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领域;面对这些领域和问题,牛顿物理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史上这些推陈出新的事实表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主观性2 对同一句格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理解,往往不及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理解的深刻、透彻。这一现
2、象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3 马克思说:“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该论断说明( )(A)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B)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的认识受人的身份地位决定4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 )(A)都是反映论(B)都是先验论(C)都是可知论(D)都是实践论5 马克思有句名言:“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该
3、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如果没有分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同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毫无二致(B)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社会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差别(D)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差别6 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C)能不能付诸实践(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7 列宁指出:“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了 ( )(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C)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D)真理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8 马克思
4、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9 “见多识广 ”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源于实践(B)认识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10 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电能的规律,然后以该规律为指导,人们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电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事实表明( )(A)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唯一途径(B)实现真理和
5、价值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C)实践活动离不开规律的指导(D)规律必须重新回到实践才有意义11 列宁指出:“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来自于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C)抽象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2 面对全世界对相对论的推崇和赞誉,爱因斯坦却保持了冷静。他提醒人们:“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指出了真理的绝对性(C)强调了真理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6、(D)断言真理具有相对性13 马克思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心想事成(B)成事在天(C)坚持就是胜利(D)无限风光在险峰14 学习、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支撑该命题的理论依据是( )(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能够检验实践(D)实践能够检验认识15 列宁说:“ 以为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以的。”该论
7、断所揭示的是(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6 牛顿说:“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该论断揭示了(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C)间接经验对认识的影响(D)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影响17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所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具体表现为( )(A)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绝对主义和
8、相对主义的对立18 “熟知不等于真知 ”所揭示的是 ( )(A)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B)感性认识具有具体性(C)感性认识贴近现实 (D)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使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是(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0 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的。主体是指( )(A)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C)运用、操作实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1 “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
9、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是( )(A)诡辩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22 真理原则要求是( )(A)主体改造客体(B)客体制约主体(C)客观符合主观(D)主观符合客观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3 中国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以下体现量变质变关系的谚语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24 体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选项有( )(A)大智若愚、大巧若拙(B)
10、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5 1820 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发现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事例说明( )(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26 以下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剥削社会的私有制 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实践 认识更加高级的实践(C)种子 种苗种子(D)团结批评更加高级的团结27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性
11、有( )(A)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都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C)都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8 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对两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之后的岁月中,在 WTO 的框架下,中美双方的经贸关系长足发展,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实现了所谓的“双赢” 。该事例在辩证法上给人们的启示有( )(A)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29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是一句有名的格
12、言,典出 新唐书。该格言所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和本质(B)量变质变规律(C)原因和结果(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0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其中因果联系是众多联系中的一种。以下论断中体现了因果联系的论断有(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B)功崇惟志,业广惟勤(C)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D)满招损,谦受益31 马克思指出:“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该论断告诉我们 (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
13、的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2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以下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有( )(A)价值与使用价值(B)价值与价格(C)价值与交换价值(D)价格与交换价值33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本质规定(B)根本属性(C)唯一特性(D)最高共性34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35 构
14、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关于“和谐”,以下正确的论断是 ( )(A)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B)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D)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3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C)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5、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所谓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真理具有多重属性。题肢中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真理的属性。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成立。正因如此,所以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作为人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有其客观来源;所谓真理的主观性,是指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意识。由此可知,与题干设问一致的只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
16、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实践观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主体的认识却不同。原因:一个主体是“涉世未深”即实践经验不足,而另一个主体是“饱经风霜”即实践经验丰富。概括起来,题干表达的意思是:由于实践经验的不同,导致了认识水平的差异。由此可知答案只能是 A。其他三项本身都正确,但与题干所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认识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认识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会对其所反映的对象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而不限于直观地、机械地摹写,从而造成了反映的对象(客观物质 ),与反映的
17、结果(主观认识) 之间的不一致。例如,面对“最美丽的风景”,穷人却感觉不到美丽;面对矿物,商人却对矿石的物理、化学属性一无所知。人的认识源于实践由非感觉;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非主观想象;人的认识由实践决定而非人的身份地位。所以,ABD 都是本身表述错误的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关系。所谓“认识”,就是承认主体能够认识或正确认识客体。对这一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是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接受认识的。倘若否认了这一点,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 C。唯物主义认识论和
18、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去认识。如果从物质出发去认识,为反映论;如果从意识出发去认识,是先验论。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内部,又具体分为辩证反映论和形而上学反映论。前者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题目论述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分工造成的。所谓“分工”,就是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实践活动。这种不同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个观点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故 B 正确。其他三个选项本身未必错误,但均不属于哲学原理
19、。【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型考题。考查真理的本质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所以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关键是要把该认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拿到一起,进行比对。而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的,只有实践。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 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B 为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二者均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违背。一个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看该认识能不能付诸实践任何认识都可以付诸实践,而是看该认识能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结果。即认识实践结果,如果结果与认识一致,则该认识为真理;反之则为谬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
20、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本质及其特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故 A 为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有确定的区别。故 B 为错误。任何真理都只在给定的条件、范围内成立,具有相对性。在该范围之外,真理就会变为谬误。“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的这句话,表达的就是该意思,故 C 可选。D 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源于客观实际,都具有物质来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该论述来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
21、言。在该论断中,“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论;“武器的批判”是指实践。所以其核心意思是: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物质力量去改变;但理论通过群众的实践这个中介环节,就可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C 符合题意。理论是意识而非物质,故 A 为错误。有意识的行动即为实践;意识包括低级的部分如社会心理和高级的部分如系统化的理论。B 是缩小了实践的外延,故为错误。实践是物质行为,而非意识。故 D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作为认识两种形式和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二者之
22、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能够指导和提升感性认识。“见多识广”中的“见”,是指感性认识,“识”则是指理性认识。故该成语意为:感性认识增多,能够推动理性认识发展。ABD 本身都为正确,但均与题干设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活动。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获得价值。所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尽管二者存在区别,但它们也有内在的同一性,如具有共同的
23、基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实践是实现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重要途径,但非唯一途径。故 A 错误。实践活动离不开意识 (不是规律)的指导,故 C 错误。理性认识(不是规律)必须回到实践才有意义,故 D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具体;它能够把握事物的局部和表象,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本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题干中出现
24、的“抽象”表明所讨论的对象是理性认识;而“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是表明理性认识的特点。所以答案是 B。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故 A 是错误论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和系统方法等。不包括抽象方法。故 C 不能选。感性认识虽然有局限,但只要符合客观,也具有真理性,不能简单论断为“不可靠”。故 D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相对论作为一个理论,首先是通过逻辑演绎构建起来的。该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光取决于演绎过程是否完美,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的验证。题
25、干中所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是一个意思,是指真理具有客观来源,不能凭空产生。题干中没有该意思。AB 不能选。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题干也无该意思。故 D 不能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属于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一,情感、意志;其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心理形式。题干所给的马克思的话,是讲意志力对人的行为能够发挥支撑和推动的作用。与 C 的意思接近。“心想事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成事在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
26、 AB 不能选。“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对一种客观现象的描述,与哲理、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前中国重要的意识形态,是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B 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C 为错误的说法。D 本身为正确,但也不符合题意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识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理性因
27、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心理形式。题干中出现的“想象”,明示了所考查的目标是非理性因素。故 D 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嘹望”即认识;“巨人的肩”指他人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即间接经验。故 C 正确。其余三个说法本身均为正确观点,但与题意不贴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宿命论和唯意志论是在看待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方面所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经验论和唯理论是在看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在看待绝对真理和相对真
28、理关系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故选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内容(对象) 是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 a 感性认识的直接性是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接触反映对象,因而贴近现实;感性认识的具体性是指由多个感官所获得的信息比较丰富;但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和局部,不能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本质,即“熟知不等于真知”。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表明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也决定了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故选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
29、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四个选项均为实践的特征。但只有 A 符合题意。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中介和桥梁。所以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体”的正确把握。A 是“客体”的定义;BC 是“中介”的定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知识点的把握。诡辩论和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而本题题意是判定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所以排除
30、AD。形而上学的观点则把真理与谬误绝对对立,不承认二者之间的转化,但形而上学不仅是唯心主义所独有,所以排除 B。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本题选择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真理原则要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价值原则要求客体必须满足主体。其他选项是杜撰的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
31、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辩证法中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量变质变是辩证统一关系。其中,二者的同一性特别易于命制考题。量变质变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里面的一个要害的思想是,质变要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积累到突破度的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者的意思类似,都是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意思是量变没有突破度,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2、2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是讲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的属性。它们一方面具有斗争性,即相互区别、排斥、分离;另一方面具有同一性,即相互依存、渗透、转化。所以,凡是两种属性相反的东西,它们之间却存在依存关系、渗透关系、转化关系,都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中的“智“ 和“愚”、“巧”和“拙”,它们的属性无疑都是相反的,即具有斗争性。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还具有同一性,即相互依存、渗透、转化。正是因为“智”和 “愚”、“巧”和“拙”之间还存在相互依存、渗透、转化的关系,所以才会有“大智若愚、大巧
33、若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是属性相反的东西却相互依存的意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的“载舟”和“覆舟”,也是属性相反的东西,却依存在一起的意思。所以 ACD 符合题意。B 反映的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是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支配力量,必然性决定着偶然性;但另一方面,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 AB 表述正确。C 错误地认识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故不能
34、选。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发现必然性即规律;但必然性隐藏在偶然性之中,所以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所以“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错误的观点。故 D 不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三大规律侧重揭示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发展”。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发展的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方向和道路。所以,只有兼具了方向的前进性和道路的曲折性,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要求。 “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比“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历史的前进;但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共产
35、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不是直接到达的,而是经过了一个中间环节:“剥削社会的私有制”,这就是曲折性。故 A 可选。同理,BD 也符合题意。而种子种苗种子,则只有曲折性,没有前进性。故 C 不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唯物主义两大历史形态,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相同点。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只有唯一一个本原即物质。如果否认了这一点,就不再属于唯物主义的范围。故 A 可选。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必然得出意识包括认识,是物质派生物的观点,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36、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故 C 为正确。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起来,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否认该观点。故 B 不可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D 不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和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核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性。既有依存、渗透、转化的同一性的一面;又有区别、排除、分离的对立性的一面。但无论是联系的同一性还是联系的斗争性,都具有积
37、极作用,即推动事物的发展。A 是讲斗争性的作用;BD 是讲同一性的作用;C 概括表达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所以ABCD 都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意思是“奢靡之风一旦开始兴起,国家也就走上了逐渐衰亡的道路”。“奢靡之风”是外在的现象,“国家衰亡“是内在的本质,故 A 可选。“奢靡之风”的流行是不显著的变化即量变, “国家衰亡”是显著的变化即质变,故 B 可选。“奢靡之风”的兴起,会导致“国家衰亡”的后果,故 C 可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表明,事物是相反属性的集合体即“相反相成”。如果题于是“繁荣其表,衰亡其
38、里”,则 D 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以上选项中,只要存在一个现象引起另一个现象这种关系的,均为因果关系。因为“磨砺”,所以“宝剑锋”,故A 可选;因为有“志气”,所以“功劳”大,故 B 可选;因为 “勤俭”,所以“节约”,故 C 可选;因为“自满”,所以受到损害,故 D 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宗教”是意识;“现实苦难”是物质、客观。“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意为意识源于物质即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39、,“感情”为主观;“宗教是这种苦难的抗议”是指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故 ABC 符合题干设问。D 本身为正确论断,但与题干意思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构成商品的二要素,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交换价值、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故 BC 为正确。任何商品交换的比例,都叫交换价值,而商品与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叫价格,故价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属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本题将哲学内容与政治经济学内容结合起来命制题目,难度较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A,C,D【试
40、题解析】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所以 ACD正确。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所以 B 项错误。在大量记忆知识内容之后,清晰地界定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否则就会造成混乱。【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识要点包括: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由此可以选出 ABC 为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 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和谐”概念的理解。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ABCD 都是关于“和谐”的正确表述。【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选项 ACD 都从某一角度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核心的道理。B 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的其他内容和对立统一规律不是推导和被推导的关系,所以排除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