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51.50KB ,
资源ID:84822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82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1、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 等产量曲线3 边际技术替代率4 古诺模型5 市场失灵6 物价稳定7 充分就业8 引致需求9 边际产品价值10 边际收益产品11 边际要素成本12 平均要素成本二、简答题13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是递减的?14 贸易开放如何影响经济增长?15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16 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7 FDI 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18 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19 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20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

2、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21 效用最大化的资本所有者如何向市场供给资本要素?22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三、论述题23 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24 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基础是什么?25 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26 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27 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28 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从效率角度出发,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手段选择时应主要注意哪些问题?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

3、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知识模块】 生产和成本论2 【正确答案】 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知识模块】 生产和成本论3 【正确答案】 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度量了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即一种生产要素对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知识模块】 生产和成本论4 【正确答案】

4、 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 1838 年在分析双寡头行为时提出的理论模型,因而又被称为“ 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 A,B 两个(成本为零的)生产和销售相同矿泉水的厂商,它们共同面临一条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A 厂商首先进入市场。它的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 12。之后,B 厂商进入市场。B 厂商在已知 A 厂商的产量之后根据剩余市场容量决定的最优产量是全部市场容量的 14。这之后,当 A 厂商知道 B 厂商留给它的市场容量为 34 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 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 38。如此等等,经过一

5、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 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 B 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当A 厂商和 B 厂商的产量分别达到市场总容量的 1 3 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知识模块】 市场理论5 【正确答案】 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6 【正确答案】 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而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我们通常借助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实践中,消费物价指数 CPI 是最受各国政府关注的指标。【知识

6、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7 【正确答案】 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8 【正确答案】 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以区别于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因此,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 需求。而在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认为是“间接”需求。此外,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

7、收益,部分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购买生产要素。据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又称为“ 派生” 需求或 “引致”需求。【知识模块】 生产要素市场9 【正确答案】 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产品价值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收益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厂商其他的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一单位变动投入,厂商可以生产的产出增加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于厂商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按不变的价格出售,因而这些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

8、的收益等于边际产品的数量与市场价格的乘积。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价格反映了要素的边际收益。【知识模块】 生产要素市场10 【正确答案】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积,即 MRPMR.M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比如卖方垄断市场,由于厂商出售既定产量可以索要的价格与厂商的产量有关,通常呈相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原有的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这样,厂商的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知识模块】 生产

9、要素市场11 【正确答案】 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因而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价格。这是因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通常面对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要素的价格提高,因而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成本一方面是该单位要素提高的价格,另一方面则是该要素所提高的价格对其他所有要素数量的影响。因而,在卖方垄断条件下,要素的边际成本大于该要素的价格,即边际要素成本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之上。【知识模块】

10、生产要素市场12 【正确答案】 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因而厂商的平均要素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知识模块】 生产要素市场二、简答题13 【正确答案】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出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会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

1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知道,理性的生产厂商会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使得等产量曲线递减的区域内。这就意味着,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其次,由于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某种要素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该要素所替代的其他要素数量就会减少。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知识模块】 生产和成本论14 【正确答案】 对外开放意味着分工体系从国内跨越国界,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和发展,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外溢、干中学、制度变迁等动态效应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对增长的推动作用。理论上,经济开放对经

12、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生产过程的直接影响上,突破生产过程在一国内部面临的投入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约束,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张又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改变投入一产出转化关系。对外开放进程还可以通过要素流动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制度变迁效应等影响生产过程的背景条件,改变要素积累机制,引导围内的结构调整。从实践上分析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出口增长可以提高进口能力,有助于弥补落后国家的外汇缺口,提高资本设备的进口能力。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带来规模经济。贸易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内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外

13、资流入的增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可以刺激国内贸易品部门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当然,贸易开放推动经济增长并不是无条件的。一方面,贸易自身的发展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因此外部条件会影响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贸易的作用。另一方面,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取决于它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贸易能否推动经济发展,关键看贸易发展能否促成或配合有益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5 【正确答案】 广义上,经济全球化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是生产再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

14、化的过程。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员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实现经济互动的四个基本途径。国家间的经济互动是以产业转移为纽带而发生的。从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过程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6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渐进开放,我国从“进口替代” 转为“出口导向”,再到全面开放。我国通过开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江、沿边开放、内陆省市开发区等,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

15、和特点,通过举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边和沿江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通过多渠道开放: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贸易、弓 I 进技术和外资,发展国际劳务费合作、国际旅游、跨国经营等,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与世界经济接轨。在多领域开放: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开放,把开放从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到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等。加入 WTO,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更加趋于市场导向的政策措施改革,我国在市场准人、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展迅速,对外开放全面深入。【知识模块】

16、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7 【正确答案】 FDI 是跨境资金流动影响我国经济的最重要形式。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本要素的累积。FDI 已成为我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资企业产值可以直观地看出 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三资” 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呈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20 世纪 90 年代,FDI 政策在促进产业的升级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提升了导向产业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进程中通过。FDI 所获得的外溢效应和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吸引先进国家或地区的 FDI 以及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上

17、。FDI 的流入还直接带动我国技术引进和进口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FIEs)对于推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刚。通过 FIEs 带来 FDI 的大量引进,既可以获得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又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8 【正确答案】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也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得到纠正。市场不完全。垄断的存在。由于信息不完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交易者要花费交易成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制度或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上述失灵分类:一是市场功能性缺陷

18、;二是市场不完善;三是制度性原因。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解决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但是政府干预,不能排斥和完全替代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种优势。优势主要表现在:征税权; 禁止权; 处罚权;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19 【正确答案】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

19、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 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 边际收益 ”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从要素的“ 边际成本” 考查,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

20、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VMPP.MPr 式中 r 为要素的价格。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 MP 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知识模块】 生产要素市场20 【正确答案】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

21、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

22、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如果替代效应

23、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知识模块】 生产要素市场21 【正

24、确答案】 在经济学中,资本是指由经济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从资本的供给角度考查,资本是其所有者将产品的一部分用于下期生产的部分。一方面,人们之所以要供给资本,原因是资本可以带来利息。但另一方面,资本既然来源于产品的一部分即储蓄,那么增加资本将意味着当前消费数量的减少。因此,消费者的资本供给行为源于储蓄行为。它是消费者在当期和未来时期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而言,当期或者未来增加消费都会增加效用满足。从而不同的两期消费的组合获得的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明。同时,消费者当期的收入是既定的,因而其当期消费和储蓄数量受到这一收

25、入的限制。当储蓄的利息率既定时,消费者预算约束的效用最大化的当期消费和储蓄数量使得消费者处于均衡。对应于不同的利息率,消费者决定不同的储蓄量,从而得到储蓄函数。如果市场利率提高,则当期消费的价格提高,从而替代效应使得消费者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同时,利息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从而消费者增加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这样,利息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也呈相反方向变动,亦可能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但通常,由于利息率变动的幅度较小,因而可以认为储蓄的供给向右上方倾斜。【知识模块】 生产要素市场22 【正确答案】 经济政策目标体系是由不同的具体政策目标构成的,在这一体系中,有些目标具有独立性,而有些目标之

26、间可能存在关联性,既可能是互补性关系,也可能是交替关系。还有互补转向冲突,以及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等。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第一,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推动经济增长,要增加投资,这需要降低利率或降低实际工资率,降低利率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实际工资需要提高物价水平。这样必然同稳定物价相矛盾。而为控制物价上涨,实行银根紧缩,往往引起经济滑坡,造成衰退。第二,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通常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而这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抑制通货膨胀,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

27、的货币政策,压缩投资规模,这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种交替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第三,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平等指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效率,分配上必须实行按贡献大小分配,而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经济条件和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别,因而分配结果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就需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里,这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是高收入者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影响效率的提高;二是低收入者可能形成对这种再分配收入的依赖,从而降低其努力提高效率的积极性。第四,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

28、稳定的状态。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充分就业会提高工资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这会通过两方面影响国际收支:工资率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成本,这会减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对商品需求增加,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不仅会使一部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转而用于国内消费,而且增加进口的压力。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弥补赤字:就要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增加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为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抑制国内需求,又不利于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除以上外,还有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冲突、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发展目标之间的冲

29、突、物价稳定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冲突。【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三、论述题23 【正确答案】 开放和对外贸易突破我国工业化的约束,促成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基于劳动成本优势这一共同基础,构建相互关联的外贸战略和工业化模式,这充分发挥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使出口得到高速发展,国际分工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转移使得中国工业在出口带动下迅速发展。制成品出口拉动下的工业扩展。重化工业阶段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依赖对外贸易,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制成晶出口中,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顺应国际分工竞

30、争格局变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我国工业化。【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24 【正确答案】 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在外向型战略之下,我国工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实现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我国实现劳动成本优势的形式的变化。 中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演变过程始终是围绕着劳动成本优势展开的,这是不变的础。变化的只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中国发挥和体现劳动成本优势的形式、产业载体和产品载体在不断

31、变化。顺应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新机遇,中国通过调整工业化模式和对外贸易模式,实现了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由此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通常所认为的中国外贸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这样的观点是有偏差的。中国工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实现手段和产业载体的变化。【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25 【正确答案】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30 年中,我国基本上是闭关锁国、自我发展。1982 年十二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

32、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992 年,十四大提出对外开放的三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2001 年加入 WTO 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促进国内发展和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26 【正确答案】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首先与市场失灵有关。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未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未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导致市

33、场失灵的原因: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不经济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也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得到纠正。市场不完全、不完善。 垄断的存在。信息不完全。不能保证收入的公平分配。 制度或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 对于未来、长远问题市场缺乏远见。上述失灵分类:一是市场功能性缺陷;二是市场不完善;三是制度性原因导致的失灵。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各种矛盾,需要政府调节,协调各方面关系,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府干预不是要取代市场,而是在纠正市场失灵的基础上为市场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政府干预具有自身优势,这些优势使得政府调节有助于克服市场失灵。【知识模块】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27 【正确答案】 (1)经济政策手段及其构成。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经济政策手段具体包括经济手段(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具体包括: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中央银行利用金融调节工具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发布命令、指令等形式来干

35、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制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强制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制度约束。建立制度规范,以作为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包括国有资产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2)经济政策手段选择的原则。对于同一目标,可以采取不同政策手段。通过评估政策手段的效率,可得出有关政策选择的一般规则。为实现同一政策目标,有多种

36、手段可供选择。通常是把不同政策手段配合使用。要保证最优的选择,要考虑选择的一般原则。目标变量对政策手段反应的大小。目标变量对某一给定政策手段作出反应,与决策者预期相一致的反应越大,说明该政策手段越有效。因此应选择力度较大的政策手段。根据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一般应选择较易实现政策目标及较快显示其效果的政策手段。政策手段对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一般应选择能对产生不合理经济现象的原因起直接作用的政策手段。资源成本的高低。政策手段的运用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成本(如抑制通货膨胀,实行银根紧缩,可能导致经济滑坡,失业增加)。应选择能实现政策目标且花费的资源成本最小的政策手段。间接经济效应。任

37、何政策手段的运用都可能产生间接经济效应,包括正和负的。应选择那些间接正效应大于间接负效应的政策手段。社会政治效应。应选择那些使社会政治利益最大化及社会政治成本最小化的政策手段。选择性和变动性。应选择那些以一种选择性方式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和具有可变动性的政策工具。【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28 【正确答案】 政府干预调节经济活动应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这里经济效率包括:(1)静态效率。静态效率有两个必要条件: 既定资源条件下,使产出最大。产品的组合不仅符合技术可能性,也满足社会全体人员的愿望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2)分配效率。如果收入分配在原则上具有公平性,

38、则存在分配效率。(3)动态效率。避免通货膨胀,达到总供求平衡,使生产潜力得到发掘。政府干预经济能否提高效率,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根据三个效率标准,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注意如下问题:(1)一个功能齐全的市场机制更容易实现静态效率。政府因此一般不应干预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决策和消费决策,否则会影响静态效率。(2)提供各种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既有助于提高效率,也有助于实现公平。(3)如果要实现静态效率,政府就应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消除垄断的负效应及解除对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各种限制。(4)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尽管可以提高效率,但可能引起收入分配不公。政府如果缩小收入差距的社会成本小于获得的社会收益,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干预是有效的。(5)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通常会伴随经济波动,造成资源浪费。政府应利用政策工具避免经济过度波动。(6)市场机制难以达到经济的长期动态效率,政府适度干预有助于实现长期动态效率。(7)政府与微观主体活动之间的理想平衡将随时间而改变,这就需要进行跟踪调节,有效协调这种关系。【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