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67KB ,
资源ID:84887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88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1 期待视野2 形象期待3 接受动机4 隐含的读者5 共鸣6 净化7 召唤结构8 诗无达诂9 戏仿10 文体期待11 移情12 滋味说13 延留14 余味15 虚静16 正误与反误17 领悟18 接受心境19 填空20 对话21 兴味22 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23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24 为什么说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25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26 简论文学误读。27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28 为什么文学语言中需要填空和对话?29 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30 试述期待遇挫与

2、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31 如何理解接受美学?32 什么是“期待视野 ”?请解释期待视野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33 结合具体事例谈文学接受中的共鸣。34 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35 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36 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37 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人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 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 ”(第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 ,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

3、识。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 期待视野 ”,最早见之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 .波普尔与德国知识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的有关著述,指的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预有的知识储备、期待目标、理论框架等等。之后,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其文学作品中,并认为接受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

4、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也就是说,“期待视野” 是接受者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 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拓宽着“期待视野” 。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

5、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 【正确答案】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

6、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

7、机。审美动机,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借鉴动机,即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积极投身阅读的动机。【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4 【正确答案】 所谓“ 隐含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的能够按自己的创作动机,理解作品内涵,把文本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实现的读者。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

8、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从作者的期盼心理来看,“隐含的读者 ”,也就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问世之后,能够遇到的知音。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艺术观念、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中,往往会“隐含” 着不同类型的“读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5 【正确答案】 共鸣,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一种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

9、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第一种“共鸣 ”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品中有着精警独到的人生体悟,深刻丰富的社会感知,且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意蕴表达等方面,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即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中,应有与作品中的内涵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与意志愿望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灵震动与情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第二种“共鸣 ”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人类的社

10、会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之间,也往往存在着许多相通的政治、道德、审美情感与观念区域。【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6 【正确答案】 “ 净化” 一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与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按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净化是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重要方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对“卡塔西斯”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宗教含义的“ 净化说 ”(即“净罪”之意),二是医学意义的 “宣泄说”。我们在前人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同时充分联系各类文学艺术功能的实际,采用了“净化”说。即“净化”是读者在

11、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作品,读者能够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与人生的烦恼,而得以维持心灵的平衡;二是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读者的某些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心态可以得到纯化,人格可以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净化” ,实际上正是文学艺术最为本质的审美功能的体现。【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7 【正确答案】 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

12、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句子组成的系列往往无法形成绵延和回溯的顺利关系,句子之间存在着“脱漏” ,这就需要文本调节,连续不断地汇集到阅读时刻中,使文本总是能够最终到达读者的心灵。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8 【正确答案】 诗无达诂其本意是

13、“寻章”“摘句”,比较广泛的解释是指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 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9 【正确答案】 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 ,是“ 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0 【正

14、确答案】 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1 【正确答案】 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蜡烛有心还惜别,

15、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 物” 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2 【正确答案】 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滋味”就是“ 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3 【正确答案

16、】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三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4 【正确答案】 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论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

17、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5 【正确答案】 虚静是老庄理论的核心观念。老子把“虚静” 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提出了“涤除玄览 ”观点,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庄子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 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 ”与“坐忘”,认为人要达到“虚静” 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一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 道” ,达到物我同一的 “物化”状态,才能

18、真正地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简言之,虚静指的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6 【正确答案】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悟,但作者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7 【正确答案】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

19、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8 【正确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做接受心境。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这样三种类型。【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9 【正确答案】 填空:波兰现象学大师英伽登提出了文学作品中存在“未定点” ,是需要读者加以想象补充的。德国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一步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英伽登口中的“ 未定点” ,是一种召唤着读者自己去填充内容的结构,而作者在写作时就已在心

20、中有一个文本阅读的对象,即“隐含的读者” ,这个“读者”是会在作者留下的“空白”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与解读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0 【正确答案】 对话: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无关,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渴求呼唤读者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 对话” 。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1 【正确答

21、案】 兴味:孔子说“诗可以兴” ,朱熹的解释,即为 “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 。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2 【正确答案】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22、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和渲染。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

23、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前者是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所拥有的期待视野;后者是指由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在文学的阅读接受过程中,这种社会性期待视野主要是通过那些

24、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体现出来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3 【正确答案】 填空是指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因此需要读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兴味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作品的意蕴。这三个概念虽然表述不同,但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所指明的

25、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文学接受需要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1)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读者看到的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因此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2)与其他学科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科学著作那么准确、严格、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3)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了巨大的阐释空间,而且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就更需要读者自己去填空、对话和兴味。【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

26、4 【正确答案】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学文本结构的召唤性,指从文本角度来看,文本本身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召唤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 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性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

27、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 空缺”,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 “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一切的文学文本的召唤性含义。(1)文学作品的文本包含着许多“ 不确定性”和“空白”。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文学作品文本的摩本结构,这就是伊瑟尔所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2)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张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

28、阐释了这一概念:“如果说张力是物体内部垂直于两相邻部分的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的话,那么艺术作品的内部结构中,恰恰就存在着这种相互牵引的力”。阅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填补文本中不确定性和空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者具体化的过程。(3)关于文本结构空白是如何“ 唤起意义”的,伊瑟尔这样说明:读者在理解作品意义的过程中,接触到各个片断,空白使片断联结起来。各个空白向一个焦点集中,并相互投射。这样,读者的游离视角就确立了一个视觉参照场,而每一个瞬间视觉所注意的片断就变成了专注点。当某一片断成为专注点后,就转入非专注点位置上,原来的位置就为读者占据,成为背景,自然就形成空缺,读者又从空缺位置出来掌握新的片

29、断;于是,非专注点又复成新的专注片断。就这样,“空缺” 就成为构建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4)关于文本的结构,伊瑟尔还提出一个“ 否定”的概念。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解释这一概念。在内容方面,他认为多数文学文本具有向读者所生活的社会现实中的政治、思想、伦理、法律等种种现存规范挑战和攻击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学文本常常打破读者头脑中“轴上的动力空白” 。读者在开始阅读时往往有着某种为现存社会旧规范所束缚的视界,在阅读中,这种旧视界常被文本打破即“否定” ,这时会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空白,需要通过进一步阅读获得新的视点,改变旧有的视界,来征服“ 空白” 。在形式方面,否定意味着对 “前意向”的冲破。“

30、 前意向”是胡塞尔的一个现象学概念。伊瑟尔借用来说明文本结构在召唤着读者的某种期待。读者在文本不断展开的句子阅读中,会因某原先的审美经验而激起某种期待,即期待下文会出现符合其审美经验所熟悉的句子。但是,各种期待几乎从不曾在真的文学文本中得到实现。好的文学文本在唤起读者熟悉的期待的同时,更应“否定” 它、打破它,而不是去证实它、实现它。空白与否定共同构成了所谓复迭的“否定性” ,这是“文学交流中的基本力量 ”。【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5 【正确答案】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的接受动机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五种,它们是: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

31、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舒畅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求知动机是人们力图通过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是人们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主要是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之间,他们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是指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的动

32、机。【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6 【正确答案】 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文学误读作为一个纯粹的文艺理论术语,诞生于西方 20 世纪 60 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中。(1)文学误读的产生原因。文学误读的生成受四个因素的影响:作者、读者、文本以及社会权力运作。作者。作者是作品的创造主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他们都是造成误读不可或缺的因素。造成文学误读的作家方面的因素有:作者说话的艺术、作者创作当中的无意识机制、作者个性特征与社会的冲突。读者。读者的期待视野、个人偏好、识鉴能力以及读者的

33、自我肯定意识等因素会造成文学误读。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是在他们自己乐意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已经存在的阅读历史继承下进行的。读者个人差异是造成文学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因为读者各有偏好。其次是读者个人的识鉴能力高低不同。读者的焦虑呈现了“ 求异 逆反式” 误读面貌,这是审美求异心理的审美逆向思维的结果。文本。文学语言是描述性语言,其内涵含蓄模糊,它的诸多空白与未定点组合的结果必然是文学作品思想的不确定。文学作品体现为一种召唤结构,它强烈要求读者去联想、填充,以最终使得不完全的“形” 走向 “无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误读。社会权力运作。权力是离文学最

34、远的一种事物,文学要求自由独立,权力要求纪律与服从;文学要求同情与宽容,权力要求冷酷与严厉。但是在现实文学活动中,权力因素的介入事实存在着,其典型就是文学为社会权力的运作。这是文学误读现象形成的又一客观原因,尤其是理论批评界的误读所形成的强烈的社会舆论。(2)文学误读的意义。文学误读对文学活动的意义。误读是文学活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文学活动互动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分子。作者创造出文本,若没有读者的参与,尤其是误读,它就不会演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本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实现。读者的误读及时反馈给创作者,在某个方面来说,它又成为作者创作的一个指引与参考。文学误读对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意义。误读打

35、破了“ 作者话语读者接受”的单一模式。相反,读者也参与了文本的创作,读者与作者形成了相互学习、借鉴、监督的良好态势。这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的合理化与提高不乏积极意义。总之,因为误读,文学作品的再生力才得到有力展示,文学活动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动态感和鲜活感。离开误读,这一切的生成便失去了依靠。【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7 【正确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活动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的时候,一部平常

36、之作,也有可能激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读者的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8 【正确答案】 “ 填空” 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对话”是指读者基于自己的理解与作品本文内涵之间的交流,文学接受之所以需要“填空”“对话”,主要是由文学本文的特征决定的。(1)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文学文本是抽象性文

37、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2)文学文本使用的主要是不确定的描述性语言,隐含着无数“空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 “填空”“对话” ,才能把握;(3)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此,文学文本形象中的丰富内涵,也必须经由读者自己的主动创造,才能理解,才能充分实现。【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9 【正确答案】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词语序列的引导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

38、介人,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 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来自“ 还原 ”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 ”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异变可以表现为作品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关雎作为一首反映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在封建道学家那里则成为了是对“后妃之德” 的赞美之歌。(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弗洛伊德通过引入“自我”“本我”“超我”的观念解析俄狄浦斯王,从而得出的“恋母情结” 的主旨。 (3)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例如由于读者缺乏必要的西

39、方神话传说以及爱尔兰、犹太人的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尤里西斯这本书。(4)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例如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解读红楼梦时,可能只对里面的游玩情节感兴趣,而只有到了老年经历了人生沉浮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的含义。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一个拥有较高欣赏能力的人对于尤里西斯可能感觉如获至宝,而一个欣赏能力较低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味同嚼蜡。【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0 【正确答案】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总体上来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一部较为优秀的作品往往伴随着期待遇挫。因为通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否则作品就有缺乏新意之嫌。同样,如果读者

40、完全受挫的话也难以使读者进入作品。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往往呈现三种情况:(1)完全顺应。即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这种呈现方式虽然方便读者的阅读,但是很容易导致程式化、公式化的毛病。读者往往一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从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因而完全缺乏期待遇挫也是很难产生艺术魅力的。例如看到“松柏” 这个题目,一般读者就会联想到松柏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生存的不屈的精神。而那些以松柏为题的诗歌的主题也往往与此相关。(2)完全遇挫。即指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比如某些过于晦涩,令人难以捉摸

41、的“先锋诗” ,某些过于随意,无迹可循的意识流小说等等,往往会导致这种结果。(3)既有顺向顺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设法不断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者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种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有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例如萨特的短篇小说墙就是一篇典型的文章,小说结尾是出人意料的:伊比埃达宁死不屈,但当他坚定地选择了死时,却又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他用生命保护的对象格里,把坟墓当作最安全的地方藏

42、身于此,但却听信伊比埃达信口胡诌而跟搜捕他的敌人撞了个满怀。这种非绝对的善恶,对读者心理的调动和激发正是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1 【正确答案】 接受美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盛行于欧美,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主要观点是:(1)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一部作品即使在发生史结束以后,若未进入接受过程,那么还不能算最后完成。一部作品只有经历了接受过程,才算真正的完成。(2)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

43、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还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文学过程中,读者创造作家,影响作家的创作,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文学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符号内涵的破译和潜在形象的创造性构建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开始时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着一种“ 前结构”,即一种读者心理上的先行 “结构图式”,也就是姚斯所说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 ”。这种 “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将直接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并导致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把握。(3)文学作品的文本是一个“ 召唤结构”。这是伊瑟尔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文本与其他语言文本不同,它并非充分的、完

44、全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许多意义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则召唤着读者自己去填补。(4)文学史是作家、读者和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总体而言,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但对它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思维的过程中,有关学者做的实验都属尝试性的,它目前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2 【正确答案】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

45、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1)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2)形象期待。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3)意蕴期待。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3 【正确答案】 共鸣,

46、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一种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第一种“共鸣 ”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品中有着精警独到的人生体悟、深刻丰富的社会感知,且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意蕴表达等方面,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即在读者的阅读期

47、待视野中,应有与作品中的内涵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与意志愿望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灵震动与情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高尔基曾经这样谈阅读福楼拜的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的感受:“黄昏时分,我坐在杂物室的屋顶上,我爬到那里去是为了避开那些节日的兴高采烈的人。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我面前的喧嚣的春天的节日,被一个最普通的、没有任何功劳也没有任何过失的村妇一个厨娘的身姿所遮掩了。”高尔基这里所描述的,正是在文学阅读活动中产生的“共鸣” 现象。福楼拜在 一颗纯朴的心中,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当仆人的乡间女性的纯朴形象,描绘了她平凡而又惨淡的一生,表

48、现了作家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同样有着丰富的下层劳动者生活体验的高尔基,显然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第二种“共鸣 ”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之间,也往往存在着许多相通的政治、道德、审美情感与观念区域。所以,唐诗宋词、红楼梦、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才受到了历代无数读者的共同喜爱。马克思曾经盛赞希腊神话有着“永久的魅力 ”,表现出人类历史上的童年时代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显然,正是由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存在着对于人类童年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喜爱的共同感情,才

49、使其在后世的无数读者中时常引起共鸣。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纯朴的心,不仅打动了当年的高尔基,作为当今的中国读者,当我们阅读这篇作品的时候,也会为之深深感动。在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唤起了许多不同读者的共鸣。“共鸣”,是文学作品发挥社会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了“共鸣 ”,文学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历史上的许多文学名著,也正是依赖“共鸣”,才得以流传不朽的。因此,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论怎样地探索创新,不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从内在精神与情感方面打动读者,都将是毋庸置疑的基本原则。是否引起读者的共鸣以及引起读者共鸣的范围,无疑是评价文学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参考,但具体情况又比较复杂。有的作品,如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样的经典性名著,虽然有着很高的思想艺术成就,但由于读者自身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局限所造成的接受障碍,致使这类作品往往很难在更大范围的读者中产生共鸣。此外,从文学史上来看,虽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却不能反过来认为,凡引起共鸣的就一定是好作品。比如有些作品,由于大胆敏锐地切中了时弊,可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轰动,引起了强烈“共鸣” ,但因艺术的粗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