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1 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2 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3 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如何理解“ 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和争论 ?4 如何理解“ 迟发展效果”?5 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6 比较西方社会学家有关城市问题成因的几种理论。7 英美派的城市规划思想与欧洲大陆派相比有何差异?它们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有何借鉴意义?8 什么是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9 什么是社会运动? 从历史上看,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这一趋势的成因是什么?10 社会运动
2、的后果和影响有哪些?怎样分析这些后果和影响?11 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12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13 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14 试从“文化堕距 ”概念和理论的角度分析相关社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5 当代中国的犯罪状况有哪些特点?16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17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18 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19 试以社会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20 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哪些基本环节(程序)?21 如何理解社会公正论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22 试析公民社会论与社会建设相关的主张。23 试述影
3、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几种生态(区位)过程。24 试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25 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26 试论制度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便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得到全面推进,中国日益加速地融人世界现代化潮流。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
4、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3)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最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总的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向导,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体系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势。
5、【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 【正确答案】 (1)经济体制转轨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特殊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变化构成研究我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背景。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实质是变革原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关系,因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2)考察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变化,必须充分关注以下特点:我国的经济转轨是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形成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体制” 。“混合体制”意味着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
6、不同步的、非均衡的。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因此权力阶层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市场规律的制定者和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取向的行动者。“经济市场化”很可能伴生出 “政治市场化 ”,即财富和权力有可能相互交易。“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 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市场化导致 “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 ”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总之,
7、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3 【正确答案】 (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
8、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2)“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曾任时代 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 ”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 (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 4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 西方化” 或“欧洲化”。a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
9、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b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c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
10、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 【正确答案】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这些“迟发展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目的、有计划、赶
11、超型的现代化过程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发展中国家都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 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 赶超” 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集中化”和“ 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现代化过程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的过程,包括经济模式、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社会价值观念等。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人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人,必然不可避
12、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造成不稳定的因素的来源有:来自传统的社会力量,它们有可能顽固地抵制和反抗现代化过程;来自急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力量,超出了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来自发达国家的 “示范效应 ”,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5 【正确答案】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
13、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在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对我国的民族主权、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关系产生了影响。(2)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对我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从 16 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人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对我国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要努力发挥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尽可能规避不利的一面。【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6 【正确答案】 (1)城市决定论这一学派以齐
14、美尔及沃思为代表。该学派以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学上的特性作为解释城市问题起源的基本依据。它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造成一种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因此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增加,由此而引致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2)人口构成论认为城市问题与组成城市的某些人口群体自身所具有的性质有关。在分析城市、郊区或乡村在社会问题上的差别时,重点应放在居住于这些不同社区居民的性质上。甘斯进一步讨论为何像贫穷问题、犯罪问题、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等这些问题在乡村、郊区社区中比较少见。他认为其原因乃是移居郊区的居民大体上有一种共同特点,即“家庭中心主义 ”。(3)亚文化论一群
15、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相处,乃渐渐形成一种相互了解与接受的规范、价值观念、态度与生活方式,即“亚文化” 。心理上、互动上的帮助、同情与支持是该亚文化群体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若缺乏“亚文化” 以及人际互动上的相互帮助与支持,则该群体往往无法在社会上继续生存,社会问题也就不可能发生。(4)比较与评价以上三种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实的城市问题不无启发与借鉴价值。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三种学说都有偏颇之处。城市决定论把人仅仅看做是城市环境或城市特性的被动物,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人也能适应与改造环境。生活于同一城市的人,其人格、心理与生活方式就很不相同。人口构成论与亚文化论把某些群体作
16、为城市问题的根源,也值得商榷。固然某些城市问题如酗酒、卖淫、人格分裂、精神病、同性恋、自杀、犯罪等在这些群体中发生的可能性大,但在其他群体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三种学说只是对某些城市问题特别是对异常或反社会行为问题的成因做了说明,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城市问题。【知识模块】 城市化7 【正确答案】 (1)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大致有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芒福德的“有机秩序”、马塔的“带形城市”、勒.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四种。其中,霍华德、芒福德等人的思想属英美派,强调新城建设;马塔、柯布西埃等人的思想属欧洲大陆派,着重点在旧城改造或城市更新。(2)四种思想的主要内容。(3)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虽很悠久,
17、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并不长,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步入正轨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时期。上述已被西方实践检验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提供某种程度的参考与借鉴。【知识模块】 城市化8 【正确答案】 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而且存在面对面互动。群众是指虽
18、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在地理上足够分散;c不仅没有面对面互动,而且连通过中介因素发生的互动都几乎没有;d这些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不约而同” 的特征。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其基本特征是:a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公众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不存在面对面互动;c公众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意识的互动,人们都在那里发表意见,甚至会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分成不同派别,相互攻讦。【知识模
19、块】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9 【正确答案】 (1)社会运动的含义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问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2)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从历史上看,尽管传统社会中也有社会运动,但总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运动的发生要频繁得多,社会运动的总量要多得多,单个社会运动的规模、组织化水平和持续时间,也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随着人类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运动的“ 繁荣” 趋势也在不断加强。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
20、,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3)社会运动发展趋势的成因社会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繁荣,与现代化所造成的社会新趋势有关。比起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整个社会的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现代化社会的上述趋势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组织化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社会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其次是人们的团结意识的增强,为了实现自我目的,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然后,之前分散各自为战的社会运动相继失败或者没有实现目标的教训。第四,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度组织化和一体化社会群体。以组
21、织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社会影响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整个社会结构和过程的高度组织化和一体化,同时意味着社会问题的高度组织化和一体化,也意味着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不是社会系统的一两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涉及多个组织、多种利益的系统性问题。现代化导致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有更好的组织性和整体性,这同时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形成和损害也更有组织性和整体性,从而要求解决方式更有组织性和整体性。而社会运动,就是具有组织性和整体性的解决方式之一。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一体化,也使社会运动的动员更加容易。现代社会为促进社会的组织化和一体化而缔造的基础设施,可以为社会运动的动员提供方便。通讯
22、交通技术的改善,沟通方式的发展等。现代社会的组织化和一体化还培养了人们的集体意识和组织技能,让人们服务于大局,从集体的目标出发来实现自我价值。理性主义精神的觉醒,使人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改变社会发展的轨迹,而不必等待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统治阶级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知识模块】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0 【正确答案】 (1)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社会运动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诉求,但其影响和后果却常常超出预期之外。可以将社会运动的影响区分为:a期然性后果,是指有意识追求的,从而在意料之中的后果;b非期然性后果,是指并未有意识去追求的,从而是超出意料之外的后果。社会运动既可以对外部产生
23、影响,也可以对内部产生影响。将这两个方面组合起来,可将社会运动的影响划分为四个方面:期然性外部影响;非期然性外部影响;期然性内部影响;非期然性内部影响。关于社会运动影响的其他观点a程序性影响,即一个运动在进人有关当局的决策过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b结构性影响,即一个运动在改变有关当局的政治、法律或其他制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c敏感度影响,即一个运动在改变有关当局和民众的价值、认知及态度,从而提高他们对该运动所关注的问题的敏感度方面所造成的影响;d实质性影响,即该运动在达到其具体目标和要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社会运动多种可能的影响中,最受关注的是其对政治和政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社会运动都或多
24、或少地具有政治性,都会对国家和政府造成影响,因此社会学家最关注社会运动对政治的影响。社会运动的影响并不限于国家政治和公共政策方面,它对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社会运动可以改变人们对集体抗争的观念和心态,从而影响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方式;可以改变运动积极分子本身的心理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加合群或更加孤僻,等等。(2)分析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衡量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a看社会运动所追求的实质性诉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b看社会运动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决策程序或过程;c看社会运动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同社会运动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a社会运动的内部因素是造成社会运
25、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的一个因素,包括该运动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行动策略。社会学家甘姆森认为科层化程度越高、权力越集中、内部越团结的团体越容易取得成功。也有学者指出,运动的效果及影响与运动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行动策略没有关系。b造成社会运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因素是社会运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舆论。普通公众虽然未直接参与社会运动,但作为第三方,他们的态度对一个社会运动的挑战和应战双方都有非常强烈的影响。二是政治体制,不同政治体制对社会运动的控制倾向和能力是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控制倾向和能力,对社会运动产生其影响来说,既可能是一种阻力,也可能是一种助力,但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
26、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知识模块】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1 【正确答案】 社会问题的要素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知识模块】 社会问题12 【正确答案】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1)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2)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知识
27、模块】 社会问题13 【正确答案】 以人口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1)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历史原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错误的政策导向的影响,人口过速增长,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使得人口增长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目前的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也出现了问题。社会转型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涣散,社会运行机制处于不良状态,导致一些我国社会保障、教育等体系的问题,使得人口的身体素质不高,人口的教育素质较低等现象。(2)我国人口问题的特征交织性社会问题的交织性是指
28、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牵连。我国人口问题与贫困问题、劳动失业问题也是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的,解决其中任何问题都会涉及到其他问题。多面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着社会,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不一、评价不一,被有些人视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被一些人认为要动用社会力量来解决的社会现象,另外一些人却可能认为无须社会干涉,应该由其自生自灭。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人认为应该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有的人却认为应该放开二胎的政策。复杂性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表现为:a我国人口的基数
29、大,新增人口多;b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多子多福,而且还有较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因此,这也导致我国人口增多的原因,即使是现在也存在这样的情况;c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人口失误政策也加速了我国人口的增加;d我国目前处于转型社会时期,价值观多元但模糊,社会各种运行机制出现问题,这对于人口质量的提高有较大阻碍作用等。【知识模块】 社会问题14 【正确答案】 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他的文化失调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1)概念与理论一般来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或
30、“文化堕距”。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引起的,这种文化严重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2)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其产生原因文化堕距是来自于文化失调理论,现代社会中的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目前我国犯罪问题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犯罪率有几次高峰期,并且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物质部分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人的精神文化方面,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多元化,但是也出现了很大一部分
31、的价值观混乱的情况,精神文化部分没有得到同样的发展,导致犯罪率上升。【知识模块】 社会问题15 【正确答案】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中的迟发展国家,势必要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犯罪率,同时还要承担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引发的犯罪问题。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特点主要包括:(1)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呈上升之势,并且出现了三个增长高峰,在 2000 年以后的增长率下降,但是在 2009 年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这些高峰期的出现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大致同步;(2)犯罪行为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种光怪陆离的犯罪都呈现出来了。使得社会治安形式越来越错综复杂。(3)目前我国正处在高峰期的发展阶段。我国自 1
32、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率呈现急剧上升的状态。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中的迟发展国家,势必要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犯罪率,同时还要承担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引发的犯罪问题。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等案件大量增加。(4)在犯罪案件中,有一类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即官员的贪污腐败案件。进入 21 世纪之后,这类案件有涉案官员的级别高、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多的发展趋势。【知识模块】 社会问题16 【正确答案】 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
33、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 ”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知识模块】 社会控制17 【正确答案】 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
34、现的。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知识模块】 社会控制18 【正确答案】 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的功能主要包括:(1)负面功能社会越轨从下面几个方面导致社会功能失调:越轨行为的存在会毁掉他人守法遵规的
35、动机;越轨可以毁掉人们对有组织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信心;越轨可以破坏一个社会体系借以存在的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2)积极的功能社会越轨有时能帮助社会体系发挥作用,它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功能:划清行为禁区的界线。社会规范所划定的行为禁区时常不明确,模糊不清,直到有人做出某种行为被当做越轨,才使该规范有了确切的定义。它能带来社会体制中所需要的变化。社会规范具有原则性、概括性,不可能列出一切情况。有些规则必须要打破时,就会因为一些成员的越轨行为而使群体中的其它成员都意识到某一条规则不太合理,从而改变这个规则。【知识模块】 社会控制19 【正确答案】 (1)失范理论的主要内容。(2)我国当前社会里很多人追求的
36、主要目标是金钱和权利等,一些因贫困而上不起学、无专业技术的普通工人,由于地位低、工资不高、缺少就业机会等等,决定其不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多的金钱。另外我国的一些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还不太完善,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些人可以依靠某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许多财富。但是有些人,由于自身原因比如贫困、残疾、疾病等原因通过社会上所普遍认为的合法的制度手段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作出社会越轨行为,有时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为了实现取得较高社会地位和得到较多金钱的目标,往往不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而采用非法手段,即他们由于被剥夺了合法地获取财富的机会,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
37、成功,只好求助于盗窃、抢劫之类的非法的、犯罪的手段。默顿认为这是下层社会财产犯罪率偏高的原因。(3)我国政府需要在制定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因为社会制度或者其他外部环境等不公平因素而使一些人缺少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和渠道。【知识模块】 社会控制20 【正确答案】 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社会政策的制定。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确认政策问题; 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选优; 政策方案合法化。(2)社会政策的执行。社会政策的执行是指将正式公布的政策方案加以贯彻、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各种活动与整个
38、过程。(3)社会政策的评估。社会政策的评估是指这样一个科学过程:政府或专业政策分析机构根据社会政策的投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实际产出与政策现实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政策投入、政策过程、政策产出是否直接导致了实际的政策影响,分析政策投入、政策过程、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理解社会政策的实际结果、影响与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一致。(4)社会政策的调整。其调整内容有:功能的调整; 机构的调整; 政策的调整。其调整方式有:政策替代; 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知识模块】 社会政策21 【正确答案】 (1)社会公正论社会公正是维持社会团结、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价值基础和相应制度安排,是一个社
39、会得以维系并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一个缺乏公正的社会,不仅社会成员无法和谐相处,而且社会的活力也会受到抑制甚至消解,因此不可能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最终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来说都是不利的。社会正义原则提供了一种在社会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办法,确定了社会合作所产生之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从而促成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论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西方学者的社会公正理论,揭示了资产阶级公正观的虚伪性,指出生产关系决定公正原则,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一个能够真正实现公正的社会,追求社会公正的根本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最终消灭阶级。(3)社会公正论对社会建设的启示意
40、义我们要重视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公正,充分认识到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致力于不断发展完善之;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制度设计能够体现并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要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优先实现“ 底线公平”,就是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知识模块】 社会建设22 【正确答案】 (1)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
41、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社会论把社会建设问题转换成了建设“社会 ”的问题。(2)公民社会理论对社会建设的相关主张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增进公民福利,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在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社会自治是非常重要的,这与“ 人人有责,共建共享 ”的社会建设理念是一致的。尽管公民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构,它在现实社会中也并不是完美的,但是这种建构所映射的国家与市场的缺陷,是我们在推进社会建设过程中应当特别加以注意防范的。尽管公民社会论具有西方色彩,尽管中国并不一定会出现西方式的公民社会,但是,受国
42、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某种程度的分离是一个客观事实和趋势,社会力量正在崛起为一种新兴力量,我们必须正视并积极引导,培育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促进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有机整合。尽管公民社会论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很好的预期,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力量在整体上还是比较薄弱的,社会自治的能力还很有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在积极培育社会力量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加强和完善国家的作用,致力于国家与社会的共生共强。【知识模块】 社会建设23 【正确答案】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包括:(1)集中和分散集中。任何城市都是集中过程的产物。伴随这一过程,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地域。人口
43、及其活动的集中可以产生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其中,经济优越性包括:a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b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c 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d集中便于融资;e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分散。分散是和集中相反的一种城市生态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导致分散过程发生的原因包括:a人口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b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c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d人口及其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不:堪;e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题。(2)
44、生态隔离 (专门化)生态隔离,是由城市生态学提出的,指城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表现为城市居民根据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财富等差异,相似的人群各集聚于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彼此分开,关系比较疏远,有的甚至存有歧视或敌对的态度。“专门化”,是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现代城市常有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娱乐区、行政区等的划分,这就是明显地指定城市土地的各种专业用途。(3)侵入和承继侵入“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集中地域的过程。侵入过程是所有城市生态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其发生要经过各种阶段,遇到各种
45、阻力、抵制,这种阻力和抵制既来自原先占有该地区的人口集团,也来自法律的或政策的限制,还有原先存在的土地使用类型的惯性等。承继“继承”过程是随侵入过程的不断发生而出现的,随着一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不断侵入另一种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的地域,当这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逐步取代原先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而在该地区居于主体地位时,即出现了承继的过程。【知识模块】 城市化24 【正确答案】 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主要包括:(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其异质化程度加深。(3
46、)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有不同的产业和职业。不同的职业一般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人方能胜任。为确保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在现代城市,考试制度非常盛行。(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况且由于城市规模大,城市中的人绝大部分是陌生者,第二次相遇的机会实在很少,所以一般都采取较冷淡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以事为本。(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在传统社会本属初级社群的群体形式在现代城市变得名存实亡。规模大、分工细、运作按组织章程规定、特别注重形式化的程序的科层组织
47、得以发展。(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在现代城市被打破,其结果是出现了高速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又推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7)城市文化世俗化。 “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价值观脱离 “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世俗化使城市居民凡事讲求实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摈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往往以人们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使城市居民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包括: 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 社会化程度高;开放性
48、强; 生活节奏快。(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现代城市规模大,人口构成复杂,宗教、传统、习俗、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的作用日益削弱,而越来越依靠正式控制手段如规则、法律、法规、章程等。【知识模块】 城市化25 【正确答案】 社会政策的制定涉及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合法化等各个环节。其一般程序具体表现为:(1)确认政策问题。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其必要条件包括: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2)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
49、行动计划的过程。研究者将政策议程划分为公共议程(或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两种类型。(3)制定政策方案。又称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4)政策方案的选优。即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5)政策方案合法化。即政策方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社会政策的主体为政府及立法机关等。【知识模块】 社会政策26 【正确答案】 制度建设在社会建设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为:(1)制度体现为社会规范体系,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于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激励社会创新的作用。借助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一个社会可以明确规定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的权利、责任与利益关系,确立适当的社会地位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适当分配,从而使得社会运行呈现为一种有序状态,使得社会成员可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2)制度建设滞后会导致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并体现为新旧制度长期并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