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3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下列概念中表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形态4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
2、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5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规律的制约7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阻隔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浅浅的海峡 ”,在今天被两岸直航的包机轻盈地直接飞越。正是两岸的亲情、共同的利益,让两岸的关系一步接着一步向前发展。“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一愿望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总是处在绝对运动之中,静止是不存在的(B)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比量变更重要(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8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指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A)一定社会的经济体制(B)该
4、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9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下列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组是( )(A)思想、道德、艺术、国家政治制度(B)艺术、哲学、道德、军队、法庭(C)道德、政党、思想、艺术(D)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
5、是根本问题是根源是( )(A)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国家政权问题(C)经济发展问题(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3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
6、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解释作用(D)预见作用14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动力作用(B)诱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15 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
7、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16 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B)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为可贵的品质(C)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D)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17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有(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8、(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真理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18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19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 ,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这两种观点 ( )(A)共同错误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B)都是主观真理论(C)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D)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
9、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现实基础(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2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22 黑格尔说:“ 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10、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23 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B)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C)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2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
11、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 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 三论五说 ”: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上述材料说明( )(A)所有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B)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C)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D)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25 2011 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
12、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A)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B)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C)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6 关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C)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制约(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制约27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
13、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8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8 材料 1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
14、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材料 2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 世纪 80 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
15、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 1 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 5100 平方千米。2009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9 结合材料 1,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30 结合材料 2,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转变过程。31 据医学史记载,17 世纪 20 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16、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 世纪 80 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 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请回答: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个道理的?31 材料 1在当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 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 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材料 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
17、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32 如何看待“ 全球问题” ,解决的思路是怎样的 ?33 结合材料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34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 2002 年
18、 10 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3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它的变化也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交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概念和内涵。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
20、最基本、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因此选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题干中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充分证明了这句话。【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题干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其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
21、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属于社会意识的表现,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之久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反映,所以这正可以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中“反映”这一知识点,故 c 符合题意,可选。 A 明显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 项量变与质变关系与题意无关,D 主次矛盾关系也不是题中材料所涉及的,故排除。所以此题只能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的概念内涵。理解经济基础的内
22、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体制是具体实现形式,其选择是否恰当,对经济制度及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行政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知识模块】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问题,属于记忆型知识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技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主要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
24、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3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作用,属于记忆型考点。A 选项属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BCD 属于理性因素作用。同学们记忆时要注意区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作用,属于记忆型考点,难度不大。D 选项属于理性因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
25、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即选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C 说法错误,D 选项与题意无关。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
26、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 激发作用。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这句话正是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这种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BD 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A 和 C 是真理客观性的含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A 的后半句话“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
27、理的结论,所以 A 不是正确答案。 B 的说法不对,在同一范围,真理和谬误不能转化。C 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条件,与题意一致。 D 指出了谬误转化为真理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观都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属于主观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格格不入,故不选 C。马赫主义强调多数人承认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强调有用即标准,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不选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
28、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选项 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A 选项观点不正确。 B 选项观点准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故选 D。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其统一性,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故选项 C 符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
29、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对性。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断发展的。A 选项和 D 选项观点错误。正确选项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当时的社会决定了当时的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受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故选 ABD。C 表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者都是社会存在,不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故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具有客观规律性,C 、D 两项说法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30、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题干材料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故选 B。题干材料中“失业率、财富不公”说明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故选 A。C 选项观点正确与题意无关。D 选项本身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C 选项观点错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内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
31、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ABCD 选项内容都是其具体表现。全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A 本身错误观点,不选。B 与题意无关。题干给的材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对应。因此选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
32、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人们观念的转变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 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
33、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了实践。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受到认识主客体的限制,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同时,由于认识对象的无限变化、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向前发展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输羊血到输入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入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为救人而输血
34、,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 全球问题 ”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 ”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35、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 【正确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