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51.50KB ,
资源ID:84764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76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1、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明初,罢中书省,六部的地位上升,上承皇帝之命,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事权,与六部合称“ 七卿” 的是 ( )(A)大理寺(B)通政司(C)都察院(D)内阁2 下列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B)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 “重其重罪,轻其轻罪”(D)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3 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 ,又称( )(A)宗喀巴(B)格鲁派(C)乌斯藏(D

2、)祆教4 下列现象均属于明朝手工业进步的表现的是( )嘉万年间民营手工业渐居主要地位匠役制度瓦解出现了雇佣劳动、组织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加强了对工匠的剥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A)(B) (C) (D)5 张居正主持北方边务的时期,在他的奏请下,出任蓟辽总督的是( )(A)谭纶(B)戚继光(C)俞大猷(D)袁崇焕6 明代的女真分为( )(A)生女真、熟女真、野人女真(B)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C)扈伦、董鄂、建州(D)长白山、建州、海西7 下列选项不在“ 万历三大征 ”之列的是( )(A)平定宁夏叛乱(B)杨应龙的播州叛乱(C)援朝抗倭(D)贵州苗民起义8 最早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

3、也是最早尝试来明朝传教的人是( )(A)利玛窦(B)龙华民(C)汤若望(D)方济各沙勿略9 张献忠在四川正式建国,国号大西,称大西王,他设铸钱局,铸钱日( ),钱色光润精致,为民间所喜用(A)大西通宝(B)大顺通宝(C)通天通宝(D)永昌通宝10 下列各项,属于类书的是( )(A)永乐大典割圆密率捷法(B) 乐律全书古今图书集成(C)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D)农政全书天下郡国利病书11 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扬州十日 ”是扬州人民反抗清“剃法令”的结果(B) “嘉定三屠” 中阵亡的将领是阎应元(C)圈地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D)投充是满族

4、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12 清朝的( ) 划定了中俄两国中段边界,是继续谈判确立两国相互关系的全面条约的基础(A)恰可图条约(B) 尼布楚条约(C) 布连斯奇条约(D)恰可图条约13 清朝设置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A)伊犁将军(B)乌里雅苏台将军(C)岭北行省(D)西宁办事大臣14 下列不属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和思想控制的是( )(A)圣谕十六条(B) 孟子节文(C) 大义觉迷录(D)圣谕广训15 康熙处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 )(A)南书房议政(B)御门听政(C)奏折制度(D)内阁16 下列著作属于王夫之的是( )(A)明儒学案(B) 宋

5、元学案(C) 读通鉴论(D)古文尚书疏证17 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和坤专权(B)天地会起义(C)天理教起义(D)白莲教起义18 就清朝统治的合理性以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问题与人展开辩论的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C)顺治帝(D)雍正帝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9 胡蓝之狱20 永乐大典21 八股文22 尼布楚条约23 摊丁入亩24 四库全书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朕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材料二雍正在鄂尔泰密折上朱批

6、:“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厉害,立意灭取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灼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请回答:25 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样的政治大战略?26 实行这种战略的原因何在?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7 简述朱元璋的治国方略。28 简述“一条鞭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9 概述明清时期君主专权。30 简评清代的耗羡归公改革。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

7、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明朝中央官制的考查。考生只需记住明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其长官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地位相近,合称“七卿”,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说法早已有之,最早可见史记商君列传中,非大明律中所提出。【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格鲁派,因其僧侣戴黄色僧帽,俗名“黄教”,创立者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影响逐渐扩大,成为西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8、】 本题是对于明朝手工业发展的考查。明代的官营手工业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了变化,允许班匠以银代役,虽然没有改变政府对工匠的剥削,但它使得工匠与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懈。说法恰恰相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代女真的组织结构,上一章也考查过宋代女真的组织形式,期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正是出题点,应注意比较。【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万历年间的基本情况。首先考生应了解“万历三大征”,是指万历中期,明朝凭借强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对在宁

9、夏的呼拜、在播州叛乱的杨应龙和援朝抗倭的三次战争,明朝虽在三次战争中均获胜,但是实力大损,全国财政因战争陷入了困境。【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考查。方济各沙勿略先是在印度果阿传教,又赴日本传教,最后在嘉靖三十一年乘船至广东南海外的上川岛,没有进入内地,最终病死该岛。【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张献忠建国号“大西”,年号是大顺,铸钱是“大顺通宝”,考生容易混淆是因为李自成建国号“大顺”。【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

10、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永乐大典是永乐年间编撰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年间编撰的类书,故选。【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清前期统治策略的综合考查。“扬州三日”是南明政权史可法抗清的斗争,不是剃法令的结果;嘉定三屠阵亡的将领是黄淳耀;康熙八年下诏“永行禁止”圈地。【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当时中俄关系的考查。雍正年间,中俄双方在布尔河畔谈判划界问题,商定签约,以订约地点布尔河命名,称布连斯奇条约,这是中俄两大国在对等基础上订立的平等条约。【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

11、)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清廷加强思想控制与文化统治的考查。康熙颁发圣谕十六条把儒家的纲常名教具体化为士民日常的行为准则;大义觉迷录是雍正为了批判华夷之别、强化思想控制而亲自刊发的;圣谕广训是雍正对圣谕十六条加以注释发挥,颁发全国;孟子节文是明太祖时期的专制教育的措施。【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清初人物王夫之的考查。选项 A、B 为黄宗羲所作,选项 D 为阎若璩所作,选项 C 正确,故选。【知识模块】 明、清

12、(鸦片战争前)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清朝转衰的标志的考查。需要考生对于那一时期的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波及五省,成为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雍正皇帝将其与曾静辩论文字颁行天下,为大义觉迷录,主要关于清朝统治的合理性及自己即位的合法性。【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9 【正确答案】 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 14 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

13、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 45000 余人。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 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 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 被杀。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 并严刑拷打成案。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 15000 人。【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0 【正确答案】 中国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

14、始纂于永乐元年,永乐五年完成。计 22937 卷。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 21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等均随字收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 8000 余种古书资料。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断散轶,今存残卷仍不失为增补、校勘和辑求古书的珍贵资料。【试题解析】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

15、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类书。这么大规模的编撰代表着明代的强盛和稳定,另外考生要注意具体史实表述的准确性。【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1 【正确答案】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定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与刘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经义,用古人语气,讲究“代圣人立言” 。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段落(八股)组成,不得增减,并且只能按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不能随意引申和发挥。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直到清末为止,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用以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16、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代的科举形式,八股文的发明既说明了明朝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逐渐制度化和固定化,另一方面,同时也反映了制度的僵化,考生应对八股取士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2 【正确答案】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南、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

17、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中俄边境的稳定。【试题解析】 尼布楚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第一个边界条约,考生还要注意条约签订的背景:当时西北噶尔丹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让步,与俄签订条约。【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3 【正确答案】 又称“ 摊丁入地 ”“地丁合一”。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8、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试题解析】 摊丁入亩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有两个问题需要考生注意:首先,它没有取消古老的人头税,而是固定下来了;其次,它有利于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按照近代计口方式来统计人口,废除弊端百出的编审制度只是时间问题。【知识模块

19、】 明、清(鸦片战争前)24 【正确答案】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共收录古籍 3503 种、79337 卷。“四库” 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内容分类,包括 4 部 44 类 66 属。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四库全书会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 473 种、19931 卷。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

20、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 18 世纪 70 到 80 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试题解析】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第五,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另一种观点: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浩劫。【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5 【正确答案】 清朝统治者胸怀带有连续性的明晰的治国方略“西师”“南巡”。【知识

21、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6 【正确答案】 “ 西师 ”是指“平定准噶尔之役”、准噶尔之役的余波,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前后持续了六七十年,贯穿康雍乾三帝。其原因:第一,漠西蒙古武力强悍,明瓦刺是其前身。噶尔丹时,统一各部,雍乾之际,噶尔丹策零为其首领时最强盛,既与清对抗,还与沙俄对抗,有雄心、有实力作中国的主人,且其对于西藏的影响较大,可以控制达赖喇嘛;第二,从全国来看,准噶尔一日不灭,西藏蒙古一日不宁。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就会腹背受敌,要统治汉人,必须以蒙古为长城,稳定满蒙联盟。康熙和乾隆认定,要确立对汉族的统治,关键之处在于能否使江浙地区的汉人,特别是那里的汉族知识分子稳定服帖下来。

22、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最早在黄河流域,但经过晋末永嘉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及金朝武力征服北方半个中国等战乱,经济中心渐渐南移到江浙等江南地区,随着衣冠士人举族纷纷南渡,自然也把华夏传统文化带到了那里。在“士为四民之首” 的古代,华夏文化正统所在的江浙士人领袖对清廷的态度,是关乎整个汉族人心向背、清朝治乱安危的头等大事。所以,康熙、乾隆的六下江南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游山玩水的成分在内,但主要还是基于清醒的政治战略方面的考虑,千方百计想怎样才能把那里的汉族老百姓、士人,尤其是那些精英人物安抚好。为此,他们祖孙俩特地在明太祖孝陵前三跪九叩,频频接见声望夙著的江南耆老宿儒,各处阅视河工海塘,更不用

23、说豁免江南、浙江民间田赋积欠以及赐举人、增学额等显而易见的羁縻笼络的那些举措了。“西师”“南巡” 都是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两者互为依托。第一,依托汉族丰富的物力、财力,分化瓦解蒙古。平准之役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后方实力;第二,依托蒙古,巩固对汉人的统治。在客观上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维护大一统的问题,铸就了超越千古的大一统的丰功伟业。【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清的治国方略的考查,需要考生有着较高的历史综合能力,通过基本的史实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7 【正确答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

24、措施:(1)在政治上,改革政权机构。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负其责任,而统属于中书省。1380 年后又废中书省,罢丞相官职,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其事,直接为皇帝负责。朱元璋在废丞相后,设华盖殿、武英殿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2)在经济上,编造黄册和鱼鳞图册,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把保证农民的一定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发展生产,作为安定民情,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徙富民,抑豪强。使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并承担各种差役;移民屯田,奖励开垦。多次下诏并通过设司农司、考核官吏等办法尽量使抛荒的土地得到垦殖,以调整土地占有情况,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免赋役。对所归附地区

25、、灾区及“兴王之地” 多次蠲免税粮,多次减轻自耕农的负担;解放奴隶。下诏释放奴隶,由朝廷代赎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女,使其人身自由;兴修水利。派遣专吏并责成地方官兴修水利;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以解决衣着问题。这些措施的实行,促进了明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在军事上,制定 “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编为卫所军和京卫军。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有战事则由兵部秉皇帝之意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成后各归本位。(4)在司法上,由都察院司纠劾,刑部掌刑狱,大理寺主审查。有大事则由三法司共同审处。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又实行廷杖制

26、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5)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和巡检司。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洪武十五年开始设置。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赋予其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此外,朱元璋还杀戮功臣,兴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以上措施,全国军政、司法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些措施起初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推行却有很大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文化的发展。【试题解析】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和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都对明朝初年国家制度和政

27、治体制的建立产生了影响,又对整个明朝和后来的清朝具有深远的影响,朱元璋表现得既求治心切又刻薄寡恩,明初政治呈现冷酷无情的气象。【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8 【正确答案】 在清丈土地的同时,张居正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该法的主要内容为:“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具体内容是:(1)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

28、里征解赋役的办法。意义: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1)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 ”的趋势。(2)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3)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动机与目的皆在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一条鞭法将赋役名目删繁就简,合为一则,把万历以前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加派加征变成正税;粮户直接向官府缴纳丁银,官运带来加耗,给粮户带来新负担。所以在新的赋役制度下,依然会有

29、新的弊端。【试题解析】 一条鞭法在赋役制度改革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它的评价,考生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到它的主流是进步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答题时必须涉及。【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9 【正确答案】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

30、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

31、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试题解析】 回答这个题目要抓住几个规律:君主专权越来越强化;政治活动越来越生硬;经济活动越来越失去活力。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近代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30 【正确答案】 (1)火耗就是农民用零碎银两来缴纳赋税,官府要将它们熔成 50两一个的银锭上缴,这个过程中有损耗,农民就要缴纳火耗银,官府征收,支配火耗。(2)上下默许的原因:官员薄俸,还要应付

32、大批开支,不合法,但是合乎人情,不受谴责,皇帝也默许;地方经费长期紧张。(3)弊端:形成陋规,律无名文,法所不容,相沿而成。败坏了吏治;从上到下普遍亏空;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4)康、雍二帝对于火耗的态度差别:康熙帝比较务实的态度,应允许陋规一定限度的存在,他一生到暮年,不希望留下加派老百姓的恶名,晚年惜名的思想特别明显;雍正继位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亏空问题,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情况下,把火耗公开制度化。(5)具体操作:提火耗,设养康。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明征火耗,雍正批准各省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大体分为三块:弥补亏空、地方公用、官员养廉银;各省基本实行,只是情况不同,火耗率也就不同。(6)评价:对于澄清吏治有帮助,但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为乾隆前三十年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缓解了地方州县普遍亏空的状况;但是用财政的手段解决财政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试题解析】 提解火耗、增设养廉是雍正年间一项重大的财政及官俸制度改革。乾隆初年,又有所谓提解火耗几近加赋的舆论,朝廷又有是否提解火耗的讨论,乾隆以“率由旧章”作结,就成为了有清一代的定制。考生回答时应从它的定义、原因、背景、实行、评价入手回答,力求全面。【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