化” 。【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1 【正确答案】 元祐占八年(1093),高太后死,宋哲宗亲政,改元“绍圣” 。他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悖、曾布等人为宰相,又恢复新法,把元韦占年间得势的臣僚全部免官,贬出朝廷,史称“ 哲宗绍
19、述 ”。【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2 【正确答案】 女真族在隋唐时称 ,居住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辽朝建立后,女真臣属于辽。辽为了分散女真部落的力量,把一部分较强大的部落迁到了辽阳府以南,过定居的农耕生活,称“熟女真” ;而将留在原地继续过渔猎生活的女真人称作“ 生女真”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后来建立了金政权。【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3 【正确答案】 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将帅临时委派,平时不能掌握军队。【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4 【
20、正确答案】 表明唐的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主要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失去经济基础。影响:导致割据局面的形成。【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5 【正确答案】 继承了唐后期的募兵制度。但改变了唐后期兵将结合的方式,实行兵将分离。影响:防止兵变和军事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积弱”现象。 【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6 【正确答案】 由兵将分离再到兵将结合。原因:北宋“ 冗兵” 现象的日益加重,在对北方各部族政权的战争中,兵将分离的弊端明显露。王安石变法要求富国强兵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四、论述题37 【正确答案】 辽的领土广
21、大,民族成分复杂,各民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境内人民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因此,辽统治者相应地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的胡汉分治政策。(1)辽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因其官署设于皇帝大帐以南而得名。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因其官署设在皇帝大帐以北而得名,其官名称虽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大体相似,但权力却远胜于南面官。(2)辽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也实行胡汉分治的双轨制。在地方上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南京道、东京道、西京道。道之下对契丹
22、等游牧民族实行部族制制度,在各大小部族分别设置带有原部族组织色彩的官职和机构;对汉人和渤海人等实行州县制,州县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名号。部族、州县之外还有“头下军州” 。“头下军州 ”(也作“投下军州”)是辽朝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行政组织,是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一种带私属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契丹贵族将所分或所俘人口“筑寨居之”,这些寨堡被称为 “头下 ”或“投下”,再按人口的多少称之为州、军、县、城、堡。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由军州的贵族任免和监督。头下军州的工商税收除酒税上缴朝廷外,其余归主人享
23、用。从事农耕的头下户,除了向主人缴纳实物地租外,还要向辽政府缴课税,又称为“二税户” 。头下军州的贵族和官吏对头下户实行野蛮统治,平时任意征税或役使,战时征为私兵参战。头下军州是一种军事、行政的联合组织。(3)“四时捺钵”是辽朝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辽朝建立后,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的传统。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相对固定的地方从事渔猎活动。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 (行宫) 。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皇帝在捺钵内与北、南面大臣商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四时捺钵” 在辽圣宗时形成制度,终辽之世,相沿不改。(4)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者,皆人军籍,平时
24、游牧射猎,战时应调从征。军队中有正军和家丁的区别。家丁由奴隶和部曲充当,主要从事杂役。正军主要有禁军、部族军、州县军、属国军、乣军等。每正军一人,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弓箭等皆自己装备。人马都不给粮草,依靠四处抄掠以供所需。禁军是军队的骨干,有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部族军是以部落为单位分守四边的军队;州县军是汉族民丁组成的,兵虽多,却并非主力;属国军是臣属部落的军队;乣军是东北路和西北路的边防军。(5)辽朝的法律分为蕃、汉两律。汉律适用于汉人和渤海人,蕃律用于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辽太祖时,耶律突吕不撰决狱法,为当时辽朝第一部成文法。辽兴宗时,重新制定法律,新定条制 547 条,史称重
25、熙条制,于 1036 年(重熙五年)正式颁布,这是一部完整的法典。辽律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规定契丹人“殴死汉人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以其亲属为奴婢”。【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38 【正确答案】 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的局面,宋太祖即位不久,即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制定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的方针,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集军事权力于中央建国之初,赵匡胤宴请握有重兵的武将,即“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大将的兵权,这样就把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权收回到了皇帝手中。禁军不再设置
26、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军司)分为“三衙”(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又称“ 三司 ”。“三衙”长官分称殿帅、步帅、马帅,合称“ 三帅”。三帅改由资历较浅易驾驭的将领担任,由皇帝任免,时常被调动。三帅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只有领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由枢密院掌握,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另外,还对禁军实行“更戍法” ,即宋朝军制每隔几年将屯驻在京城的禁军轮番派到各地戍守,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长帅,帅无长师” ,以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对全国进行军事部
27、署。宋代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部分,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规军,厢军是诸州镇兵,乡兵是按户抽丁组成的,负责维护本地治安,蕃兵是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被选人禁军,所剩多系老弱,战斗力远逊于禁军。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对辽、西夏的进攻采取被动的守势。这种“强干弱枝” 、“内外相维”的政策,有效地防止了武将割据之弊。确立募兵养兵制度。宋太祖认为:“ 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因此,宋朝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每逢灾年招募饥民当兵更
28、成为一项定制,其后的历代君主谨守不变。(2)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分割宰相 (即“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权力。北宋以前,宰相居于皇帝一人之下,“事无不统”。北宋时期进行了改革: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以此来分割宰相的行政官吏权;设置枢密院,以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设“ 三司”,以三司使(或称“计相”)分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评议裁决重大案件,以分割宰相的司法权。这样,宰相仅掌管有限的全国行政事务而已,中央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全都直属于皇帝。收回地方大权。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第一,取消了州郡(府、
29、州、军、监)长官统领“ 支郡”的制度,规定州郡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规定不许兼管他地。第二,由朝廷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权知军州事” 、“知州”,知州之外另设“通判”,用以监督知州,使其互相牵制。州郡长官大都由中央指派文臣担任,并规定三年一任,以免久任权重。实行官、职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为了削弱各级官僚的权力,防止官吏擅权,宋朝实行官、职、差遣的区分。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又称贴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朝廷根据需要和官员的才能,对官员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3)集财权和司法权于中央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四司又称“漕宪帅仓”
30、 ,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转运使,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简称“ 漕臣”,负责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下少量令各州县应付日常开支外,悉数运送中央,上交三司使掌管的国库。提点刑狱,管理司法兼监察,简称“ 宪臣”,并规定凡死刑均须报刑部复审才能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专使到各地巡视刑狱,处理案件。安抚使,管理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设在边境地区,简称“ 帅臣”。提举常平,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 仓臣”。(4)取士大权收归中央。发展了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宋朝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提高了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政
31、,通过科举人仕得官的人数大大超过前代。为了防止官员通过科举考试结成政治集团,危害中央统治。宋政府明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 、“师门”,也不能自称 “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 天子门生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解除藩镇割据分裂之祸,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但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弊端也产生了“ 冗兵 ”、“冗官”、“冗费” 的现象,使北宋陷入“ 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抵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尽观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财物,仍难以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走向反面。 【知识模块】 宋、辽、西夏、金、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