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3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这样一则故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2 狄德罗曾说过:“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
2、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运动的绝对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3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A)只有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修订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一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B)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不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C)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理论的理解和思维的运动才能验证(D)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实践来解决4
3、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A)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的(B)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C)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D)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5 文学名篇醉翁亭记开头一段写成后,作者欧阳修觉得没能准确反映景象。于是再赴滁州城外最后把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一写作修改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A)参加实践的
4、过程(B)抽象思维的过程(C)获得经验的过程(D)寻求真知的过程6 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A)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B)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D)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7 霍金说:“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见事件”,“ 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B)理性认识指
5、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8 2015 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 7,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担忧也随之而起。但单纯的经济增速不能反映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全貌,难以从中看出投入是多是少、环境是优是劣、物价是高是低、就业是好是坏等各种因素。实际上在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但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就业状况将更加改善,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将更有保障。因此,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速度指标,更要看到速度之外的东西。材料对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与经济形势关系的看法说明(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B)要注意把握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C)经济
6、增速回落只是偶然的现象(D)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9 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 中去。这句话表明(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B)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是价值评价(C)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10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 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A)创
7、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1 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与人们认识的深化,“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政治符号式话语的虚伪性日益被人识破,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 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新的 “全球共识”。以世界人民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制造话语工具,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手段。关于意识形态表述正确的是(A)意识形态又称政治上层建筑(B)意识形态包括道德、艺术等思想观点以及国家政治和行政制度(C)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物质生
8、活过程及其条件(D)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 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反映的哲理有(A)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B)意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D)意识依赖于物质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
9、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A)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C)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D)意识形式的差异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14 自 2010 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中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 亩约等于0067 公顷)达到 6897 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A)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造自然规律(B)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C)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要尊重客观规律(D)人类
10、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5 18 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历程。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有学者据此把工业化比喻为一把双刃剑。从唯物辩证法看,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A)是客观的,因而与人无关(B)是必然的,不可改变(C)是具体的,因时因地而异(D)是变化的,因势而变16 20 世纪 30 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C)事物联
11、系是创造出来的(D)事物联系都有“ 人化” 特点17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D)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18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过程(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
12、发挥主观能动性19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D)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20 “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它是有条件的、特殊的、有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
13、对的,是指它是无条件的、普遍的、无限的(B)在矛盾的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相对中有绝对 ”,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C)必须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21 步人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 ”,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 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22 “先试
14、点后推广 ”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 先试点后推广 ”的辩证法依据是(A)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B)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C)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23 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现代人的食物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
15、)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4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或自误,经世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C)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25 曾经有农谚说:“ 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呜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 但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材料表明(A)从他人处得到的实践经验并不可靠(B)实践
16、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6 2011 年 9 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 中测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B)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C)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D)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27 毛泽东说:“ 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
17、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B)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并不是必需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形成正确认识要先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8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 字。农民育种家沈昌健书柜里存放着 23 个笔记本,是一家两代人进行杂交油菜实验的原始记录。翻开最早一本的扉页,上面写着:“1978 年秋,沈克泉 ”。1978 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 月
18、的一天,路边 3 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 5 月就已经成熟收割,而眼前这 3 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带回家乡播种。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1 000 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沈克泉的青黑胡茬儿变为长白美髯,不过他终于培育出了双低(低芥酸、低硫甙) 的油菜种子“ 贵野 A”。专家们惊叹,“贵野 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2004 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 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终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9 年 12
19、 月 8 日,70 岁的沈克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老人把全家人叫到床前,他说:“我没有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沈克泉去世后,沈昌健依然坚持着油菜育种,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 、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2014 年 2 月,沈昌健及其父亲沈克泉荣获感动中国 2013 年度人物。沈昌健一家人,就这样在劳动中探索科技,在困境中永不放弃,在实干中超越自我,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摘自百年梦.中国潮(1)沈昌健一家两代繁育杂交油菜新品种的过程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哪些基本规律?(2)如何理解“在劳动中探索科技”?29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
20、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揠苗助长” 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摘编自孟子.公孙丑上(1)上述寓言故事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2)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34 答案
21、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材料中说澭水暴溢,而荆人不知,仍然夜渡澭水造成千余人溺死,先表之时可导而今不可导,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的,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或前进性,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事物发展的质量互变过程,C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D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生命是一连串的作用与反作用,生前与身后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发生作用与反作用
22、,说明矛盾普遍存在,同时也说明运动是绝对的,A 符合题意。B、C、D 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 D 正确。通过感性直观确定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违背了实践是检验思维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所以 A 不对。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所以 B 不对。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实践来验证,因此 C 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接近其认识对象的本质,
23、是因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属性在不同阶段的暴露程度不同,D 正确地解释了材料反映的哲理。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并不总是落后于实践的,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科学理论则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所以 A 说法错误;认识的不断完善能够推动实践不断深化,但是不能否认实践决定认识,B 说法错误;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但认识的发展与其认识主题密切相关C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目中欧阳修觉得原来的开头没有准确反映景象,再赴滁州城
24、外考查,表现了参加实践从而寻求真知的过程。A 只体现了材料中参加实践的过程,不够全面,不选;B 忽视了欧阳修参与实践的过程,不够全面,不选;材料中反映了作者准确地反映了景象,获得是真知而不是经验,C 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们深化对免疫系统的认识,促进了医疗进步,说明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B 符合题意。创造世界的是实践,A 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C 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推动,没有突出真理的发展过程,D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25、【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就目前来看,材料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当前的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还没有完全掌握量子力学领域内的规律,但就人类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所以 C 正确, D 说法错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A 说法错误;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但理性认识并不等于正确的认识,B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经济增速回落这一现象并不就意味着经济形势不好,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还要综合其他的各种因素,说明人们应该透过现象去揭示事物的本质,D 正确。材料分析发现,虽然当前我国
26、经济增速回落,但并不表示我国经济形势不好,因此没有表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A 不符合题意;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可能性题干没有对经济发展的趋势做预测,B 不符合题意;经济增长速度上升与回落都与经济发展状况的本质相关,不能判断经济增速回落是偶然现象,C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A 错误。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B 错误。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D 错误。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
27、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价值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列宁的这句话中,“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指的是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列宁这句话说的是,事物完整的“定义”,包括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知识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把实践作为价值评价的“实际确定者”,即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C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创新设计”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现在交通、互联网等属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本题材料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8、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的变化,A 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B 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思维方式的变革,C 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 正确。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29、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A 、B 表述错误。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由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等社会存在所决定,所以 C 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
30、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题中人们依据客观的江南风景设计苏州园林,说明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C 表述正确,但未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意识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是
31、主观的。莫言以家乡生活为蓝本,进行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说明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以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A 、C 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B 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D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研究所经过科学分析和努力实践,使盐碱荒地变成良田的实践过程,说明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研究所的分析过程,说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以及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说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类不能改造自然
32、规律,A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变化的,因时因地因势而变。所以 C、D 正确。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与人无关,A 说法错误;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B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喜旱莲子草蔓延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A 正确。喜旱莲子草可以作
33、为饲料,也可以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 正确。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 说法错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为人类实践的参与而呈现“人化”特点,但并不是所有事物的联系都有“人化”特点,D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凡物各自有根本”,说明每一事物都有其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正是这一特殊本质决定了自身的变化发展的规律,因此,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事物变化的根据是内因,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首诗没有体现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B 不符合
34、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辩证法称之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砍光南坡上的森林与摧毁畜牧业、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以至于造成不良后果,A 正确。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显然材料中的意大利人没有意识到砍光南坡的森林会造成的未来的变化趋势,C 正确。培养阿尔卑斯山北坡的松树具有某种可能性,但是为
35、了变这种可能为现实,意大利人错误的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D 正确。与必然辩证相关的范畴是偶然,B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材料中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茶和酒又是可以兼容的,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A 符合题意。中国喜欢茶,比利时人喜欢啤酒,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B 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不是支配而是影响。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36、】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它是有条件的、特殊的、有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它是无条件的、普遍的、无限的,所以 A 正确;在矛盾的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 “相对中有绝对”,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 B 正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所以 C、D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数据可以分为“热数据”“温数据”“冷数据”,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A 正确;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说
37、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主次矛盾的区别和转化, 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C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先试点再推广”体现了“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寓于特殊性(个性) 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 A、B 正确。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 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 (个性)各有其特点,不能片面强调谁优于谁,D
38、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 正确。人类的食物变软导致颚部变小,导致智齿消失,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B 正确。C 与题意不符,D 说法错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信书或自误,经世渐知非”表达的意思是,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可能并不全对,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辨别是非,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选项中 B、C 都强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实践的重要
39、性,与题干中诗句所含哲理相符。A 强调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题干含义相去甚远;D 强调书本学习的重要性,也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了农业气象员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得到正确认识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 、D 符合题意。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所以A 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材
40、料中人们原来的测量错误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A 正确:对中微子运行速度的认识表明,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的发展过程说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认识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D 正确。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会被新的实践活动推翻, B 说法错误。认识运动是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C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毛泽东的这段话强调,人们在获得正确认识之前必须经过实践,获得丰富
41、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但并不是否认理性思考在正确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有认为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C 、D 符合题意,A、B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8 【正确答案】 (1)沈昌健父亲从偶然在路边发现的野生油菜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培育繁殖,繁育出优良新品种的活动,体现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沈昌健一家培育出的“沈油杂”202、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则是体现了认
42、识运动要从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既是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又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沈昌健父亲历经 1000 余次失败而坚持不懈,并嘱咐沈昌健坚持油菜育种事业,体现了在认识过程中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2)“在劳动中探索科技”说明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劳动中的实际需要,促使人们探索新技术以满足实际需要;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3、,人们在探索科技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推动着实践向前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们探索出的认识成果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是否具有可行性;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在劳动中探索科技,终究是为了使科技再次应用到劳动中,最终提高生产力。【试题解析】 材料讲述了沈昌健一家两代数十年繁育杂交油菜新品种的实践过程,沈昌健的父亲从看到路边的野生油菜如获至宝,到最终繁育出“贵野 A”品种,沈克泉去世后,沈昌健依然坚持着油菜育种的事迹。第一问要求回答从沈昌健一家两代繁育杂交油菜新品种的过程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哪些基本规律,结合材料,“沈油杂”202、819 已进入区域试
44、验环节则体现了认识运动要经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沈氏父子 1000 多次的失败,以及沈父的临终遗言,则反映了在认识活动中,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认识具有推动作用。第二问要求回答如何理解“在劳动中探索科技”,沈昌健一家“在劳动中探索科技”说明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
45、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是庸俗进化论。无论突变论还是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2)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要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46、关系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和违背客观规律做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设想的目的。【试题解析】 材料讲的是春秋宋国一个农夫为了使禾苗长得快又高,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结果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的故事。第一问要求回答寓言故事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通过分析寓言故事可知,题目考查的是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第二问要求回答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考生只要利用哲学原理逐步分析对我们生活实践的启示即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