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大案是( )(A)哭庙案(B)空印案(C)南北榜案(D)郭桓案2 仁、宣统治时期,在永乐朝保储成功的一批文官受到重用,其中合称“三杨” 的是( )(A)杨士奇、杨荣、杨芳(B)杨士奇、杨荣、杨溥(C)杨士奇、杨芳、杨溥(D)杨荣、杨溥、杨芳3 明朝中后期,先后担任内阁首辅,执掌朝廷大权的是( )(A)杨廷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B)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张居正(C)高拱、夏言、杨廷
2、和、张居正、严嵩(D)杨廷和、张居正、严嵩、夏言、高拱4 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星罗棋布的新兴市镇,它们大都是在草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A)盛泽、濮院、王江泾(B)双林、菱湖、乌镇(C)南浔、枫泾、朱家甬(D)淮安、济宁、沧州4 赋税是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问题:5 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6 哪位皇帝的即位首次应用了秘密立储制?( )(A)雍正(B)乾隆(C)嘉庆(D)道光7 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 一 ”
3、的内容是(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C)赋役征收白银(D)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8 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B)田赋和辽饷(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9 明朝时期,心学逐渐兴起,不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 )(A)王守仁(B)陈献章(C)王畿(D)王廷相10 明代小说成就较高,冯梦龙的三言是指( )(A)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B) 喻世名言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C) 原道救世歌警世通言醒世恒言(D)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 11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是( )在位时期规定的(A)康熙(B)雍正(C)乾隆(D)顺治12
4、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祖禹(B)黄宗羲(C)谈迁(D)顾炎武12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据此回答问题:13 以下关于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14 清代在散文方面,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桐城派,不属于该派的是( )(A)冯梦龙(B)方苞(C)刘大櫆(D)姚鼐15 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类书是( )(A)四库全书(B) 永乐大典(C) 古今图书集成(D)性理大全16 清廷为稳定地方统治,
5、严厉裁抑乡绅权力,连续制造了几起大案,不包括( )(A)“奏销案 ”(B) “哭庙案”(C) “通海案”(D)“南北榜案 ”17 道光年间,在淮北进行被称为“改引行票” 改革的是 ( )(A)蒋兆奎(B)洪亮吉(C)陶澍(D)包士臣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8 锦衣卫19 文史通义20 火耗21 议政王大臣会议22 金瓶掣签23 乾嘉学派24 内三院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
6、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慕天颜:请开海禁疏请回答:25 试分析慕天颜的奏疏提出的背景。26 概述清朝的海外政策。27 分析清朝海外政策实行的原因。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8 简要介绍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29 简述清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 5 答
7、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洪武三十年发生“南北榜案”,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后来明朝科举考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内阁形成时期的重要的人物,杨士奇、杨荣是成祖时期内阁的重要人物,杨溥则为东宫僚属,宣宗初年入内阁。这三个人对于研究内阁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3 【正确答案】 A【
8、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考查。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如杨廷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等,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排斥异己,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使得嘉、万时期的政治缺乏应有的连续性,而且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之风。【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明朝城镇发展的考查。新兴市镇大都是在草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江浙地区,是前所未有的,表明明朝中叶城市化的进程迈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D 项中的城市是由于运河的作用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5 【正确
9、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对于均田制和租庸调的考查。考生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对于租庸调制的基本了解即可得知正确选项为 C。【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皇位继承制度中的秘密立储制,但是要注意题干是应用秘密立储制,而不是制定。雍正皇帝制定了秘密立储制,而乾隆皇帝的继位第一次实践了秘密立储制。【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于明朝“一条鞭法”的一个具体细节的理解。【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既是对乾隆年间税制的考查,也是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考
10、查。经过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之后的税制的变化形式。【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于明朝学术思想的考查。王延相是程朱理学的典型代表。【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明朝较为重要的文学成就的考查。冯梦龙的三言是要让它们发挥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是洪秀全传播拜上帝教的作品,不可混淆。【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清朝赋税制度的考查。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1、”。人丁和丁银的固定,为地丁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顾祖禹所作的读史方舆纪要概述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地理沿革变迁。【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清朝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总结。古今图书集成六汇编,下辖 32 典,总计一万卷,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百科全书。考生应该能够准确地分清类书和丛书的区别。【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6 【正确答
12、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的特殊措施,对抗清激烈的江南地区的乡绅进行重点镇压。“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三起案件,使得江南乡绅元气大伤,“声望难望昔日之项背”。【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对于清廷试图改革旧体制的考查。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在淮北改革,取消盐商对销售食盐的垄断及政府对行盐地域上的限制,盐场设官收税,只要照章纳税,即可领取票证,自由贩卖食盐。【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8 【正确答案】 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朱元璋即昊王位时所设的拱
13、卫司。洪武二年(1369 年) 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考生要将锦衣卫和厂卫结合复习,注意其背景、影响等。【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9 【正确答案】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探讨古今学术、文史、教育等文章和论学书的汇编,其中内卷 5 卷,外卷 3 卷。该书是章学诚经 20 年精心探讨,积文而成,凝结了章学诚的毕生精力,
14、是其代表作。它是研究文史的名著,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该书提出“ 六经皆史”,这是该书最重要的观点。章学诚在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 史识” 之外又明确提出了“史德 ”的概念,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0 【正确答案】 明清附加税之一。原指将零碎银两铸成银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明代将征收之细碎银两重新熔铸为一定重量的银锭,存入国库,而将熔铸之耗损部分名日火耗,亦称火耗银,由纳税者承担。清初火耗各地不一,有高至百分之五十者,甚至解运往返费用,皆摊入其内。雍正时列入正税,无定额,欲征税时每两银加征一、二、三分不等,存留地方,主要用于公费及官吏养廉。【知识
15、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1 【正确答案】 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国议” 或“议政处”,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准参与,凡军国大事,全由议政王大臣决定,权力超出内阁之上,既有民族歧视成分,也带有满人军事民主制的遗风。康熙继位时年少,由诸大臣辅政,康熙设计诛杀鳌拜等人,限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并没有取消这个机构。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为首者称领班、首枢,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而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空名、虚衔。对皇权构成一定牵制的满族旧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过是荣誉虚衔。乾隆五十六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举
16、足轻重作用的这一机构被宣布取消。【试题解析】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入关前按照“参汉酌金”的方针建立的一套满汉融合的政治体制,为清代所特有。在清代政治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2 【正确答案】 用掣签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的制度。藏语“金奔巴” ,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 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
17、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试题解析】 金瓶掣签体现了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西藏在清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关系着大清帝国的稳定。西藏问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演变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题,考生可以整理一下。【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3 【正确答案】 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等为其代表人物。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
18、贡献。长于考据,这是清代汉学家朴实为学的传统。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加之清廷的崇奖,考据之学遂成为统治者与文化专制相辅为用的工具。乾嘉学派诸学者在经学、史学、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都取得了当时最好的成就。道光以后,学术风气久经酝酿而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今文经学得以复兴,从事于“经邦济世”之学。同治、光绪之世,孙诒让诸人在古籍整理上同样作出了值得称道的成就。章炳麟,重倡顾炎武“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之学,以伸张其政治主张,是汉学的一个光辉结束。【试题解析】 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
19、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4 【正确答案】 清代初期的中央文书机构。1636 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包括中国史院(撰拟招令、编撰国史)、内秘书院(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文院(讲经注史,颁布制度),三院长官为八承政,三院共设大学士四人,学士五人。可参与机务,充当皇帝助手和顾问,初具了后来内阁的规模和职能。但此时仍以文书事务为主,还不能算是最高决策或挂靠机构。清军入关后
20、,改内三院为内阁,到康熙后,将大学士品秩升为正二品,分兼殿阁衔,自是内阁基础基本奠立。【试题解析】 内三院是中国清代内阁的前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5 【正确答案】 明清之际,战争频仍,中外贸易受到严重的摧残。顺治元年,为了缓和沿海因兵燹造成的困难,一度允许外国人到澳门贸易。嗣后为了封锁沿海人民同郑成功等海外抗清势力的联系,实行了严厉的迁海、禁海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成为清初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年间强烈要求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
21、慕天颜就是其中之一。【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6 【正确答案】 清朝统一前后,害怕汉人反抗,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十六年颁布了“迁海令 ”,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移 50 里;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设闽、粤、浙、江四海关,用以主管海外贸易事务;康熙五十六年下达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的命令;雍正时期开放了南洋之禁,但是却加强了对中国商人出海的一系列严格限制,中国商人无法得到清政府给予来华外商同等的政策待遇;18 世纪 50 年代西方国家船队直接前来浙海关所在地宁波贸易,乾隆帝感到担忧,决定禁止外国商船来宁波,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7 【正确答案】 变
22、化的原因: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处于自我封闭的文化之中,人们思想较为封闭,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对汉人的防范、猜忌、戒备。【试题解析】 与西方商业性的海洋文化相比,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性,其地位基本上就是陆地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将两者相比较,可知,从总体趋势上,贯穿明朝海外政策的主线是开放的,而清朝的海外政策的主线则是封闭的。【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8 【正确答案】 明清异代之际的中国,在剧烈的政治变故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1)后金
23、与明延之间从属于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发展到两个政权的嬗变前后的新朝与旧朝的矛盾。(2)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和清朝先后为敌,他们灭亡了明朝,却最终被清朝剿灭。(3)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统一,其所面对的反抗力量,是明朝的残存势力加上农民起义军的余部,还有在台湾的郑氏家族武装力量。(4)以南明和农民军为主的抗清力量被消灭后,清朝的地方割据势力有所发展,康熙时期进行了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的斗争。(5)明朝灭亡之后,明遗民、遗臣仍然以明为正统,与清政权对抗,至少是不合作的态度,宣扬“ 华夷之别 ”,严重威胁清统治的稳定。总之,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是贯穿当时历史发展的主线,各种社
24、会矛盾围绕着这条主线而展开和消失。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一个个矛盾的逐渐解决,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业最终完成,最终奠定了国家的版图。【试题解析】 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在总结明清之际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之后,综合分析得出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有一个特殊的人物考生可以关注一下,就是吴三桂,他的一生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9 【正确答案】 “ 征丁无人,征地地荒 ”的情况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迫使清初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1)停止圈地。清初为照顾满洲贵族和八旗兵丁的利益不断圈占土地。康熙二十四年,决定停止圈占土地。(2)更名田。就是将明
25、朝王室的大量田地拨给原来的佃户,任其垦种。这项活动开始于康熙七年,结束于康熙九年,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3)招民垦荒。从顺治六年开始,清政府多次颁布垦荒令,采用承认所有权和短期免税等优惠措施,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并把垦田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一条标准。(4)蠲免赋税。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清政府也比较注意赋税问题。顺治时,即宣布取消“三饷” ,到康熙时,又不断下诏蠲免赋税。(5)摊丁入亩。清初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康熙末年着手改革赋税制度,规定康熙五十年以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到雍正元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 地丁银” ,即按康熙五十年的丁银数平均摊入地税中。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它完成了地税与丁税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清初的经济政策的全面的考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恢复和改革措施,使得清朝的经济水平逐渐恢复、发展,为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