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5KB ,
资源ID:84779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77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nwarn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

1、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 1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的实行。(A)科举制(B)三省制及政事堂会议(C)府兵制(D)六部制2 唐代,中书省中中书舍人凡六员,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谓之 ( )。(A)票拟(B)涂归(C)五花判事(D)封驳3 下列关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六部为中书省直属机构(B)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C)中书

2、省负责起草诏令(D)尚书省负责执行全国诏令4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大明律(B) 开皇律(C) 宋刑统(D)唐律疏议5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 10 个( ),经常派官员监察地方官吏。(A)道(B)路(C)边镇(D)都护府6 ( )是唐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A)光禄寺(B)刑部(C)御史台(D)都察院7 “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 这段史料反映了( )时期的均田制。(A)北魏(B)北齐(C)唐朝(D)隋朝8 唐朝时期,每丁服徭

3、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称为( )。(A)输庸代役(B)税(C)租(D)调9 隋唐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推行的基础是( )。(A)均田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募兵制10 租庸调制对农业生产的最大作用是( )。(A)使农民分到了一定的土地(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D)开垦了许多荒地11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大地主(B)广大农民(C)中小地主(D)大官僚12 唐代府兵的基本单位是( )。(A)左右武卫(B)左右卫(C)鹰扬府(D)折冲府13

4、 唐代府兵制的基本原则是( )。(A)内轻外重(B)干枝俱强(C)强枝弱干(D)强干弱枝14 武则天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主要借助于( )的支特。(A)庶族地主(B)前朝贵族(C)山东士族(D)关陇士族15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评价一位唐朝的统治者“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这位统治者是( )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16 取代氏族志的姓氏录编纂于( )时期。(A)唐肃宗(B)唐中宗(C)武则天(D)唐玄宗17 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始开设于( )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武则天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5、分。18 常举、制举19 诠试20 南选21 政事堂22 输庸代役23 姓氏录24 开元之治25 短番匠、和雇匠26 彍骑、健儿27 河朔三镇三、论述题28 简述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及其意义。29 评析唐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30 说明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 1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6、 隋唐五代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

7、,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8 【正确答案】 唐代科举考试的两种形式。常举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举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9 【正确答案】 诠试是在科举考试通过后,正式入仕之前吏部举行的一次考试。内容有: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证

8、;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相同,则先取才能。【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0 【正确答案】 南选是唐朝在江淮以南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诠选制度,始于高宗朝,由武则天开创。唐朝时,因桂、广、黔等地可选任士人为官,但有时所选不当,于是朝廷就派郎官御史为选补使去选取适当人才。南选制度使得岭南、福建等边远地区的人才,得到了科举入仕的机会。【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1 【正确答案】 政事堂是唐初宰相(三省长官)议事之所。始设于门下省,后又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又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这时,“ 中书门下 ”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

9、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2 【正确答案】 以绢、布折役的方法称为“输庸代役”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徭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这种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唐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3 【正确答案】 武则天为打击土族势力,于显庆四年(659),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新修的姓氏录把武氏家族列为第一等,下面按官职高低共分九等,无论

10、祖上有无功德,门第是高是低,只要通过科考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级。这就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对门阀制度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4 【正确答案】 唐玄宗开元(715741 年)年间,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制佛教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这些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5 【正确答案】 短番匠、和雇匠是唐代工匠的两种类型。短番匠每

11、年服役二十天,可“纳资代役 ”。和雇匠由政府出资招雇,又分为明资匠和长上匠两种。明资匠是短期雇工,每年大约做工三个月,长上匠是长期雇工,终年被政府雇佣。当时的和雇匠实际上是强制性的。尽管如此,和雇制度的产生具有进步意义,使政府对工匠的束缚有所放松。【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6 【正确答案】 随着府兵制的逐渐破坏,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一切募士承担,共募得 12 万,号称“长从宿卫”,次年,改称 “彍骑 ”。边镇戍兵也自开元二十五年(737)起正式实行招募制,被招募的戍兵称为“ 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帅,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彍骑、健儿

12、的军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他们长期服兵役,是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7 【正确答案】 河朔三镇指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自李宝臣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恒、定、易、赵、深、冀等州(今河北中部和南部)。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自田承嗣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魏、博、贝、相、澶、卫、沼等州(今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区)。卢龙镇治幽州(今北京) ,自李怀仙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幽、涿、营、瀛、莫、平、蓟、妫、檀等州(今河北中北部及辽宁西部)。三镇节度使均是安史降将,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供中央。河朔三镇割据

13、称雄,专横跋扈,公开与中央相对抗,被称为叛镇。【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三、论述题28 【正确答案】 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而开通的。其开凿的原因有:第一,政治上,为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需要沟南北交通。第二,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军事据点,把军需物资送到北方,也需要打通南北交通。第三,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应。如何解决南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连成贯通南北的

14、运河,是当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因此,运河的开通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第四,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中国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国的长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东流人大海,南北的交通,从来没有很好地整顿过,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第五,大运河的开凿还与隋炀帝怀恋江都(今江苏扬州)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有关。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

15、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一,经济方面: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五百多里。它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大运河作为漕运的主要通道,其作用更加凸显。另外,隋运河成为交通干道后,沿河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贸易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河城市带和经济带。第二,政治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联系、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开通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条件,中央政府得以对南北实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大运河虽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

16、交流,但在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它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沉重负担的基础上的。从大运河的开凿,到漕运的实现都是如此。因此,运河也形成了中国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一个聚焦点,如隋朝的开通运河劳民伤财、后世各帝王的沿河游玩、贡赋的北运等都成为后世王朝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9 【正确答案】 唐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第一,在政权机构建设上,中央仍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

17、封驳之权,长官称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全国政令。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共同对皇帝负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初期,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一起在政事堂共议国政。为防止权臣窃位,皇帝往往指派年纪较轻、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进一步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唐朝初期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又把全国分为 10 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对地方官吏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

18、位,对人民进行直接的统治。第二,修订唐律。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于武德七年(624)损益而成 武德律。太宗即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武德律加以修订,于贞观十一年(637)修成贞观律,并颁行全国。至此,唐律基本上形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于永徽二年(651)颁行全国。永徽三年,又对永徽律做了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 卷,永徽四年,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共 12 篇,502 条,其中贯穿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精神,但其对劳动人民则是极力地压制。此外,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唐律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

19、发展、防止统治阶级过分迫害劳动人民的规定。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第三,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对百姓、官僚的授田及土地买卖有明确规定。与均田制相对应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缴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这项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部分土地,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唐朝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四,实行府兵制。唐王朝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的整顿,唐代的府兵制度比前代更加完善。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

20、都尉和果毅都尉统率。折冲府下依次没有团、旅、队、火。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之分。府兵的兵员每三年挑选一次,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唐代的府兵制依然实行兵农合一制。府兵的调遣权力由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握,调兵须有皇帝敕书和兵部符契,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无权调兵。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第五,发展学校教育和实行科举制度。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中央官学主要招收官僚子弟及外国留学生,以儒家经典和各科专门知识为学习内容。地方官学以经学和医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制举南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都不定。第六,修订氏族志。为

21、了提高皇权的地位,唐太宗令人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士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通过修订氏族志,一部分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意义: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奠定和完善了唐朝的各项治国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30 【正确答案】 从贞观元年(627)到贞观二十三年(649),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唐太宗个人的作用

22、。主要表现为:(1)唐太宗即位之后,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事允当,致力于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2)唐太宗十分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各有所长。唐太宗还非常注意地方官的选任,他把各州都督和刺史的姓名写在宫里的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成绩和过失,以备提拔和贬降。他很注意县令的选择,要五品以上的官员保举能胜任县令的人,而各州刺史则由皇帝亲自选拔任命。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3)唐太宗还注意纳谏。他能够广泛听取官僚地主的意见,并能注意判断是非,择善而从,有利于修明政治。唐太宗虚心纳谏,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如魏征、马周等

23、人。(4)唐太宗还注意法制。他强调不论君臣都要按照法律办事,由于他的以身作则,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作用。(5)唐太宗还注意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缓和民族矛盾,以求国内和平。同时,他还对士族地主集团的内部关系进行了凋整。极力选拔寒门庶族、地主官僚出任中央政府要职,这种用人政策,在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封建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6)唐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开仓救济灾民,注意不夺农时,以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同时,他还并省了州县,精简官员,整顿吏治,紧缩国家开支。唐太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对“贞观之治” 局面的形成起了极

24、为重要的作用。第二,隋末农民大起义,打击了士族地主,部分调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为唐初的社会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三,唐高祖武德年间所建立的各项制度,也为“贞观之治” 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四,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 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评价: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的“ 治世 ”和“盛世”。但是“贞观之治”也并不是像封建史学家所渲染的那样完美无缺。首先,就户口而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户至八百九十万,而唐贞观之初,户不满三百万,即使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户也不过三百八十万。虽然在唐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但比之隋既省时的户数,还不到二分之一。其次,就社会现状而论,当时有不少地区还是残破不堪,疮痍未复。再次,以人民生活和他们所负担的租赋徭役而论,农民的受田一般不足,而租、庸、调的剥削却并没有因受田不足而实际有所减轻。至于徭役,比起隋末虽然有所减省,但由于战争频繁,人民的徭役负担还是相当重的,由此也造成了阶级矛盾一度非常紧张。由此可见,“贞观之治” 不会像古代史臣所渲染的那样富足繁荣阶级压迫和剥削仍然十分沉重、【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