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B)这是唯心主义观点(C)体现了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原理(D)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2 34 年前的春天,邓小平在中国南海的边上划了一个圈,由此诞生了中国目前最大的经济区一珠三角经济圈。30 多年后区域经济非正常发展,全国上下到处划成了“圈”。中央政令不畅、省际市场割裂、地区差距拉大这些均可直接归咎于以省域为特征的“ 诸侯经济”。这种“诸侯经济”
2、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整体和部分的统一(B)原因和结果的统一(C)现象和本质的统一(D)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实质(D)事物的发展表现为曲折性4 2013 年 2 月 25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习近平指出,我们有充分信心继续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充分信心克服各种困难开辟两岸关系新前景。这是因为,全体中华儿女有决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全民族共同愿望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
3、。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 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体现了(A)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B)只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忽视了矛盾双方的统一(C)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D)语言上的逻辑矛盾6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麻烦,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从哲学上看,此诗的错误在于(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C)否认矛盾双方转化的条
4、件(D)只注意主要矛盾而忽视次要矛盾7 宋代诗人卢梅坡著有七言绝句雪梅一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具有特殊性(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要透过现象看本质(D)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9 黄山的绮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赞誉。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下列说法
5、正确的是(A)黄山四绝通过黄山的绮丽表现出来(B)黄山四绝存在于黄山的绮丽之中(C)黄山的绮丽分为黄山的四绝(D)黄山的绮丽存在于黄山四绝之中10 中美高层就两国重大战略和经济问题进行过几轮全面的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一次开幕致辞时,引用了孟子的名句“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须经历曲折的道路(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主观要符合客观11 古人云:“ 牵牛要牵牛鼻子 ”。从哲学角度讲, “牛鼻子”就是指(A)客观规律(B)真理(C)主要矛盾(D)主流12 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
6、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弄不好,又会被它伤了自己。为此,国家要加强网络管理,积极引导我们做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快乐上网。这里蕴含的哲理是(A)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学会抓中心、抓重点(B)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C)分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引导其相互转化(D)分清内因和外因,发挥外因的决定作用13 十八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明确写进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不仅体现了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也启
7、示我们应从理论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A)要承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C)要分清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支流(D)要坚持“ 全面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14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才能真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这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15 机遇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邓小平指出:“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并不是很
8、多的。” 深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机遇,30 多年前的小渔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机遇是我国实现发展的(A)内因。即内部矛盾(B)外因,即外部矛盾(C)决定因素(D)唯一因素16 郭沫若曾说过:“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C)事物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D)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必要条件17 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他的遗嘱。宣布把全部财产的 98留给了自己创办的“盖茨基金”,其中 60的资金将用于贫困国家对抗疾病的项目上。正如诺贝尔临终所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
9、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所言体现的哲理是(A)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B)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C)超出度的变化会引起质变(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18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急速市场化,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受西方文化影响,也让人心浮躁。社会道德呈现真空状态,甚至引发社会不安。让很多人希望借着回归传统的伦理道德来提升人心。这就要求我们(A)坚持联系的观点,把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糅合起来(B)坚持发展的观点,摒弃回归传统的思想(C)坚持矛盾的观点,抓住传统文化这个主流(D)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都要既克服又保留1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增强人们活
10、动的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就必须辩证地分析事物的(A)必然性和偶然性(B)可能性与现实性(C)原因与结果(D)现象与本质20 我国制定“ 十二五规划 ”的根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意愿(D)先进分子的构想21 下列选项中。具有必然性的是(A)心想事成(B)守株待兔(C)画饼充饥(D)水滴石穿22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侵略者对其目标往往喜欢先施放“和平” 烟幕弹。他们一边叫嚷着“和平 ”、“缓和”、“友好” 、“亲善”,一边又总是与扩军备战的阴谋活动相配合。这说明(A)这是假象,并没有表现出侵略者的本质(B)这是假象,表现了侵略者极端虚伪和狡猾的本质(C)这是本
11、质,通过“和平”、“ 缓和”、“友好”、“亲善”的口号表现出来(D)这是本质,不需要用任何现象来表现23 许多地方在迎接领导考察之时,要事先设定好考察路线,并临时美化周边环境,让领导满眼尽是“ 大好河山 ”。这种做法(A)犯了形式主义错误(B)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C)准确把握了因果联系,提高了自觉性(D)密切联系群众24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逻辑与历史25 面对全国一些城市正在漫延、不断扩散的 H7N9 的态势,专家表示应结合实际、严防严控、积极治疗,既不存侥幸心理,也不必过于惊慌。这是因为(A)追求真理是认识活动
12、的归宿(B)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C)规律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D)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6 “实事求是 ”体现了(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原因与结果的统一27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
13、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些基本判断体现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哲学原理(B)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唯物史观(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28 下列哪些命题符合辩证法思想(A)凡是现存的都必然会灭亡(B)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C)天不变,道亦不变(D)万物莫不有对29 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这说明(A)联系既是普遍的
14、又是复杂的、多样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世界(D)人们可以创造事物没有的联系30 下列选项中。体现出发展观的有(A)农业领域培育出最新优质品种(B)微信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C)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林(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31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这种可怕的“
15、虚假安全” 告诉我们,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在人们精神最放松的时候。这则故事蕴含的哲学道理有(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B)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2 在“囧”“槑(mei)” 盛行之后,现在网络最流行的是一个字形极似“开火”的生僻字“瑟(yin)”字,意为“光明”和“ 拼搏”。这些字在网络上的含义与其原来的含义都相差甚远,但因为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同时,网络生僻字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担忧。下列
16、观点与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3 下列成语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有(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对症下药(C)量体裁衣(D)按图索骥34 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是由国内国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防止物价由过快上涨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也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的相互配合。是防止通货膨胀的真正有效的“防火墙” 。因此,当前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仍是重中之重。这段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A)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B)既要全面地看问
17、题,还要分清主次(C)既要抓住关键,还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D)既要坚持两点论,还要坚持重点论35 一棵小树若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经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个少年若要茁壮成长同样也需要经历无数的坎坷。任何改革创新都是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才能完善、才能成功,因此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A)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B)要看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要重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D)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36 老子道德经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
18、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D)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37 十八大代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听了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述后,谈到自己的感受说:“要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平滑地连接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当下语境中把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释放出来,让中国人唤醒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其次,在把古圣先贤请到今天之外,世界各国不同的哲学也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实是(A)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B)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19、C)文化不只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D)世界各国不同的哲学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38 以下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春去秋来,四季更替(B)摩擦生热,热胀冷缩(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D)兵来将挡,水来土掩39 下列诗句、俗语中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有(A)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B)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40 牛顿在看到了一次偶然的苹果落地的现象之后,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反复研究蒸汽冲开水壶盖子的现象,最后发明了改变世界的蒸汽机;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并研究出了浮力定律这些故事说明的哲理是(A)只要有灵感,就
20、可以从偶然性中发现真理(B)在科学研究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C)在一切现象中,偶然性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D)掌握必然性才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41 马克思说:“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那一切科学都会成为多余的了。” 这一观点强调(A)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B)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C)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D)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4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大约 300 万至 500 万人因感染流感病毒而严重发病,如中国的“SARS”、“H7N9” 、东南亚的“ 禽流感”、美国在 2009年爆发的“猪流
21、感 ”但是,经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已经不断研制出了应对各种流感的疫苗,使疫情最终得到控制。这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B)人类通过不断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将自然世界不断地转化为人类世界(C)人的意识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还可以改造客观世界(D)人们不但可以认识规律,还可以改变、改造规律43 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说明(A)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矛盾普遍存在,但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
22、的前提(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世界(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44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启示我们(A)要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既不全盘继承,也不全盘抛弃(C)要反对教条主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要反对经验主义,摒弃狭隘的局部经验45 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是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原理相关联的问题(B)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
23、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C)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D)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 ,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5 下面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材料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 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漳水。潍水暴
24、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摘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46 材料 1 刻舟求剑和材料 2 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47 材料 3 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48 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48 材料 1恩格斯明确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我
25、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材料 2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49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50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50 材料 l今年汛期,一些地方仍然没有摆脱内涝和汛旱共存的局面。面对巨大的淡水资源缺口,大量的宝贵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
26、湘京共拦蓄雨水7000 多万立方米,但是城区年利用雨水只有 1200 余万立方米,仅相当于城区 1 天的市政水用量。一方面是淡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汛期城市内涝却不断上演。 摘编自半月谈材料 2淡水资源短缺,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头疼问题。为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探索雨水资源的收集再利用,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展现的新理念、新技术蛤我们以启迪。比如伦敦设计的“ 零碳馆” ,整个建筑北向的51 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该如何处理好防汛抗洪和雨水资源的关系。52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52 材料 1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
27、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团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材料 2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53 材料 1 中“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与材料 2 中三个“没有变”是否矛盾? 其中蕴含怎样的辩证法思想?54 综合三个材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怎样的启示?
28、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发展观的理解应用。这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的自遣,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反映了一种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只看到现在,没有看到未来,否认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割裂了现在与未来的联系。据题意或采用排除法,只能选 D 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观。间接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从材料看,“珠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
29、“省际市场”、“地区差距”这些词都体现的是全国整体范围内的部分,但“诸侯经济”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因而违背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B、C、D 项都是干扰项,它们也是联系的表现形式,但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揭示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怀悼故友的诗句,说明了人世间的生死相继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与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有异曲同工
30、之妙,都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这句诗与矛盾、质变量变和发展的曲折性都无关。【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观。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体现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材料中“有充分信心”、“有决心”、“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正体现了两岸关系的积极的美好的发展前景。【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纽约既是天堂又是地
31、狱”正体现了一个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这是一首打油诗,原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世外桃源”做为一个理想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烦恼,一切皆合我意。这是不存在的。因此,从这首诗的意思来看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诗句中“雪的白”、“梅的香”就是其各自的特殊性。【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
32、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题中观点比喻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不同表现。材料中“黄山的绮丽”是共性、是普遍性,“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黄山四绝”是个性、是特殊性。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选出 D 项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A
33、【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观的理解应用。奥巴马引用的话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他解释说,美中两国的任务就是要为后代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以防止彼此之间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他说,双方都应注意随时维护这条道路,即便在双方发生分歧的时候,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要矛盾的理解。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
34、抓关键并兼顾其他。所谓“牛鼻子”就是关键,就是主要矛盾。【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这一原理的方法论就是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事物的好坏方面、利弊方面、积极与消极、成绩与失误等都是矛盾主次方面的体现。【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不平衡性原理。“五位一体”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体现“全面论”;“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凸显其“重要性紧迫性”体现“重点论”,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应用。
35、B 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方法论;C 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因。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由此来看,我们的发展依靠的是自力更生,是来自国内的内生动力,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因。而对外开放、扩大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因,但材料中并无提到。材料与整体部分、量变质变都无关,因此应选 C 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36、的地位和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第一位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到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而且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改革开放、机遇相对于自主发展、自力更生来说,应该是外因。【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与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度的概念。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
37、度和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这个范围,事物就发生质变。依据题意应选 C 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扬弃即克服与保留的统一。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因此,不管对待西方文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都应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都应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原因和结果,间接考查对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的理解。引文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辩证法把这种引
38、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的可能性是包含了上述条件的客观存在。而抽象的可能性,虽在理论上能言之成理,但目前又不具备条件的可能性。因此,A、B 相比较 A 项最准确,而 C、D 项“意愿”、“构想”是意识的表现,都不能作为我们制定方针、政策、规划、路线等的依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39、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根据题中四个成语的含义,只有 D 项体现了一种有内在规律的现象。其它都具有偶然性、甚至主观性。【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任何本质都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假象也是一种现象。只不过是对本质的一种曲折的、颠倒的、歪曲的表现。材料中的“和平”烟幕弹就是一种假象,表现的是侵略的本质。【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0、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主义就是将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置内容于不顾,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夸大形式的作用,导致脱离实际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分析与综合是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 l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一理性抽象一思维具体的过程,
41、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依赖于客观规律。但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题目中“结合实际、严防严控、积极治疗”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
42、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因此,体现了 A、B 、C 项的统一关系,而D 项与之无关。【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理解应用,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深
43、刻认识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十八大报告的三个“没有变”再次强调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从唯物论角度讲,它体现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应的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历史观角度讲,它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辩证法角度讲,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应用。所以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理解。A 项意思是:现存的事物终究会被将来的新事物所取代,体现发展观;B 项意思是指符合必然
44、性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l 体现了因果联系或者规律的客观性;C 项意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就永恒不变。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D 项意思是:万物都有与它相反的一面,体现矛盾观。辩证法要求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因此 ABD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观。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
45、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D 项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它必须符合三点:是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的;比旧事物更优越,更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根据这一要求,符题意的是 A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解应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对立面之间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
46、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安全和危险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只看到安全,忽视危险的存在,危险可能就会不请自来。因此 ABCD 都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观的理解应用。材料中指出,网络生僻字因为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这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相互转化。依据题意,ABD 项都体现了一分为二和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
47、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A 项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B、C 项都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项是比喻做事机械死板、拘泥教条。【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观的综合理解应用。材料中“国内国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体现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真
48、正有效的防火墙”和“重中之重”体现抓关键、坚持重点论。C 项中“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就是要我们抓重点的同时还兼顾其他。因此, ABCD都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发展的状态、趋势和动力问题。“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少年茁壮成长”“改革的完善、成功”都体现了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个“经历无数次”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过程是内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也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材料并没有体现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因此只有 D 不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6 【正
49、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解决难事要从容易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做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该观点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因此选 AD 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根据题意,ABC 都正确,D 项表述不准确,根据原话的意思应该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精华拿来为我所用。【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后相继的联系;二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A 项只符合特点一,但没有体现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D 项体现矛盾特殊性;BC 符合因果联系。【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9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综合理解运用。A 项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 项体现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 项体现坚持适度原则;D 项体现生物规律,内因是根本。因此, 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