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 )个时期。(A)三(B)四(C)五(D)六2 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 的英语单词“book” 。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 ) 。(A)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发现学习3 皮亚杰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4 科尔勃确定了( ) 种学习风格。(A)2(B) 3(C) 4(D)55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 迷箱 ”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建立刺
2、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的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6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 )的实验结果而提出的。(A)儿童(B)成年人(C)动物(D)聋哑人7 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动物是( )。(A)人工饲养的黑猩猩(B)所有野生的黑猩猩(C)所有灵长类(D)个别野生黑猩猩8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B)苛勒(C)奥苏贝尔(D)加涅9 认知灵活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皮亚杰(B)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C)维特罗克(D)斯皮罗10 在下列各
3、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11 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 )。(A)学习压力(B)学习兴趣(C)学期期望(D)学习知识12 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说(B)概括说(C)共同元素说(D)定势说13 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这种观点是( )的迁移理论。(A)概括化理论(B)相同要素说(C)关系转化说(D)形式训练说二、多选题14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有争议,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A)心
4、理教育学观点(B)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C)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D)以上都是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学习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B)动物学习主要是靠直接方式获取个体经验(C)动物学习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D)动物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生理需要16 下列属于一级强化物的是( )。(A)食物(B)安全(C)温暖(D)金钱17 下列属于互动式的支架的是( )。(A)教师示范(B)出声思维(C)提出问题(D)改变教材18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有:( )。(A)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B)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C)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D)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
5、新啁知识相结合三、简答题19 要向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20 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1 按照布鲁纳的观点,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包含哪些过程?22 简述抛锚式教学。23 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四、综合题24 试析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方面的研究任务的具体体现。25 分析学习的作用。26 分析论述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27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呢?试述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几点建议。28 请论述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2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知
6、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二、多选题14 【正确答案】 A,B,C,D
7、【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三、简答题19 【正确答案】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习者应该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第二,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应具备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包括:(1)条件反射习
8、得。即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2)条件反射消退。条件反射会因得不到无条件刺激强化而消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消退性抑制,这种抑制解除后,条件反射会恢复。(3)条件反射泛化。条件反射可以由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起,越相似,越能引起条件反射。(4)条件反射分化。分化与泛化是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在条件反射建立的初期,相似刺激能引起条件反射,出现泛化现象,但随着用无条件刺激对不同刺激进行强化或消退,就建立分化条件反射。(5)多级条件反射。即在条件刺激的基础上,再赋予它以信号意义,形成二级条件反射。依次类推,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布鲁
9、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一是新知识的获得,这种新知识通常是与个人已有知识相违背、或者是替代、或者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二是知识转换,对知识进行处理,以适应新任务。通过外推、内插或变换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各种形式,以超越所给的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三是评价,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外推、运演和概括是否恰当等。【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以布兰斯福德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提出了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 抛锚 ”,因为一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
10、就被确定了。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持有不同成就目标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人们一般把成就目标划分为两大类:掌握目标(亦称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和成绩目标(亦称能力目标)。掌握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理解任务,发展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成绩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
11、就活动的目的在于做得比别人更好,超过外界所要求的标准,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展现出自身能力,避免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评价。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所持有的评价成就的标准不同。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所遵循的是任务达到程度的标准,这是一种绝对标准,即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如教科书上的内容我是否学懂了,某项体育活动我是否达标了。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所遵循的是与他人相比较的标准,这是一种相对标准,即个人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比是否更好,如我是否比班里的同学学习更好,或者在某些方面更突出。研究者发现,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四、综合题24 【正确
12、答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1)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教育家常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入的发展。但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看,人的发展并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因为发展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因素是人的生长和成熟;另一个因素是学习。所以严格地说,教育的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笼统的所谓“发展” 。一般的说,学习的结果是人性的变化。人性的变化,从其涉及的范围或领域而言,有认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性格方面的;从程度而言,有暂时的和相对稳定的,有能保留终身的,从方向而言,有积极向上的和向善的,有消极不良的和向恶的;从心理测量角度看,有内潜的,不可直
13、接观察和测量的,有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教育心理学应从上述不同方面,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提供心理学依据。例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背范文。假定两名学生都按教师要求背出了范文,从外显的行为看,这两名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两名学生中一名不仅能背诵课文,而且能深刻理解课文,另一名学生只能机械背诵,而不能理解,那么这两种学习结果的性质显然是不同的。前者能持久保持,后者极易遗忘。而且上述学习结果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不同后果。前者因学习效果良好而导致乐学,后者因学习效果不佳而导致厌学。(2)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对于复杂的现象,人们最初只能笼统地研究。随着认识
14、的深入,人们总是要分门别类地研究。医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初人们对疾病了解很少,医学对疾病只作一些笼统的描述。随着医学发展,分门别类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和深入。分门别类研究的结果使医生能对不同的疾病开出不同的处方。学习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哲学心理学和早期的科学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是笼统的。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心理学家才开始意识到学习结果有不同的类型。心理学对学习结果作分类研究就像医学对疾病作分类研究,找到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特殊学习规律,以便为不同类型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具体的教学措施。(3)阐明学习的过程。任何结果都有其相应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既要阐明学习的一般过程,也要阐明不同类型
15、学习结果的特殊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应在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揭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得以出现的特殊过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过程的发生依赖适当的学习条件。学习条件,有学习者自身的,也有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前者被称为内部条件,后者被称为外部条件。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一定的内外条件怎样影响学习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因为教学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当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一旦教育心理学分门别类地阐明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发生的内外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便有了科学依据。【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学习的作用表现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动物
16、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学习;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更需要学习。可以广义地说,学习与生命并存,对一切具有高度组织形式的动物而言,生活就是学习。但生物的发展水平不同,它们的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学习在它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不同。(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个体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为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在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学习什么、从何开始,都要以学习者的相应成熟为条件。但是,如果个体的生理结构得不到使用的话,它的机能就会消退。如果剥夺初生的动物某方面的刺激作用,则可以影响其相应的感觉器官的发育和成熟。里森等人的研究表明,没有环境的刺激作用及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
17、是不可能的。同时,脑成像的研究也揭示,在学习进程中,随着经验的丰富,皮层表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有些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都很差,但后来他们都成为伟人,有了很高的智力水平和伟大成就。这是学习的作用所导致的。学习把他们大脑中的潜能发展起来。甚至到了中年、老年,还可以发挥个体头脑中的潜能。老年学研究认为,老年人的晶体智力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有所提高,但流体智力有所降低。【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托尔曼研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这是他受华生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影响的结果,也是他的认知一行为观。他与杭齐克(C
18、HHonzik)于 1 930 年设计和进行的著名的实验是白鼠迷津位置学习实验。根据这一实验,提出符号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尔曼的理论为“认知一目的说” 。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
19、是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第二,中介变量。托尔曼首次提出中介变量,他提出在刺激(行为的发端原因)和行为之间还有中介变量即内在决定因素起作用,这个中介变量主要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这样,行为主义的 SR 联结公式,在托尔曼理论中就变成了的 S 一 O一 R, Q 是中介变量,与需求和认知有关。第三,学习是对“ 符号一完形 ”的认知。“符号”,是托尔曼对刺激使用的术语 “完形”即
20、格式塔,与格式塔理论一样,完形意味着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他进一步指出,“符号完形形 ”包含对意义目标与手段一目的关系的认知。只有当外部感觉(符号)和内部表象(知觉) 结合成为联想结构并构成各种关系组合体时,才能形成一种格式塔完形。他认为,白鼠的位置学习不是一连串的刺激一反应过程,而是获得了与其所处环境有关的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并在一种完形内使符号(刺激结构模式)组合成一个新的完形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形成了“符号一完形” 认知结构,这种“符号一完形”认知结构,托尔曼称之为“ 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这种地图是“目标一对象一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白鼠就是在跑通道时,通过学
21、习,获得了“ 认知地图”,所以,它们能够按照认知地图去行动,选择捷径,得到食物。第四,学习是期待的获得。在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期待是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有“预先认知” 的含义。他认为,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把对一种特定的整体(包括符号、目标、手段关系和结局)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例如,“目标一对象 ”期待就是对特定的目标一对象的预先认知;“手段一对象”期待就是对对象和达到对象之手段的认知;对“符号一格式塔” 期待就是对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标志的认知。所以,期待是认知性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期待有三种水平,即“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推理性” 期待。简言之,学习是对行
22、为的目标、手段、途径和达到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第五,托尔曼进行了“ 潜伏学习 ”实验研究,他发现了动物无强化学习现象。他认为,这是动物在未受到强化(奖励)的期间,根据对情境的感知,动物的行为有了目的性,产生了一种期待(即假设) ,使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旦这种期待被证实,也就对这个认知结构的变化和相应的行为起了强化的作用。这种强化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内在的强化。潜伏学习实验也证明了托尔曼关于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的观点。(2)评价。托尔曼的“ 符号一完形”学习理论的局限性是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来推论人类的学习和行为。但“认知
23、” 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认为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策略: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
24、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第二,丰富材料呈现方法。通过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来达到以上的目的。第三,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利用动机迁移原理时,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理解原有活动必须学习好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必须注意,这些
25、做法主要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升高,学生发展了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由学生认识到学习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决定的,所以教师应着重引导高年级学生认识到习得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价值,从而发展他们之间的间接兴趣。(2)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学家已在归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专门程序,对成绩不良且自甘失败的儿童进行训练。基本做法是:教师进行内部归因示范,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
26、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信心。一个训练程序一般持续约一个月,先在某一学科上取得进步,然后促进训练效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福斯特林于 1985年回顾了 15 个有关研究,他的结论是:“只要给普通教师提侠一些训练或自学的机会,他们便能改变自己学生的归因模式和成就动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因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教师还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第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开始某项新的学习任务;(3),为学生设置明确、具体和可以达到的目标;第三,强调学生自己前后比较,避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第四,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示范。(3)培养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根据马斯洛的需
27、要层次论,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但必须以爱和自尊等较低级需要满足为前提。培养学生求成需要和成就感主要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被人看不起、有些自暴自弃的学生,所以激励成就感较差、有些自暴自弃的学生的动机的前提是教师(包括家人和同伴) 应改变对他们的不良态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在成绩最差的学生身上也可以找到闪光点,如文化知识学习得不好的学生可能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或者在体育上有超人的表现。教师可以先找出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发扬,从而激发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8 【正确答案】 (1)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
28、学习理论(即同化理论)发展而来的。奥苏伯尔对认知结构及其影响新的学习(迁移 )的主要变量,以及如何操纵认知结构变量来影响新的学习的技术进行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已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会影响新的学习,它们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可利用性。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可辨别性。可辨
29、别性是指新的有潜在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他们的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据此,奥苏伯尔提出,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 来影响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学习迁移,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能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桥梁” 。通过设计适当的“ 先行组织者 ”可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2)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提出了符号性图式理论。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即当新的情境特征与该图式中的符号匹配时,即激活、提取和应用这种表征。简言之,当原有的表
30、征(表征1)与新的表征( 表征 2)相同或相似时,即产生迁移,图式匹配或表征相同是迁移的决定因素。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该理论后来也承认,某些起特殊作用的非结构特性(即表面特性)也影响迁移。(3)产生式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先前学习或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学会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解决所需要产生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产生式都包含
31、了一个用于识辨情境特征模式的条件表征和一个当条件被激活时用来构建信息模式的活动表征,活动的产生需要对条件的激活。产生式的形成首先必须使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命题知识的网络,并经一系列练习才能转化而成。产生式的迁移理论事实上是桑代克共同要素说的现代化。辛格莱与安德森将产生式作为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元素,使产生式迁移理论既能容纳原有的原理概括化理论,又能容纳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根据产生式的形成过程产生式迁移理论将迁移划分为四种:程序性知识一程序性知识迁移。它指当训练阶段所获取的产生式能直接用于完成迁移任务时。陈述性知识一程序性知识迁移。它是指训练阶段获得的陈述性知识结构有助于迁移阶段产
32、生式的获取。任何技能的学习总是从陈述阶段开始,然后进入程序阶段,所以每一技能的学习都反映这种迁移。陈述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迁移。它是指已有的陈述性知识结构促进或阻碍了新的陈述性知识结构的获取。这一课题在心理学界一直都受到广泛的研究,如早期的语言与联想学习的迁移研究以及后来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研究。程序性知识知识迁移。它是指获得的认知技能促进了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根据产生式多项的证据,安德森等人对迁移问题得出了如下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迁移量的大小与正负,主要依赖于两任务的共有成分量,而这种共有成分的量是以产生系统来考察的,如果两情境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两情境有产生式的交叉、重叠,就第二,通过变式练
33、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将孤立的产生式转换为产生式系统,这称为知识的编辑,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影响。在知识编辑之前,知识处于陈述性阶段,被试只能用弱方法解决问题。一旦知识经过编辑后,许多小的产生式就被一个或几个高级的产生式替代,这时被试用强力法解决问题,既快又精确。(4)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联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其中,事件的结构特征或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事件的表面与具体的特征对迁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抽象的表征是在迁移情境中构建的,这种构建仅部分依赖于最初学习情境中有关信息的提取。(5)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