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55.50KB ,
资源ID:85141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514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4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4及答案与解析.doc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 太空科技助力“ 健康中国 ”。“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

2、的治疗。医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3 一位浙江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

3、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C)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为权威5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中介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D)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6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 马克思曾经引用亚当斯密的话“他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的天赋和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设想得那

4、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说明 ( )(A)人的生理素质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B)人的天赋是造成人的才能的决定性因素(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是后天的社会实践8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9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

5、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10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

6、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B)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C)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D)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13 1859 年,一位英格兰农场

7、主来到了澳大利亚,放养了从欧洲带来的 24,只兔子以供打猎。由于澳洲大陆自然环境适宜,又无鹰、狐狸等天敌,兔子大量繁殖扩散,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农业和畜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澳大利亚人先后使用猎杀、布网、堵洞、修篱笆等方法控制兔灾,但效果有限。20 世纪 50 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采纳生物学家建议,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灾,取得了显著效果。澳大利亚人控制兔灾实践的哲学启示是( )(A)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C)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D)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14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

8、“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A)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C)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D)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15 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 5000 只“冰川豹蛛” 进行测量后发现, 19962005 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 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 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

9、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A)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B)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C)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D)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1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17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10、(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20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 世纪 50 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

11、折的(B)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C)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D)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21 早在 1898 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 2009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1ppm 为百万分之一)升至 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表明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B

12、)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D)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22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于 2011 年 8 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A)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B)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C)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D)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2

13、3 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招来灾难的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军队在一块开阔地带对峙。某次交战之前,德军一名参谋长天天拿着望远镜观察法军阵地上的情况。一天早上,在法军前沿边

14、地后方的一个坟地上突然发现一只猫,以后一连 4 天,这只猫在早上八九点钟总要出来安闲地晒太阳。德军指挥官们分析了这一情况:这是一只家猫,坟地周围没有村庄,它的安身处可能在地下。因此坟地下面很可能是个高级指挥所,因打仗的时候,连长、营长是没有心思玩猫的,它只能是高级军官的宠物。根据这种判断,德军集中了 6 个炮兵营进行轰击,把整个坟场炸成了平地。事后查明,这里是法军一个旅的指挥所,炮火轰击使指挥所内的人员全部毙命。材料 2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

15、模仿她的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得很丑,见西施人长得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唐朝王维在诗文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在“西施” 中说道:“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于是 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更加广为流传。

16、请回答:24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回答,德军是怎么作出了“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判断的 ?25 运用辩证法基本范畴,分析东施效颦蕴含的哲理是什么?25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1916 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因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有限的概念。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速度是无限的。虽然引力辐射并未被清清楚楚地“直接” 测到,然而已有显著的 “

17、间接”证据支持它的存在。最著名的是对于脉冲星(或称波霎)双星系统 PSR1913+16 的观测。这系统被认为具有两颗中子星,以极其紧密而快速的模式互相环绕对方。其并且呈现了渐进式的旋近(inspiral),旋近时率恰好是广义相对论所预期的值。对于这样的观测,最简单(也几乎是广为接受)的解释为:广义相对论一定是对这种系统的重力辐射给出了准确地说明才得以如此。泰勒和赫尔斯因为这些成就获得了 199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 年 2 月 11 日,LIGO 科学合作组织和 Virg0 合作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利用高级 LIGO 探测器,已经首次探测到了来自于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2016 年 6

18、月 16 日凌晨,LIGO 合作组宣布: 2015 年 12 月 26 日 03:38:53(UTC),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是继 LIGO 在 2015 年 9 月 14 日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探测到的第二个引力波信号。材料 2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一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 ,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

19、是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和一个睿智理性的头脑。”请回答:26 从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的存在,到现在被科学发现证明其存在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哲学启示有哪些?27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和一个睿智理性的头脑”?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把人们的想法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2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

21、选项观点是错误的;材料并未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排除 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材料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据此,选 D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可以

22、把主观与客观直接联系起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C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真理和权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权威的人和没有权威的人同样都能获得真理,故 ABD 三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属于记忆型知识点。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据此,选D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23、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也跟着向前推进。题干中说的就是技术上的需要(实践) 推动科学(认识) 的前进。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所表达的含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D 两选项本身观点就是错误的,不能入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的认识和才能的差别上

24、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AB 两项观点本身错误,C 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为 D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造蜡烛的目的是照明之用,求知是为了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题干材料明显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选 B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选项“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说法不正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D 两选项本身说法没有问题,但是与恩格斯的名言之间没有联系,恩格斯这句话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

25、力,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据此,本题选 B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真理,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它不是“理论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D 选项。ABC 三选项本身说法没有问题,但与题干中马克思名言表述意义无关,故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观点本身说法错误,事实上,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因此 BD 两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

26、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

27、论。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名言中“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恰好说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据此选 AD。BC 选项本身说法明显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相关考点。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在遵守

28、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错误的,排除 A 选项。矛盾来自于客观事物自身,不是来源于人的主观认识, C 选项不选。题干材料中“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灾,取得了显著效果”,说明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据此,选 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D 选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C 选项本身说法没有问题,但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养柑蚁”受到当时生产条件制约,故排除。题干所给的材料,阐明了当地民众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养柑蚁可以治虫,使得柑橘

29、丰收。据此,本题选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联系虽然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事物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故 A 项排除;C 项属于不可知论。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 项和 D 项均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识关系。在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基础上又产生出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因此,选项 ABCD 正确。【知识

30、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表述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包含了知行结合、不可分割的思想。因此选项 ACD 正确。选项 B 是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各种形式的

31、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感性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必然离开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认为认识对象或者是主观的感觉和精神,或者是客观精神。因此选项 BD 正确。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不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否认世界可知性,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可以是可知论者,A 项不符合题意。认识起源于经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C 项也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高度统一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3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中的应用,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运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和一系列的辩证法规律阐述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以及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本题属于间接性的综合应用试题,可以有许多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要求的就是正确选项。A 项是讲真理的发展过程,从相对走向绝对; B 项把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转化说颠倒了;C 项是讲认识发展的规律; D 项是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ACD 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 C 项观点错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

33、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D 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人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难度不大。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 1898 年到2009 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大,因此 AB 两项正确。 C 项“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D 项否认了认识的任务和目的,故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34、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人类对木星的探索不只是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这么简单,更直接的动力是加深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A 项观点是不准确的。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D 项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需要。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发现规律是为了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世界,规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切科学理论或

35、知识,一旦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以往的哲学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曾起过进步作用,为人类的思维增添过真理的颗粒,但是由于它们的理论的立足点和方法的局限性,它们的理论不可能是彻底的、革命的,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立足于使“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放眼于人类的解放,“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

36、是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德军能在这一次战斗中作出准确判断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小猫的感性材料,如小猫活动的时间、栖身处以及小猫的品种等,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得出了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然后炮击,事后查明,这里是法军一个旅的指挥所。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

37、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东施效颦蕴含的哲理即“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东施效颦这个典故深刻地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讽刺了那些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地效仿表现形式的人。东施效颦故事中的美,主要是讲外在美。就其内

38、容来说主要有:皮肤、身段、五官长相及气质类型。这些要素是通过仪态风度、服饰、表情、言谈举止等表现出来的,外在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先天形成的,个人无法选择。一个人的皮肤、体形、五官等要素,在决定一个人容貌美与不美的时候是主要的方面,尽管一个人的服饰、化妆、表情、行动、举止在表现其形态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启示一:引力波作为一种物质,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启示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启示三: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例如:引力波)的认识往往

39、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另外人类认识还具有无限性。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

40、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类的意志而存在。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本质必然联系即规律既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 感性认识,更需要有“一个睿智理性的头脑” 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