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年 11 月某市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2 “活到老学到老 ”是现代教育 ( )特点的体现。(A)公益性(B)生产性(C)未来性(D)终身性3 在儿童发展观中,柏拉图、基督教的“原罪说” 等主张 ( )。(A)主观能动论(B)辐合论(C)遗传决定论(D)环境决定论4 儿童身心发展中呈现出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再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A)不平衡性(B
2、)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5 持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是( )的观点。(A)宗教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6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 。(A)质量规格(B)社会价值(C)发展方向(D)发展速度7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和行为方式。(A)精神面貌(B)思想观念(C)抽象思维(D)理性思考8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
3、形式称之为(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9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 )。(A)活动性(B)目的性(C)实践性(D)预期性10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B)在职培训(C)继续教育(D)终身教育1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2 “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A)教育万能论(B)环境决定论(C)
4、多因素作用论(D)遗传决定论1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B)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14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15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16 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B)古代埃及(C)斯巴达(D)雅典17 心理学家所说的“ 危险期 ”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
5、D)成年期18 品德是( ) 。(A)自然现象(B)生物现象(C)个体现象(D)社会现象19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B)自然主义教育思想(C)存在主义教育思想(D)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0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卢梭(C)夸美纽斯(D)诺笃尔普二、名词解释题请解释下列名词。21 测验的信度22 班级23 发展个性24 设计教学法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5 学生有哪些本质属性?26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27 对教师概念应如何界定,这一界定包含哪些内容?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8 试论述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有那些
6、要求?29 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2010 年 11 月某市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
7、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基督教主张原罪说,即是说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主张的是遗传决定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为以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顺序性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5 【正确答案】 C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
8、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校文化核心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是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
9、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任职之后接受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可以互相补充。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二者都过分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3 【正确答案】 D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夸美纽斯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识开始的。”他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
10、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 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古希腊半岛有两个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和雅典,由于地理的、政治经济的原因两者的教育体制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与方法也不同,题干指的是雅典的教育。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少年期是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少年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所以是“危险期”。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卢梭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认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20 【正确答案】 D【试题
11、解析】 由教育学理论可知,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诺笃尔普。二、名词解释题请解释下列名词。21 【正确答案】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相关系数为 100,信度最高;相关系数在 080 以上,测验作出的结论均属准确。22 【正确答案】 班级: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23 【正确答案】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
12、会价值。24 【正确答案】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5 【正确答案】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有:(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6 【正确答案】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
13、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7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 1 章第 3 条对教师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8 【正确答案】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4、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29 【正确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15、,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发展中,应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课程究竟是应当给学生某种完整的或某种意义上实用的知识储备,还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课程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基本关系上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冲突:第一次是发生在 18 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第二次是以 20 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代表的。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化与综合。分科的方式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注重了解特定事物的个性和特殊规律;综合的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课程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