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炙学练习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1 一患者双下肢关节游走性疼痛,肿胀,时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治疗除对症取穴外,整体取穴还应配(A)肾俞、关元(B)膈俞、气海(C)商丘、足三里(D)大椎、曲池(E)膝眼、太溪2 患儿,女,10 岁。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腹部平软。用特定穴治疗,应首选(A)原穴(B)络穴(C)背俞穴(D)郄穴(E)下合穴3 患者,男,55 岁。1 年来每日黎明之前腹微痈,痛即泄泻,或肠鸣而不痛,腹部和下肢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胃俞、合谷(B)肝俞、内关(C)三焦俞、公孙(D)命门、关元(E)关元俞、三阴交4 患者,女,29 岁。产后 1
2、个月。产后乳汁不行,乳房胀满疼痛,情志抑郁不乐。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A)肝俞、膈俞(B)中脘、期门(C)太冲、内关(D)足三里、脾俞、胃俞(E)中脘、天枢、内关5 患者,女,25 岁。痛经 2 年,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瘀块,血块下后痛可缓解,舌有瘀斑,脉沉涩。治疗应以哪组经脉腧穴为主(A)任脉、足少阴经(B)任脉、足阳明经(C)督脉、足厥阴经(D)任脉、足太阴经(E)督脉、足阳明经6 治疗急性病症应首先选用(A)原穴(B)俞穴(C)八会穴(D)八脉突会穴(E)郄穴7 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腑病应选用(A)五输穴(B)原穴(C)络穴(D)下合穴(E)郄穴8 风袭经络所致太
3、阳经头痛的治疗配穴处方应选(A)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B)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C)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D)率谷、太阳、委中、阿是穴(E)列缺、风池、百会、阿是穴9 治疗偏头痛的配方取穴是(A)天柱、昆仑、后溪、阿足穴(B)风池、侠溪、丝竹空透率谷(C)百会、风池、行间、阿是穴(D)上星、合谷、足三里、阿是穴(E)以上都不是10 患者,女,43 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是(A)膈俞、血海(B)肾俞、关元(C)足三里、阴陵泉(D)大椎、曲池(E)神阙、关元11 患者,女,38 岁。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治疗除取主
4、穴外,还应选用的是(A)腰阳关(B)膈俞(C)肾俞(D)后溪(E)申脉12 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舌苔薄黄治疗配穴处方当用(A)大椎、曲池、合谷、十宣(B)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C)合谷、列缺、风门、风池、足三里(D)合谷、列缺、肺俞、太阳(E)风池、风府、丰隆、迎香、尺泽13 一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两手松撒,二便失禁,四肢逆冷,鼻鼾息微,脉细弱。治疗首选配方是(A)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B)水沟、行间、神阙(灸)、气海(C)关元 (灸)、神阙( 灸)(D)百会(灸) 、膻中(灸 )、大椎(灸)、水沟(E)水沟、十二井穴、复溜、内关1
5、4 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眩晕证的最佳配穴是(A)肾俞、风池、行间、侠溪、肝俞(B)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C)中脘、内关、解溪、丰隆(D)百会、气海、曲泉、中脘、风池(E)神门、肾俞、太冲、足三里15 气血不足所致眩晕证的治疗主要取(A)心脾两经穴(B)肝脾两经穴(C)脾肾两经穴(D)肝肾两经穴(E)以上都不是16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大便或溏,神疲畏寒,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取穴应首选(A)取督脉、足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B)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C)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D)取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E)取足厥阴经、足太阴经穴为主17 痰饮停蓄所致呕吐,除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6、公孙外,还应配(A)合谷、玉液(B)上脘、胃俞(C)膻中、丰隆(D)太冲、阳陵泉(E)下脘、璇玑18 肝气犯胃所致呕吐证的治疗配穴应取(A)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B)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胃俞、上脘(C)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膻中、丰隆(D)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太冲、阳陵泉(E)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脾俞、章门19 胃脘胀满,攻痛连胁,嗳气频频,或兼呕逆酸苦,苔薄自,脉沉弦,其治疗取穴当选(A)取足太阴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B)取足厥阴肝经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C)取背俞穴、任脉经穴为主(D)取足阳明胃经穴、任脉经穴为主(E)取足厥阴肝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20 心脾
7、两虚之不寐证除取神门穴、三阴交穴外,还应配(A)心俞、脾俞、厥阴俞(B)胃俞、行间、足三里(C)心俞、肾俞、太溪(D)心俞、脾俞、外关、合谷(E)肝俞、太冲、间使21 患者外感风热,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咽干,咳嗽,治疗应首选(A)列缺(B)内庭(C)太溪(D)少商(E)廉泉22 哪一穴位不能用于催乳(A)膻中(B)少泽(C)少商(D)耳穴内分泌(E)乳根23 习惯性痛经针灸疗效最好的时间是(A)行经前 34 天至经期后 4 天左右(B)痛经未发作时(C)行经前或行经后(D)行经期或行经后 34 天(E)坚持每日治疗,需针灸三个月24 小儿遗尿,治疗选穴主要选取(A)膀胱经背俞穴(B)任脉(
8、C)任督二脉(D)任脉及足阳明胃经(E)任脉及背俞穴25 治疗阴虚牙痛,一般都在主穴的基础上加用(A)风池、肾俞(B)风府、太溪(C)太溪、行间(D)太溪、丰隆(E)照海、阳池26 虚火牙痛除取合谷、下关、颊车外,还应配(A)外关、风池(B)内庭、少海(C)太溪、行间(D)二间、足三里(E)太冲、内庭27 肝胆火旺之耳聋、耳鸣,下列各组配穴除哪组外,皆可协调配用(A)翳风、听会(B)中渚、侠溪(C)太冲、丘墟(D)丰隆、劳官(E)肝俞、太溪28 治疗肝胆火盛型目赤痛,除主穴外,应加用(A)行间、光明(B)太冲、丘墟(C)侠溪、行间(D)大敦、足临位(E)侠溪、太冲29 治疗实热症咽喉肿痛应选用
9、(A)大椎、身柱(温灸) 、风门、合谷(B)少商、尺泽、合谷、陷谷、关冲(C)太溪、照海、鱼际(D)命门、肾俞、太溪、照海、涌泉(E)十宣、鱼际、解溪30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30 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31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32 A手太阴肺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32 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的起始经脉是33 十二经脉气血循环中三焦经传注的经34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阴维脉34 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的是35 主胞胎的经脉是36 A阴跷脉、阳跷脉 B阴维脉、阳维脉 C督脉、任脉 D冲脉、任脉
10、E阴跷脉、阴维脉36 患者流产而失血过多,导致月经不调,久不孕,其病在37 患者久病眼睑开合失司,下肢运动不利,其病在38 A前后配穴 B表里配穴 C左右配穴 D上下配穴 E本经配穴38 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其配穴方法是39 肺病取中府、肺俞,其配穴方法是40 A井穴 B荥穴 C合穴 D经穴 E输穴40 曲池在五输穴中,属41 太溪在五输穴中,属42 A中脘 B天枢 C巨阙 D膻中 E中极42 大肠的募穴是43 心包的募穴是44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俯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44 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为45 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46 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针炙学练习试卷 3 答案与
11、解析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6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14 【正确答案】 A【知
12、识模块】 针炙学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1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1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19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2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2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2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2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24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2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2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2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2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
13、炙学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30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3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在体表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腔,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知识模块】 针炙学3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3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
14、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足部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知识模块】 针炙学3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3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督脉、任脉、
15、冲脉、带脉、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带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知识模块】 针炙学3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配穴方法:本经配穴、表里经配
16、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知识模块】 针炙学4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41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4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4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十二经脉五输穴的气血流注不仅具有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运行的特点,而且与时辰的变化密切相关。古代医家总结出以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按时取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针法。2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每一脏腑各有 1 个原穴,故有“十二原”之称,其分
17、布均位于腕、踝部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对于脏腑之疾,可取相应的原穴治疗,临床上还可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以诊断脏腑疾病。3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十二经脉各有1 个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络脉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故络穴在临床上具有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任络鸠尾穴,督络长强穴,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别起沟通腹部、头部、胸部经气的作用。4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俞为阳,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5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均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募为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
18、所。6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 8 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按一定的原则两穴配伍,可以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病证。7八会穴: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 8 个腧穴。此 8 个穴虽分属于不同经脉,但均对各自相应的脏腑、组织等病证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时常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穴。八会穴还可以治疗某些热病。8郄穴:十二经脉各有 1 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 1个郄穴,共计有 16 个郄穴。临床七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知识模块】 针炙学
19、4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4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4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3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额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4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5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6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7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8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9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知识模块】 针炙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