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44KB ,
资源ID:848635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8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jobexamine33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1、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题1 符号学(清华大学,2009 年)2 传播媒介(武汉理工大学,2009 年)3 人际传播(武汉理工大学,2009 年)4 组织传播。(厦门大学,2009 年)5 大众传播(武汉理工大学,2009 年;复旦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6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 共鸣效果 ”“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中山大学,2010 年)7 拟态环境(人民大学,2009 年)8 媒介是人的延伸(复旦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中国人民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9 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2011 年 MJC

2、真题)10 法兰克福学派(复旦大学,2009 年)11 传播学经验学派(厦门大学,2009 年)12 抽样调查(四川大学,2009 年)13 内容分析法(暨南大学,2008 年)14 双向传播(中山大学,2010 年)15 两级流动传播(华南理工,2009 年)16 传播学 5w 模式(复旦大学,2012 年 MJC 真题)17 受众(复旦大学,2008 年)二、简答题18 简述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 2008 年,说明:该格式真题为新闻学或传播学考研真题)19 简析库利的“ 镜中我” 理论。 (清华大学,2009 年)20 简述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南京师范大学

3、,2009 年)21 简述组织传播及其特点。(西安交通大学,2008 年)22 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上海大学,2009 年)23 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是什么?它和批判学派有什么差异? (南开大学,2008 年)24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哪些条件?(北京师范大学, 2008 年)25 请画出并解释马莱兹克的传播系统模式。(电子科技大学,2008)26 画出循环传播模式图,并简要叙述主要内容(画 1950 年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并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2009 年)三、论述题27 请阐述“两个环境 ”理论及含义。 (复旦大学,2008 年;复旦大学,2011 年 MJC真题

4、)28 请你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谈谈对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媒介即隐喻”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年;中国传媒大学, 201 1 年 MJC 真题)29 简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08 年)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题1 【正确答案】 符号学(Semiotics 或 Semiology)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内容涉及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等科学。由于涵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人文科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直到结构主义在 20 世纪下半期兴起,以Tel Que

5、l杂志为号召的哲学家,为了反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大量引用俄罗斯在十月革命前的一系列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 【正确答案】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3 【正确答案】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

6、道多,方法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4 【正确答案】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简单来说,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5 【正确答案】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

7、会6 【正确答案】 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高度普及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3)媒介信息的大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7 【正确答案】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中提出来的。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 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知识模块】 媒介

8、与社会8 【正确答案】 媒介即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9 【正确答案】 沉默的螺旋(11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该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

9、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该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0 【正确答案】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 社会研究中心 ”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 20

10、世纪 3040 年代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1 【正确答案】 经验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对于后者,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美国的经验学派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的社会观。【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2 【正确答案】 抽样调查是实证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11、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不是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3 【正确答案】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有三个特点,即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4 【正确答案】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

12、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5 【正确答案】 1940 年,为了调查大众传播媒介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开始了一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选民投票的研究。实际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最能够影响选民投票的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人际影响(Personal Influence)。而且人际影响比媒介影响更频繁,更有效。研究人员还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首先影响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然后由意见领袖来影响更多的普通人

13、。这就是所谓的“两级流动传播理论(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6 【正确答案】 1948 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to whom) 说?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 5W 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

14、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 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另外,它还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7 【正确答案】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说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二、简答题18 【正确答案】 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的是霍夫兰,他提出了“可信性效果 ”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

15、 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但是,由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在上述两次实验中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退,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一个重要道理,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19 【正确答案】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

16、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 镜子” ,个人通过这面 “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 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别人如何“ 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 “认识”或“ 评价”的情感。【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0 【正确答案】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能够给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致。如果个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群体中其他人的看法很不一致,他就会感到有很大

17、的压力,驱使他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作用: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1 【正确答案】 组织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组织传播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渠道进行信息的流动。一般有正规的组织传播和非正规的组织传播两种形式。组织传播的功能大致有两种: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具体而言,组织传播有以下四种功能:联系协调,实现目标;信息交流,适应环境;情感交

18、流,激励士气;相互了解,增强凝聚。【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2 【正确答案】 第一,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整体或个人。第二,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第三,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化和电子化的媒介。第四,受众广泛、成分复杂。第五,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使得传播效果的测量需要付出专门的努力。【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3 【正确答案】 传播学经验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选用这种研究方法是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哲学思潮紧密相连。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伊利调查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 、“选择性接触”、“ 意见

19、领袖与两级传播” 理论、“ 使用与满足 ”研究、“创新一扩散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等。与批判学派的差异:(1)美国经验学派的特征: 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 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欧洲批判学派的特征: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2)研究焦点的差异: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焦点是: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 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 );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欧洲批判学

20、派的焦点是: 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3)研究方法的差异:美国经验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欧洲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全面。(4)社会观的差异:美国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资本主义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欧洲批判学派认为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

21、24 【正确答案】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迄今为止,学者较为关注的条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源的条件 测试信源可信性的高低与传播效果的大小是否有某种必然联系;(2)内容的条件 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和行为反应;(3)方法和技巧的条件 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4)受传者的社会条件 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5)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测试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惯、自信心的强弱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

22、其结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5 【正确答案】 (1)马莱兹克的传播系统模式图(见下图)(2)在此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重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3)该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4)优点:不仅深化了对“社会过程” 的认识,同时深化了对“ 心理过程 ”的认识。【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6 【正确答案】 循环模式由施拉姆

23、和奥斯古德提出,具有如下特点: (1)这个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双方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3)这个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循环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三、论述题27 【正确答案】 “ 两个环境 ”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评论家李普曼在 舆论学中提出来的。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虚拟环境,即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

24、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 ;而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 间接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大众传播的作用,虚拟环境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它主要是由大众传媒造成的,换言之,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虚拟环境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现代人对 “虚拟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而对这种环境的验证能力则大大缩小了。因此,当媒介歪曲环境时,人们不但无法验证,而且人们还将其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行动。【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8 【正确答案】 (1)在麦克卢汉之前,人们认为媒介只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并不重要,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但麦克卢汉

25、认为,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 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3)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也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他认为

26、,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模式。(4)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中提出“ 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很显然是对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的延伸和解读。波兹曼认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一说法显然是对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的呼应。波兹曼吸收了麦克卢汉媒介形式必将影响文化传播内容的观点,但他同时认为,麦克卢汉在把握媒介形式和文化内容的关系方面,忽略了“ 思维方式” 的作用,于是他提出了 “媒介即隐喻”

27、的论点,以夸大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固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务的方式,但是这种参与却往往不为人们所留意。”【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29 【正确答案】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在奥斯古德一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之上提出的。由于循环模式不适用于大众传播,施拉姆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一模式。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知识模块】 媒介与社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