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1 气机失调中,( ) 升降失常最为重要。(A)脾胃(B)肝胆(C)肺肾(D)肝肺2 下列关于血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B)为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C)病因为邪热入血或五志过极化火(D)病机主要以实为主3 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乏力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萎废不用,属于(A)气滞血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4 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指(A)气滞血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5 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
2、失而脱散是指(A)气不摄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随血脱6 肢体麻木或运动不便,甚则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是指(A)气不摄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随血脱7 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有(A)心、脾、肾(B)心、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8 大面积烧伤后,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是指(A)亡阴(B)亡阳(C)脱液(D)伤津9 胃气虚的形成原因是(A)持久或反复地饮食失节(B)禀赋素虚(C)久病元气不复(D)以上均是10 胃阴枯涸的原因为(A)热病后期,邪热久留(B)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
3、厚味(C)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D)肝胆之火,横逆犯胃11 下列哪项不是气随液脱的形成原因(A)高热(B)大汗(C)严重吐泻(D)大量失血12 下列哪项是胃热的表现(A)腐熟水谷的功能减退,食入不化(B)气机不利而气滞,血行减缓而瘀滞(C)胃气上逆,恶心、呕吐酸苦黄水(D)剧烈的脘痛,痛得温而减13 “至虚有盛候 ”为(A)真实假虚(B)真虚假实(C)虚实错杂(D)虚实转化14 胃寒的形成原因为(A)过食生冷(B)过用寒凉克伐药物(C)素体中寒(D)以上均是15 胃热的形成原因为(A)邪热犯胃(B)嗜食辛辣(C)肝胆之火,横逆犯胃(D)以上均是15 A津停气阻B气随液脱C津
4、枯血燥D津亏血瘀16 烧伤,或吐泻后,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其病机是17 高热后,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的病机是17 A血燥生风B血虚生风C阴虚风动D热极生风18 筋挛肉瞤、手足蠕动,伴有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体现的病机是19 痉厥、抽搐、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体现的病机是19 A阴偏胜B亡阳C阳偏衰D阴阳互损20 面色 白,脘腹冷痛,喜静、下利清谷、脉微细的病机是21 面色 白,肢冷,水肿,日益消瘦,烦躁抽搐的病机是21 A阴偏胜B亡阳C阳偏衰D阴阳格拒22 面色 白,肢冷,倦卧,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的病机是23 面白
5、,肢冷,胃脘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舌苔白润,脉弦紧的病机是24 在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中,以哪些脏腑升降失常最为重要(A)肺(B)肝(C)脾(D)胃25 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A)热(B)赤(C)稠(D)燥26 气逆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A)肾(B)胃(C)肺(D)肝27 形成气随血脱病理的原因有(A)外伤大量失血(B)肝病呕血(C)月经淋漓不断(D)妇女崩中28 津液的排泄与输布障碍,主要产生哪些病理改变(A)湿浊困阻(B)肌肤肿胀(C)痰饮凝聚(D)水液贮留29 体质对疾病传变发生的主要作用是(A)决定病邪的“ 从化”(B)影响疾病与传变的迟速(C)影响病人的情绪(D)影响感邪的性质3
6、0 内火病理变化有(A)阳气过盛化火(B)邪郁化火(C)五志过极化火(D)阴虚火旺31 实证临床可见到(A)二便不通(B)脉实有力(C)瘀血内阻(D)水湿泛滥32 下列哪项属于内寒的表现(A)发热恶寒(B)无汗头痛(C)形寒喜暖(D)四肢不温33 血热的临床表现特征是(A)有热象(B)有肿疡(C)有扰神(D)有动血34 内燥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A)心(B)肾(C)胃(D)肺35 下列哪项属于热极生风的表现为(A)眩晕欲仆(B)角弓反张(C)口眼喁斜(D)高热神昏36 风气内动属于虚的(A)热极生风(B)肝阳化风(C)阴虚生风(D)血虚生风37 导致气逆的主要原因有(A)情志所伤(B)饮食寒
7、温不适(C)水湿停滞(D)痰浊壅阻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气机升降失常病变中,脾胃和肝肺升降失常较重要,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为血瘀的表现。【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指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个方面。【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8、气随血脱是指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失而脱散,致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气血不荣经脉指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有肺、脾、肾三脏。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生理机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及津液在体内滞留的病理变化。【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脱液
9、失水和精微:见于严重热病后期、恶性肿瘤晚期、大面积烧伤,可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胃气虚多因持久或反复地饮食失节,损伤胃气所致。因禀赋素虚,或久病元气不复等,也均能导致胃气虚。【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胃阴的枯洞,多因热病后期,邪热久留;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气随液脱的形成原因: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0、】 胃热,胃火,均能引起胃的腐熟水谷功能过于亢进,而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病理表现;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病理表现;甚则伤阴耗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导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病理表现;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呕血。【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等假象。【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
1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胃寒多因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损伤胃之阳气;或素体中寒,均可导致胃寒。【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胃热、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由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由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其他如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能引起胃热,胃火。【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导致津液大量亏耗,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在原有津
12、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会导致津枯血燥。表现:可出现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脱落皮屑等津液不足和血虚失养的临床表现。【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津液和阴气亏损,失其凉润柔和之性,筋脉失之濡润,且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气亢胜。表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伴有低热起
13、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舌脉是最好的区别点。血燥生风其原因多由久病耗血,或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产生障碍导致血少津枯,失润化燥,肌肤失养,经脉失调。表现为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阳虚则寒,可见面色 白,脘腹冷痛的寒象,又可见喜静、下利清谷、脉微细虚象肾阳损日久,水肿溢于皮肤,但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
14、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阴寒于内,排斥阳气于外,故见面色 白,肢冷,倦卧,又见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象。寒滞胃脘证是指寒邪侵袭胃肠,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又名中焦实寒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在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中,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
15、2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6 【正确答案】
16、 B,C,D【试题解析】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肺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又相互影响,有宣有肃方能使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亏等因素而成。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火上炎又名肝火、肝经实火,是肝脏阳热亢盛,气火上冲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
17、,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主受纳饮食和腐熟水谷。因此,胃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受纳和腐熟功能异常,以及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等。【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蜕的病理变化。常由外伤失血或妇女崩漏、产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月经淋漓不断应与崩漏相区别,月经淋漓不断并不能形成形成气随血脱。【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8 【正确答案】 A,C,
18、D【试题解析】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的功能障碍,虽然各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潴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成痰饮的一种病理变化。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的一种病理变化。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
19、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泄的作用。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则导致内生水湿,酿成痰饮,引起多种病变。总之,水湿停聚,主要形成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和水液潴留等病理变化。【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体质对疾病的传变作用,其一是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与传变的速度,素体盛者,一般不易感受病邪,一旦感邪则发病急速,但传变较少,病程亦较短暂;素体虚者,则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势较缓,病程缠绵而多传变,其二是影响病邪的“
20、从化”,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演变,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不一,可表现为不同的疾病过程,所谓邪气因人而化,疾病因人而异,“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府”(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由于机体正气有个体差异,脏腑组织,虚者受邪,实者不受邪,因而可以改变疾病的传变过程。【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
21、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实证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
22、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都属于实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2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气主煦之,阳虚则阴盛,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失于温煦机体的作用,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机能减退。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润(舌润,口不渴)、静(精神
23、状态安静、喜卧)为其临床特点,其中以“冷”为最基本的特征。阳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滞,而现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以致尿、痰、涕、涎等排泄物证澈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外,不同脏腑的阳虚内寒病变,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如心阳虚则心胸憋闷或绞痛、面青唇紫等;脾阳虚则便溏泄泻;肾阳虚则腰膝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3
2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甚则瘀阻的一种病理变化。血热多由外感热邪侵袭机体,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伤及血分以及情志郁结,郁久化火,火热内生,伤及血分所致。由于血得温则行,故在血热的情况下,血液运行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邪热又可煎熬阴血和津液:所以,血热的病理变化,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为其特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故又称津伤化燥。内燥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污、大吐、大下,或亡血失
25、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因为肺为燥金之脏,主气,司全身精血津液的敷布。肺气虚弱,则水精不能四布而化燥,其病属虚。大肠为燥金之腑,主津,故肠胃燥热,灼伤津液,亦常致燥,多属于实。此外,肾总司一身的气化活动,若肾的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也可以导致内燥:故内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尤为重。【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热极
26、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6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调和,血燥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热极生风属于实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7 【
27、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气逆是气机逆乱、失常之统称。气逆,主要指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逆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壅阻等所致。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肺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逆,则肺失肃降,发为咳逆上气;胃气宜降则和,若胃气逆,则胃失和降,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主升发,若肝气逆,则升发太过,发为头痛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且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等,属因虚而气逆。【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