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认识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D)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2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 马克思曾经引用亚当.斯密的话“他
2、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的天赋和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设想得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说明 ( )(A)人的生理素质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B)人的天赋是造成人的才能的决定性因素(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4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3、(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5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6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
4、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性区别9 科学家指出,“ 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 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
5、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10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著努力和勤奋12 关于“学习 ”有两种观点:其一
6、,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3 马克思指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唯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 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
7、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15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6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
8、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7 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18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9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
9、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0 “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21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2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
10、面性23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 )(A)改造世界观(B)改造人生观(C)改造价值观(D)改造道德观24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5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 )(A)认识必然,争取自由(B)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人的全面发
11、展(D)实现共同富裕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6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者都( )(A)都强调从物到感觉和思想(B)都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C)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质上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D)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客观依据,陷入主观随意性27 牛顿曾说过一句名言:“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 ( )(A)认识来源于人的大脑(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28
12、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 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说明真理是( )(A)凶人而异的(B)具体的(C)有条件的(D)客观的29 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 5000 只“冰川豹蛛” 进行测量后发现, 19962005 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 810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 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
13、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A)事物问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B)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C)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D)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30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31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3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
14、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4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 世纪 50 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
15、,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B)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C)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D)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35 早在 1 898 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 2009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1ppm 为百万分之一)升至 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
16、,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B)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D)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36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于 2011 年 8 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A)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B)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C)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D)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
17、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37 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届和主观世界(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38 毛泽东同志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
18、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39 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 19 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 1897 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 1900 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
19、真理的辩证统一40 同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一领导一群众 ”相一致的哲学基础是 ( )(A)辩证法的“ 个别一般个别”(B)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C)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D)认识论的“ 认识实践认识”41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B)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C)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D)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42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
20、观、理性思维等能力。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解释作用(D)预见作用43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动力作用(B)诱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44 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45 列
21、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B)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为可贵的品质(C)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D)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46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有(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D)真理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47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48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 ,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这两种观点 ( )(A)共同错误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B)都是主观真理论(C)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D)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49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
23、性为现实基础(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50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51 黑格尔说:“ 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三、分
24、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 3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的观点。(2)材料 3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5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
25、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请回答:(1)结合材料 1,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54 阅读
26、材料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 世纪 80 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 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 1 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 5100 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转变
27、过程。5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医学史记载,17 世纪 20 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 世纪 80 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 1 901 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请回答: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个道理的?5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在当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 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
28、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材料 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1)如何看待 “全球问题”,解决的思路在怎样的?(2)结合材料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沦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
29、解决思路。57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 2002 年 1 0 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请回答: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5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 自然现象 ”。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30、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 7080 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 90 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 年 12 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请回答: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 的认
31、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考研政治(认识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属于记忆型知识点。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这句名言就是体现了这层含义。【知识模块】 马克
32、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造成人们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AB 选项观点本身错误。C 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造蜡烛的目的是照明之用,求知是为了运用实际解决问题。题干明显的意思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
33、析】 A 选项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D 选项不符合题干之意。恩格斯这句话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真理,“是一个实践问题”,即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它不是“理论问题”。因此正确选项为 D。其他选项观点正确,与题干内容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观点本身说法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因此 BD 选项错误。正确选项为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34、C【试题解析】 真理和谬误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会相互转化。因此 AB 选项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有所区别的, D 选项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四个选项干扰性非常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 C。仔细推敲 A、D 选项,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地存在着,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
35、存在与否都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都要接受实践检验,而非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B 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题。学生能准确识别 A、B 、C、D有难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的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B【
36、试题解析】 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实践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观因素,又具有客观的物质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
37、”,它能够使主观客观化、现实化,因而是认识客观性的基础和准绳。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导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
38、,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
39、辩证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
40、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表达了他对感性和理性关系的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证人”这句话的含义。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其次,要正确
41、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进行正确的评价,既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在认识过程中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
42、觉、观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观自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真理,甚至还强调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为观念上的真理也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客体,并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神秘化、绝对化、客观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物。所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仍然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鼓吹从主观到主观的主观真理。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不依赖人的意志的客体,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真理是主观认识同客
43、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相一致。世界上只存在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没有的。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必然为宗教和信仰主义开辟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论和真理观具体观点的辨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指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有多少个看法,就有多少个真理,不管它是否与实际相符合。针对同一个认识对象形成的不同认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张客观真理不止一个,这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
44、有真理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当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不要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混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括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
45、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因此,本题的答案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观点明显错误。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唯一途径说法错误,不选 B。C 选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因此选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论”是一种认识,“行动”则是实
46、践,革命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反过来指导革命实践。A 选项观点错误,不能说理论比行动更重要。 B 选项亦错误。革命理论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决定革命运动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过于夸大。正确选项为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
47、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的意思是说,圣贤之人可以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得知识,不需要看到(东西)就能说出它的名字,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显然,老子的观点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 D 当选。A 与题意相反,不选,B 和 C 与题意无关,均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
48、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因此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6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A 选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虽然它们名称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即都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49、【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选项 A 观点错误,认识全部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人的大脑;选项 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由于具体的认识主体不可能事事躬亲,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因此选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在客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A 项叙述错误,D 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题意,因此不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联系虽然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事物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故 A 项排除,C 项属于不可知论;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 项和 D 项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识关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