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模拟试卷1(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马克思在“ 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位列榜首,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对世界产生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D)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2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2、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对
3、立的根本标志是( )(A)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社会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不同回答6 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学说属于( )(A)可知论(B)二元论(C)形而上学(D)朴素唯物主义7 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下哪项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A)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世界是否统一于物质(C)世界是否可知(D)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8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反对一切形式的
4、二元论(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9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0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 ”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11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
5、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13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 、“万物的始基”、“ 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4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 )(A)说明人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
6、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是经验论的观点15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6 “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 ”是指 ( )(A)物质能否为意识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17 认为意识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8 无论是正
7、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9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20 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21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它说明( )(A)精神是第
8、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2 一位科学家说:“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23 “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充分说明(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24 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是因为实践具有( )(A)自觉能动性(B)社会制约性(C)直接现实性(D)客
9、观实质性2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实践观(B)矛盾观(C)对立统一规律(D)矛盾分析法2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运动和静止的不可分(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27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一分为二(B)事物即矛盾(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8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唯物史观29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主要矛盾决定的(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C)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
10、主要方面决定的30 辩证的否定即“ 扬弃” ,是指 ( )(A)对旧事物全盘抛弃(B)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C)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D)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3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哲学上反映的是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可能和现实的关系(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32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33 下列关于错觉和假象认识正确的有( )(A)错觉一定是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11、B)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C)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D)假象和错觉都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错误认识34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它们的共同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35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的理解,正确的有( )(A)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
1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C)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决定的(D)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既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又是判断是否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6 与时俱进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B)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C)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D)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对真理避免相对真理性的关键所在37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 )(A)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物质世界是发展的(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8 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13、(B)一元论哲学(C)可知论哲学(D)不可知论哲学39 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是社会的产物(B)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C)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40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是物质的属性(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根源于物质(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4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
14、映象(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42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运动的根本条件。”这一命题表明(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D)运动与静止密切联系43 牛顿认为,空间,按其本质来说是均匀的和不动的,与任何外界状况无关;时间,按其本质来说是在均匀地流逝,与任何外界对象无关。牛顿把自己的这种时空观称为“绝对时空观 ”。这种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把时空与物质运动分离(B)否认了时空观念的可变性(C)否认时空的无限性(D)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44 辩证唯物主义
15、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统一的(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45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人类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具有客观的物质性(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46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
16、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具有多样的形式4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促成了人类社会的产生48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表现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49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类本质的社会性(C)实
17、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50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是( )(A)矛盾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51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C)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52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有(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C)矛盾双方的调和,
18、达到绝对同一(D)矛盾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53 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B)肯定保守主义是正确的(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D)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4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问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以达成“双赢” 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
19、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5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A)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B)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C)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D)坚持实事求是5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 )(A)“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B) “和” 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C)不同事物不存在对立和竞争(D)“和而不同 ”的实质是强调矛盾双方的统一和均衡57 下列观点对“ 度” 的含义正确表述的是 ( )(A)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B)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
20、的限度(C)度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关节点(D)度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58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C)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59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着肯定的否定(D)否定一切60 “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 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认识的目的在
21、于实践(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D)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统一的61 有人认为:“ 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中一切革新的源泉,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C)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D)犯了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62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C)假象是与本质无关的现象(D)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63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
22、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不可能性(B)非现实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可能性64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每一步发展不过是对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B)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C)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包含差异和对立65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特点及关系有( )(A)社会历史趋向是指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决定性(B)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选择性、能动性(C)社会历
23、史发展的决定性规定了历史主体的活动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D)社会历史主体在尊重和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66 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目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这是因为( )(A)人的活动的目的不是主观自生的(B)目的是由人所生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C)人的活动目的和结果都是不可以预期的(D)历史结果由人们相互作用的“合力” 所形成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67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伯恩斯坦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24、。材料 2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 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摘自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材料 3当人类即将迈人 21 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数次“千年伟人”网上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均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 100 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材料 4
25、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1)结合材料 2,评析材料 1 的观点。(2)说明材料 3 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3)结合材料 4 中马克思恩
26、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说明我们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68 结合材料回答: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请用矛盾学说的有关观点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
27、题。69 以下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一组材料:材料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玉不遇砥砺,不可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 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材料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他物 是自己的他物,则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 摘自列宁:哲学笔记请回答:(1)分析材料 1 属于何种发展观。(2)分析材料 2 属于何种发展观。(3)如何理解材料 3 的观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