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练习试卷 27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哪位人物时达到鼎盛?( )(A)伯里克利(B)屋大维(C)梭伦(D)克利斯提尼2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曾签订过( )(A)亚眠和约(B) 巴黎和约(C) 提尔西特和约(D)吕内维尔和约3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态势的基本特点( )(A)和平共处(B)动荡加剧(C)区域性合作增强(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4 永乐时期,朱棣下诏在黑龙江地区设置( ),统辖该地区(A)建州三卫(B)乌斯藏卫(C)奴尔干都司(D)黑龙
2、江将军5 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的措施有( )(A)封皮罗阁为云南王(B)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C)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D)与赤带朱丹和亲6 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B)南匈奴(C)北匈奴(D)羯7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对确保天京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不包括( )(A)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两万太平军,挥师北上,向清政府的统治腹地进攻(B)太平天国派出以胡以晃、赖汉英为将领的西征军(C) 1856 年,石达开和陈玉成一举击败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D)太平军攻克苏州,开辟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8 对第一次国共
3、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C) 1923 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9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科技发明是(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C) “远望” 一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D)“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0 吠陀11 盘庚迁殷12 百团大战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4 简述阿拉伯帝国的特点。15 简述三十
4、年战争的影响。16 分析冷战政策产生的原因。17 简述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综合练习试卷 27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政体逐渐向奴隶制民主制发展。伯里克利时期,民主制又有发展,他加强了海军力量,取消贵族会议的一些权力,壮大平民力量,从而使雅典城邦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繁荣阶段。考生不仅要知道雅典民主何时达到鼎盛,还应对雅典民主的表现有所了解。【知识模块】 综合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亚眠和约是欧洲第二次反法联盟失败后
5、英国与法国签订的停战条约。提尔西特和约是俄法两国于 1807 年签订的和约,此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1801 年初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814 年法国与俄、普等第六次反法同盟签订巴黎和约。【知识模块】 综合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也随之结束。但世界并没有因此而绝对和平,而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知识模块】 综合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初期对于黑龙江地区的管辖方式。永乐七年,朱棣下诏设立奴尔干都司,统辖黑龙江下游地区,在特林建造了永宁寺,并先后建立了两块
6、永宁寺记石碑,记录了明朝管理和经营奴尔干都司的事实。【知识模块】 综合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唐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选项 B 是唐太宗时期的事件;选项 C、D 都是唐中宗时期的事件,选项 A 符合题意,故选。【知识模块】 综合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东汉初年,由于匈奴势力内部的分化,匈奴日逐王被拥立为南单于,并袭用了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他率领其部族向东汉王朝请求内附,并得到了东汉政府的允许,从此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知识模块】 综合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太平天国的北伐牵制了大批清军,西征则控制了天京的腹地长江中下
7、游地区,石达开和陈玉成一举击败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更是扫清了天京的外围,所以前三项都对天京的安全稳固起到了突出作用。而攻克苏州,开辟苏福省则是太平天国后期取得的胜利。【知识模块】 综合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的三民主义同原来的三民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相一致,所以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考生需要对这点内容着重记忆。【知识模块】 综合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综合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0 【正确答案】 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
8、问。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二义。狭义只指最古的 4 部吠陀的本集部分,广义则兼指本集所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献。本集中年代最久的作品可上溯到约公元前 1 500 年以前,吠陀中年代最晚的文献则为约公元前六世纪或公元前四、五世纪的产物。吠陀的 4 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和沙摩吠陀本集、耶柔吠陀本集和阿闼婆吠陀本集。【知识模块】 综合11 【正确答案】 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 200 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
9、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 “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 殷商”。【试题解析】 回答“盘庚迁殷”不能仅仅从他迁都的过程,更应该看到迁都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要看到盘庚迁殷及其在商代发展史上的时代坐标。这才是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本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盘庚迁都的原因没有定论,考生不应仅集中在某一个原因上,最好能够注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知识模块】 综合12 【正确答案】 1940 年下半年,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抗日军民的信心,打破日军的封锁包围,八路军一百
1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主动进攻作战。百团大战经历了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940 年 8 月 20 日开始,破坏和截断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在八路军打击下,正太路随即全线瘫痪,华北敌占的同蒲、平汉、德石、北宁等铁路也被切断。从 9 月 10 日开始,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重点是要消灭在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我根据地的日军据点。在这一阶段中,除了华北以外,我苏、鲁、皖境内的八路军也都投入了作战,百团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大了第一阶段的战果。从 10 月 6 日起,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反击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为主。到 1940 年 12 月 5 日,随着日军
11、在各根据地“扫荡 ”的失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胜利结束。【试题解析】 百团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中国抗战面临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形势下取得胜利的,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考生应重点总结一下这方面的意义,有出简答题或史料分析题的可能,还有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可以重点关注。【知识模块】 综合13 【正确答案】 1931 年 11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都为江西省瑞金。由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在中华民国境内,因此,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武装叛乱割据政权。1937 年 9 月 6 日,中
12、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至此自动终结。【试题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在新的“工农武装割据”指导思想下的实践产物,它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共的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也为日后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所以考生应对其实行的政策有一定的掌握。【知识模块】 综合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4 【正确答案】 (1)伊斯兰教的形成与国家的统一是同步进行的,有政教合一的特点。(2)帝国的形成固然有被煽动起来的宗教狂热,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原因,即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其寻求美好的土
13、地与财富。正如他们自己说的,“你抛弃了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远方”。(3)帝国走的也是由盛到衰之路,但与别的帝国有所不同,即阿拉伯帝国虽然灭亡了,但阿拉伯民族形成了,西亚与北非融合成为统一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说,帝国灭亡了,但文化和宗教没有灭亡,其文化宗教的影响长期存在。(4)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是:神权专制政治,军政合一,但行政与财政分离。(5)在经济上是以农为本,但工商业比较发达。【知识模块】 综合15 【正确答案】 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荷兰与
14、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在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瑞典国王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杜卡登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知识模块】 综合16 【正确答案】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产生原因: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
15、立的表现。(1)二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有些国家发生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希腊);有些国家的共产党力量发展很快(意大利、法国等)。(2)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 ”,即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冷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3)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彼得大帝的俄国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这样,
16、东欧就成为双方必争的地区,也就是说,东、西方对峙之势是不可避免的。(4)总之,战后初期的 “冷战”既包含有社会制度对立的因素,也有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不过,“ 冷战 ”初期占突出地位的是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就具有特别浓厚的反共产主义色彩。另外,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既有联合东欧同美国和西欧抗衡的一面,也有控制东欧的一面。【知识模块】 综合17 【正确答案】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予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
17、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2)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4)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多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5)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知识模块】 综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