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精选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是( )。(A)回归年(B)恒星年(C)太阳日(D)恒星日1 下列两幅图为两个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回答问题。2 两幅图相比,正确的是( )。(A)左图比例尺大,表示内容简略(B)右图比例尺大,表示内容详细(C)左图比例尺小,表示内容详细(D)右图比例尺小,表示内容简略3 左图中甲城市与右图中乙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均位于北半球、东半球(B)甲城市在温带,乙城市在热带(C)均位于南半球、西半球(D)甲位于乙城市的南方4 下图为全球部
2、分经纬网图,图中 O 点位于 68S,阴影部分为黑夜,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24 时,则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 23N(B) OP 线为昏线中的一段(C) 68S 以南为极夜(D)P 点地方时为 6 点5 智利近海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消亡边界(B)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生长边界(C)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消亡边界(D)在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生长边界6 石海主要分布在山顶夷平面或山麓地带等地形平坦部位。关于石海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流水侵蚀作用(B)泥石流或滑坡(C)海洋沉积作用(D)冻融风化作用7 广东省 2014 年雨季比往年早,降水强度大的主要原因
3、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季风气候不稳定(C)植被破坏严重(D)城市化过度8 珠江三角洲多个城市发生内涝,表明城市建设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A)水汽输送(B)降水(C)蒸发(D)下渗8 图为 2008 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图。读图回答问题。9 甲、乙、丙、丁代表的行政区最可能是( )。(A)广西新疆上海北京(B)上海广西北京新疆(C)新疆北京上海广西(D)北京上海广西新疆10 据图,可以判断( ) 。(A)甲气候炎热,生活用水比例高(B)乙技术落后,工业用水比例高(C)丁气候干旱,农业用水比例高(D)丙植被稀少,生态用水比例低10 2013 年 10 月
4、鄱阳湖部分湖区出现了大面积草海景观,左图为鄱阳湖位置示意图,右图为鄱阳湖草海景观照,读图回答问题。11 分析鄱阳湖水面面积的变化,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数字地球(A)(B) (C) (D)12 直接导致 13 年 10 月鄱阳湖出现草海景观现象的原因是( )。(A)人工种草(B)围湖造田(C)干旱少雨(D)引水灌溉12 我国第五次(2000 年) ,第六次(2010 年)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人口总数分别为 127 亿,134 亿,下图为两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3 从 20002010 年,关于我国人口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5、(A)人口老龄化得到控制(B)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快(D)劳动力比重略有减少14 根据数据推测,解决我国未来人口发展问题的措施是( )。(A)降低少年儿童人学率(B)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C)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事业(D)鼓励移民以减少人口总量14 下面示意图表示某地乡镇企业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15 20 世纪 80 年代,该乡镇发展此工业最主要的依托是( )。(A)充足的原料(B)丰富的劳动力(C)巨大的市场(D)便利的交通16 21 世纪以来,该乡镇建设现代企业工业区,大力发展此工业的优势条件是( )。市场扩大资源充足交通条件改善社会协作增强(A)(B) (C)
6、(D)17 大型钢铁基地的建设影响到化工机械制造业,甚至交通、服务业的发展,这一原理充分体现了增长极理论中的效应是( )。(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扩散效应(D)涓滴效应17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采用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问题。18 在我国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黄淮平原(B)黄土高原(C)辽东丘陵(D)珠江三角洲19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化进程减缓人口老龄化提供清洁能源(A)(B) (C) (D)20 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范围从中心城市公园为核心,向周边辐射,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 八封城
7、”,在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下图是该城区的卫星影像图,读图回答下题。特克斯县城道路网格局为环行一放射式,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文化传承(B)经济技术落后(C)气候常年干旱(D)人口密度较小二、简答题21 简述高中地理“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课程理念的内涵。21 下面是对我国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特征的一些描述,如水土流失、人口众多、退耕还林、降水集中、开垦梯田、植被破坏、生态恢复、土质疏松、地形破碎、生态脆弱、绿水青山等。问题:22 根据上述描述,用纲要信号方式(文字、线条或箭头等)绘制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特征变化过程的逻辑关系图。23 简要说明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意义。三、材
8、料分析题23 材料: 下面是杨老师在“河流补给” 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河流有几种补给形式? 生:有雨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 师:河流径流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的。请同学们看 PPT 上的河流量过程变化示意图(下图为 A、B、C、D 四条河流的流量过程变化示意图,其中 A、C、D 河流的流量过程变化示意图略,B 河流的示意图如下),分析一下我国的这几条河流分别是以什么补给为主的。生:A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 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C 以冰川融水为主,D 以雨水补给为主。 师:判断依据呢? 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稳定,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有春汛,
9、春天流量大增,夏天多降水,再次出现汛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夏季流量最大,冬季封冻,小河断流,径流量很小;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降水的多寡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枯水期在冬春。 师:B 河有春汛,但对于全年而言,该河是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吗? 学生:问题:24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杨老师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说明杨老师提问的特点及作用。25 杨老师认为学生对 B 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回答不够科学严谨,请替杨老师设计一段讲解词来解决这个问题。25 材料:下面是张老师在“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 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张老师:(投影“ 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 ”)我
10、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 ?王同学:(站起来指着图说)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李同学:(站起来反对) 老师,我觉得他说错了,或者是地图搞错了。您说过的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青藏高原是我国 7 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而图中显示那里是太阳辐射量最大,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我觉得说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大的地方,一定是弄错了。张老师:同意李同学观点的请举手。(全班近五十个同学中,有七八个同学举了手)张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还是赞同王同学的意见,对的,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地区是哪里
11、呢?问题:26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27 请替张老师设计一组追问的问题,引导同学反思自己的困惑。四、教学设计题27 阅读关于“ 人口迁移” 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的内容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书中关于“ 人口迁移 ”的内容。要求:28 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9 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精选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恒星年是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认为它在天球
12、上固定不动)连线的时间间隔。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约为 3652564 天。所以答案选 B。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左图表示的范围比右图表示的范围广,所以左图比例尺小,表示的内容简略,右图比例尺大。表示的内容详细,故答案选B。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由图知甲、乙位于东半球、北半球,A 正确,C 错;热带的纬
13、度范围是 235N235S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N 665N,故 B 错;甲城市位于乙城市的北方。D 错,所以答案选 A。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OP 线为晨线一段,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6:00。所以答案选D。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智利地震多发是由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答案选 C。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冰缘地貌是一种在气候严寒地区常见的地表形态。冰缘作用、冻胀作用、热融作用、冻融蠕流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等都可形成冰缘地貌。其地貌形态可为石海和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雪蚀洼地、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等。其中石海是由冻融风
14、化作用形成的。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一般 4、5 月,夏季风开始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但由于某些年份夏季风势力很强,会出现南方雨季开始早,降水强度大。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水循环涉及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植物蒸腾等主要环节,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地面硬化,直接影响了水循环中下渗这一环节。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农业用水量比重最低的为乙,判断为上海;农业用水量比重最高的为丁判断为新疆;生活用水量比重最高的为甲,判断为北京。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5、甲表示北京,生活用水比例高,主要是由于当地地表径流总量少,A 项错误。乙表示上海,工业用水量比例高是由于农业生产所占比重低,且工业发达,B 项错误。丁表示新疆,由于气候干旱,故农业用水量比重高,C 项正确。丙生态用水比重低是由于当地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D 项错误。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分析”二字。地理信息系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 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分析,实时变化。要显示鄱阳湖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则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PS 是全
16、球定位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适用于自然灾害遥感、农业遥感监测、水质监测遥感等。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图示为“草海”景观,这应该是干旱少雨造成的湖面水面减少。故选C。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10 年 60 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A 错;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B 错;城市化水平提高,说明城市人口比重提高,C 正确;1559 岁人口比重上升,说明劳动力比重上升, D 错。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在加剧,主要的措施是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事业。1
17、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从图可知,该乡镇发展工业主要是为了利用本地原料,故答案选A。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市场需求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及企业间协作增加有利于工业集聚,故答案选 C。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支配效应”是指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间的不均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经济单位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极化扩散效应”是
18、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的效应。“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故答案选 C。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都位于温带地区,种植业中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水稻和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不适宜种植,A 、B 、C 错。珠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地区,适宜水稻、甘蔗生长,降水多,河湖多,适宜发展渔业,D 对。19 【正确答案】 B【
19、试题解析】 读图示循环农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沼气,对。图示农业模式是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加快城镇发展,错。该农业模式也不会减缓人口老龄化,错。所以选 B。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县城地域空间结构形成,是受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影响,这是历史上早已经形成的,所以是历史因素,A 对。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也有影响,但不是该县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B、C 、D 错。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以往的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为核心或者相对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地理课程标准提出“
20、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除此以外还强调“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2 【正确答案】 23 【正确答案】 意义:纲要信号要求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思维,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很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用最简明扼要的纲要信号表示地理学习内容,凭借纲要信号推导、记忆地理原理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欲望更强于图像信号法。地理纲要信号法适用于各
21、年级和各年龄段的同学学习。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都能运用,只是要根据不同内容进行适应的技术处理。在学习新知识、复习的教学环节尤其适用。三、材料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地图法、探究法、谈话法。“河流有几种补给形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或者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检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识记程度,属于反馈性提问。“分析一下我国的这几条河流分别是以什么补给为主的”引导学生自主读图,猜测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究。“判断依据呢?”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判断,并思考判断的依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去分析问题。25 【正确答案】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该
22、河流有两个汛期,其中夏汛(79 月)较大,因此该河流是以雨水补给为主。该河流在 34 月份出现了非常典型的春汛,因此,该河流在春季是非常典型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26 【正确答案】 优点: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地图,让从地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得出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形式开放,注重探究。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大胆猜测,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善于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学习青藏高原、四川等地区的太阳辐射,得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缺点:当学生的思维步入认知的误区后,没有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回答完毕后没有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评价
23、和鼓励,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7 【正确答案】 问题设置:气温和太阳辐射是一个概念吗?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重点强调海拔与气温的关系,解释青藏地区“高”“寒”。)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纬度、日照长短、大气的削弱作用,重点强调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呈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太阳辐射图,为什么大致位于同一纬度位置上的两个地区,太阳辐射总量差距会如此之大呢?四、教学设计题28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4、;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正确认识人口迁移的客观性,以及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对比。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阅读材料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锻炼自己分析与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能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29 【正确答案】 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每年我国春运的纪实录像,以及每年一度的伊斯兰教教徒去麦加朝圣的视频。让学生们观察,并询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25、?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这种现象是人口移动,产生的原因是外出务工,过年回家,以及宗教的信仰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解释。【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顺势引出教学内容,达到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学生针对课本的活动 1 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分别展示图片,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图、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我国的农民工流动示意图。让学生区分国内外的人口迁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国内与国外迁移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区别,并同
26、时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人回答。教师总结主要类型,进而引发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是什么?学生阅读关于课文中相关资料,总结出有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因素。教师展示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与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讨论美国的迁移案例影响因素,一组讨论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影响因素。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发言,阐述两个国家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小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