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72KB ,
资源ID:84887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8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期待视野(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2013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 形象期待(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3 接受动机(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4 隐含的读者(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7 年扬州大学考题、201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5 正误(2006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6 共鸣(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7 文学的净化(2011 年中国人民大学考题)8 召唤结构(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9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2005 年华中师范大

2、学考题)10 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制约。(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1 文学的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2008 年暨南大学考题)12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005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13 马克思:“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200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14 试简析文学消费为什么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15 简论文学消费的二重性。(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16 谈谈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7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2006

3、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 )18 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9 何谓接受心境?(2006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20 为什么文学语言中需要填空和对话?(2005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21 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2004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2 为什么说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2007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23 举例论述在文学与“ 世界 ”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2000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4 有人认为,通俗文学没有思想性和

4、教育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予以分析。(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5 联系实际论述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影响。(2008 年兰州大学考题)26 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一文里曾论述到:“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寒怆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试就恩格斯的这一论述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文学消费的精神品性的理解。(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27 举例论述接受活动在整个文学

5、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8 举例论述文学的多种功能。(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9 什么是“期待视野 ”?请解释期待视野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2009 年上海师范大学考题)30 结合具体事例谈文学接受中的共鸣。(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 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德国知识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的有关著述,指的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6、时预有的知识储备、期待目标、理论框架等等。之后,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其文学中,并认为接受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也就是说,“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

7、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 期待视野 ”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 “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2 【正确答案】 形

8、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

9、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3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

10、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借鉴动机,即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动机。【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4 【正确答案】 所谓“ 隐含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的能够按自己的创作动机,理解作品内涵,把文本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实现的读者。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从作者的期盼心理来看,“隐含的读者 ”,也就

11、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问世之后,能够遇到的知音。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艺术观念、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中,往往会“隐含” 着不同类型的“读者”。鲁迅当年的小说创作,是要在沉寂的年代里发出反抗现实的“呐喊”,因此,他所期待的读者就是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它是起源于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学接受过程,就是“隐含的读者” 积极参与创造的过程。朱立元先生认为,伊瑟尔“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只注意了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割裂了读者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因此,代之以“潜在的读者“更为科学。所谓“ 潜在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现实的读者是那些生活在一定时代、环境中形形

12、色色实实在在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的个人和群体(读者和读者群)。潜在的读者则不同了,“他“是活在作家心中时时缠绕并干预、参与作家创作的读者。可以说,潜在的读者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他未来作品的可能的读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5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 ,或日 “误读”,具体包括“ 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对作品的误读。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祗牾,但作品本身,客观上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正误” 由于合乎 “再创造”的文学接受规律,因而是可取的。如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对曹雪芹的创作意旨与作品的

13、内在意蕴,众说纷纭,见解各异。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梦幻” ,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闷;王希廉(护花主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感叹家世盛衰之作;张新之(太平闲人)认为,“ 通部红楼,止左氏一言概之日:讥失教也!”王国维则借助叔本华“ 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 ”的意志论哲学,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表现了作者迥然不同于中国人的乐天精神与“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的“大团圆”艺术趣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认为,红楼梦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情为重的大观园之内的世界,一个是礼教统治的大观园之外的世界;冯其庸先生认为,红

14、楼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一种新思想,带有反封建的色彩,贾宝玉、林黛玉是一种带有新的意义的新人的萌芽。由于无法判定这些见解是否合于曹雪芹的本意,故而很大程度上可归之为“误解” 。但因大致上或在某一方面合乎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客观实际,有一定可信性,且有利于丰富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因此,即可视为应予肯定的“ 正误 ”。【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6 【正确答案】 共鸣,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一种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

15、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第一种“共鸣 “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品中有着精警独到的人生体悟,深刻丰富的社会感知,且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意蕴表达等方面,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即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中,应有与作品中的内涵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与意志愿望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灵震动与情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第二种“共鸣 ”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

16、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之间,也往往存在着许多相通的政治、道德、审美情感与观念区域。所以,诸如唐诗宋词、红楼梦、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才受到了历代无数读者的共同喜爱。马克思曾经盛赞希腊神话有着“永久的魅力 ”,表现出人类历史上的童年时代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显然,正是由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存在着对于人类童年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喜爱的共同感情,才使其在后世的无数读者中时常引起共鸣。【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7 【正确答案】 “ 净化” 一语,源于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与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

17、感的净化”。按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净化是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重要方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对“卡塔西斯”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宗教含义的“净化说“( 即“净罪”之意),二是医学意义的“ 宣泄说“。持 “净化说”的人又有三派:一是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痛苦的坏因素,使心理恢复健康;二是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的利己因素,生成纯粹的利他情感;三是净化剧中人物的罪孽,如令观众感到人物的凶杀行为出于无心,因此凶手可告无罪。持“ 宣泄说“的人亦有三派,一是认为悲剧的作用是以毒攻毒,即以悲剧内容来消解人的恐惧与怜悯的病态情感;二是借助悲剧,宣泄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情感,使情

18、感趋于平静;三是通过悲剧,重复激发恐惧与怜悯之情,以减轻这两种情感的力量,以保持心理的平静。我们以前人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同时充分联系各类文学艺术功能的实际,采用了“净化”说。我们认为:“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作品,读者能够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与人生的烦恼,而得以维持心灵的平衡;二是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读者的某些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心态可以得到纯化,人格可以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净化” ,实际上正是文学艺术最为

19、本质的审美功能的体现。【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8 【正确答案】 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绝不是文学文本的缺陷,而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的最基本的条件。【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9 【正确答案】 通俗文学是不同于高雅文学、探索文学的一种文学类型,其审美特征有其特殊性。首先,通俗文学根本的审美特征在于通俗性。通俗文学有许多别名,如俗文学、大众文学、消遣文学、消费文学、娱乐文学、畅销文学等,虽然略含贬义,但却充分体现了其通俗性。通俗文学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通俗的。以宋元话本小说来说,当时的现实生活变成了民间的新闻传说,然后成为话本小

20、说内容的基本来源,因此,爱情、公案两类作品最多。作品歌颂了市井细民为爱情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可见通俗文学的内容是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也是通俗的。其结构形式清楚明了,如章回小说就继承了话本小说的特点,通俗易懂。通俗文学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保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俗语的大量应用,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当然,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富于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通俗文学往往故意提高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使情

21、节的发展以奇制胜,以奇取胜。这并不是说传奇性就意味着离奇古怪、不着边际,而要合理运用虚拟、夸张等艺术手法,通过典型化途径将生活集中概括起来,做到既奇又真,既真又奇。通俗文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娱乐性。通俗文学所担负的使命主要是娱乐,满足读者“娱心”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短暂地从烦恼琐屑的人生中超脱出来,获得心理愉悦。因此,惊险、刺激、悬疑、浪漫的通俗文学往往为大众喜闻乐见。强调通俗文学的娱乐性也不能忽略思想性、教育性。“娱心” 之外还需 “劝善”,将娱乐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统一起来。【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0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文学生产和文

22、学消费同样如此。文学生产是文学消费的前提,文学生产的产品为文学消费提供对象,文学产品文学作品本身又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方法;文学消费反过来又制约着文学生产的展开,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文学消费的过程也是文学产品的生产过程。狭义的文学生产只指作家创作出一个文学文本,经过印刷出版而获得其外在的物化形态,但是文学产品只有在文学消费活动中才能得到最后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消费是广义的文学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缺少这个环节,文学生产就没有真正完成。(2)文学消费作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作为文学生产重要组成成分的文学消费必然地对于狭义的文学生产起到重要

23、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文学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接受者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消费文学产品,这样,满足接受者对于文学消费的需求就成为文学生产的重要动力源泉,相应地,对文学的欣赏、消费的需求量和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当某类文学产品由于“生产过剩 “而出现危机时就迫使生产者作家和书商调整创作路径,改变创作方式从而推动文学生产力的发展。(3)文学消费对于文学生产的这种制约作用要求作家不能仅仅将文学生产作为一种“自我的言说 ”,而应该观察和分析作为文学接受者的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取向的接受者的文学消费需求。当然,生产本身并非绝对地依附于消费,文学生产也应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

24、提高特定时期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水平,欣赏水平的提高作为消费者“消费水平” 的重要组成成分,反过来又推动着文学生产的向前发展。(4)文学生产以什么方式进行,同样受到文学消费的制约。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消费的方式是不同的,阅读一部小说和接受一篇诗歌、欣赏一部戏剧都是绝然不同的,如果文学消费的方式主要是接受者的文字阅读,那么作家在进行文学生产的时候就要重视文字的技巧、重视文学形象的塑造、重视故事情节的构造。而对于话剧、电影、电视剧本而言,接受者除对于情节、形象的关注之外,还会考虑到它的演出效果,因此,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注意文字、形象、情节等外,也需要注意表演的需要。总之,文学消费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

25、文学生产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作为文学生产的重要推动力,体现着文学生产的目的,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和方式。【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1 【正确答案】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文学传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发表或发行活动。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信息源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文学传播作为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古已有之,换言之,文学传播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学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而演进。由于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并传递

26、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因而,文学传播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有重要影响。并且,现代传媒理论认为,媒介即信息。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和更替导致了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文学创作出现了互文化、网络化与图像化的新特点,而文学消费由单一的文字消费转变为图文并茂的甚至主要是读图的消费。【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2 【正确答案】 在技术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文学消费作为一种

27、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在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文学消费不仅仅指文字阅读,而且也包括对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第三,文学生产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是靠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总之,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3 【正确答案】 这句话原来是论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指出生产和消费不是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8、,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广义的生产和消费本来就不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还包括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所以,他关于生产和消费的一般规律的论述原则上也适用于创作和消费。具体说来,这二者的关系是:一方面,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另一方面,文学接受也制约着文学创作。在这句话里,主要是说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推动作用。任何生产都是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目的正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欣赏需要,没有读者对文学的欣赏需要,就不会有文学创作。读者的需要不仅是文学创作能够存在的重要前提,也是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读者对文学的需要不是

29、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已有的作品可以完全满足的,读者的接受活动会不断地生产出新的需要。作家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会不断地向读者提供新的更多更好的作品。与此同时,文学接受还能促使作家在最初的创作行为中发展起来的艺术素质,通过读者对其作品的反复需要而不断地臻于完美。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接受也是使作家成为真正的作家的最后行为。【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4 【正确答案】 (1)适用领域和价值衡量标准不同。 (2)交换价值的评估不同。(3)使用价值的增减不同。(4)是否要求消费者积极参与方面不同。(5)消费过程中是否有再创造的情况不同。【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5 【正确答案】 (1)文学

30、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使得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像一般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一样,必须经由商品流通这个中介环节才能实现,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了某种分离。文学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要借助于文化市场来实现。(2)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并主张必须维护文学产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消费之所以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其次

31、,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后者的独特价值则往往难以作定量评估,尤其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是独创的、不可重复的。再次,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而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伟大经典的文学名著甚至具有价值增值性。最后,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正因为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造成了

32、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是互补的,又是冲突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尤其要体现后者的主导性。【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6 【正确答案】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文学欣赏与文学接受。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自古迄今就一直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却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

33、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如果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的话,那么,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则应看成是这一生产活动的产品所进行的精神上的消费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消费。把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看成是文学消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读者的阅读、欣赏活动绝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是文学创作活动的预期的后果,是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这一完整的文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它的分析、研究也应放在与文学过程的其他环节的复杂联系之中去进行。只有这样,这种分析和研究才会是正确的和深入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

34、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学接受有以下四大属性:一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即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二是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即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35、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三是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即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四是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即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同为两个现代文艺学术语,其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4)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

36、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7 【正确答案】 阅读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在文学阅

37、读之前以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

38、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18 【正确答案】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形象期待是读

39、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和渲染。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40、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前者是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所拥有的期待视野;后者是指由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在文学的阅读接受过程中,这种社会性期待视野主要是通过那些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体现出来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19 【正确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然会伴随读者进人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有明显的影

41、响。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读者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的是一部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总之,面对同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在不同的接受心境中,可能得到显著不同的阅读效果。【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20 【正确答案】 “ 填空“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对话” 是指读者基于自己的理解与作品本文内涵之间的交流,文学接受之所以需要“填空” 、“对话”,主要是由文学本文的特征决定的。第一,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文学文本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符号,只有经由读

42、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第二,文学文本使用的主要是不确定的描述性语言,隐含着无数“ 空白” ,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 “填空”、 “对话”,才能把握;第三,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此,文学本文形象中的丰富内涵,也必须经由读者自己的主动创造,才能理解,才能充分实现。【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21 【正确答案】 文学鉴赏绝不是对作品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作家生产作品要创造,读者鉴赏作品也要创造;由于读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就称为再创造。读者的再创造贯穿于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它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对作品

43、形象的补充与丰富,二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伊瑟尔的这句话所说的就是第二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意义,但其意义是隐含在文学形象之中的,并不向读者直接呈现;而且其意义往往是多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很难用简单的、明确的语言来概括,文学的表意特点决定了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意义必须靠读者自己去思索,去发现,去开掘,去领会,否则,作品对读者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由作品单方面决定的,读者也是参与意义生成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伊瑟尔的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文学作品不但只有经过阅读才能获得生命力,其意义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会产生。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

44、作品之中等待批评家去发现的客观先验物。正因为读者也参与了意义的创造,所以,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它始终是因人而异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定于一尊,求得一个唯一的解是不可能的。读者的每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文学作品便是在读者不断地再创造中一次又一次地以新的面貌呈现,接触的作品对人也就具有似乎永远也说不尽的意义。由此可见,读者的再创造并不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是任何文学鉴赏活动都不可缺少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22 【正确答案】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学文本结构的召唤性,指从文本角度来看

45、,文本本身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召唤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 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性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

46、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 空缺 ”,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 “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亦即文学文本的召唤性含义。(1)文学作品的文本包含着许多“ 不确定性”和“空白”。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文学作品文本的基本结构,这就是伊瑟尔所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2)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张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阐释了这一概念:“如果说张力是物体内部垂直于两相邻部分的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的话,那么艺术作品的内部结构中,恰恰就存在

47、着这种相互牵引的力”。阅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填补文本中不确定性和空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者具体化的过程。(3)那么文本结构空白又如何“ 唤起意义”的呢?伊瑟尔是这样说明的:读者在理解作品意义过程中,接触到各个片断,空白使片断联结起来。各个空白向一个焦点集中,并相互投射。这样,读者的游离视角就确立了一个视觉参照场,而每一个瞬间视觉所注意的片断就变成了专注点。当某一片断成为专注点后,就转入非专注点位置上,原来的位置就为读者占据,成为背景,自然就形成空缺,读者又从空缺位置出来掌握新的片断;于是,非专注点又复成新的专注片断。就这样,“空缺” 就成为构建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4)关于文本的结构,伊

48、瑟尔还提出一个“ 否定”的概念。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解释这一概念。在内容方面,他认为多数文学文本具有向读者所生活的社会现实中的政治、思想、伦理、法律等种种现存规范挑战和攻击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学文本常常打破读者头脑中“轴上的动力空白” 。读者在开始阅读时往往有着某种为现存社会旧规范所束缚的视界,在阅读中,这种旧视界常被文本打破即“否定” ,这时会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空白,需要通过进一步阅读获得新的视点,改变旧有的视界,来征服“ 空白” 。在形式方面,否定意味着对 “前意向”的冲破。“ 前意向”是胡塞尔的一个现象学概念。伊瑟尔借用来说明文本结构在召唤着读者的某种期待。读者在文本不断展开的句子阅读中

49、,会因某原先的审美经验而激起某种期待,即期待下文会出现符合其审美经验所熟悉的句子。但是,各种期待几乎从不曾在真的文学文本中得到实现。好的文学文本在唤起读者熟悉的期待的同时,更应“否定“它、打破它,而不是去证实它、实现它。空白与否定共同构成了所谓复迭的“否定性“,这是“文学交流中的基本力量 ”。【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23 【正确答案】 如果将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与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世界”相比,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类型的属性。一般说来,高雅文学的特点是高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 是忠实的。这种忠实不仅表现在它按照 “世界”的面目再现和表现“ 世界”,而且表现在它逼真地描写和刻画 “世界”的面貌、形态、情状。通俗文学对“ 世界” 是不忠实的,不论这个 “世界”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理的“ 世界”,或者是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 世界”,它对于“世界” 持一种超越的态度。通俗文学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它在社会理想、精神理想、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与浪漫主义是一致的。它所建立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 “。从文学史上看,高雅文学以揭示“世界“的真实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 的固有样式再现和表现“ 世界”,所以它一般既不屈从于富于同情心的读者的善良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