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49.50KB ,
资源ID:89500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950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2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的是(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谢切诺夫2 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A)场独立型(B)发散型(C)场依存型(D)沉思型3 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最近发展区” 这一重要概念的是苏联心理学家( )。(A)巴班斯基(B)彼得罗夫斯基(C)维果茨基(D)斯米尔罗夫4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种现象指( )。(A)消退(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5 小燕在两岁时就会背“ 床

2、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6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挫败感,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 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B)犹豫不决(C)回避这项任务(D)坚决选择7 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 )。(A)认知(B)情感(C)意志(D)个性8 最早的关于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的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论(D)关系转化说9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

3、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10 变式是指( ) ,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B)本质特征不变,非本质特征变换(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D)本质特征变换,非本质特征不变11 在演示加法运算时,使学生知道这种运算的目的就是求几个数量的和;知道运算的客体就是事物的数量;知道运算的操作程序(步骤次序)及方法(运算的方式)。按照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阶段理论,这属于( )。(A)动作的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D)内部言语动作阶段12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记住

4、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属于(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时间管理策略13 “一题多解 ”“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是训练学生的 (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直觉思维(D)常规思维14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A)3 岁左右(B) 5 岁左右(C) 7 岁左右(D)10 岁左右15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人际关系(B)社会化人格(C)个性特征(D)社会适应能力16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了以“任务驱动” 和“( )”作

5、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A)操作演练(B)演示讲解(C)问题解决(D)合作交流17 某学校采用性格量表来测量学生,分别在一年的 3 月、8 月、12 月测量,其结果基本相当,测验结果如此相同,说明其( )。(A)信度高(B)效度高(C)区分度高(D)平衡度高18 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加无穷的勇气,取得显著的进步,这属于( )。(A)第一印象(B)共鸣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移情效应19 某位新教师非常关注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是否被学生喜欢,属于教师成长过程中的( )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

6、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二、多项选择题20 下列对联结学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介因素(如动机、经验)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B)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发生的(C)强化可以改变行为的结果(D)学习的结果受强化物的影响三、判断题21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A)正确(B)错误22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一般迁移。(A)正确(B)错误23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增强记忆。(A)正确(B)错误24 学习定势对学生的学习起阻碍作用。(A)正确(B)错误25 品德等同于道德。(A)正确(B)错误

7、26 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课堂气氛。(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27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28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哪些方面?五、案例分析题28 李芳是某中学初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该班共有学生 46 人,班级特点为:男女比例比较平均,男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识和学习主动性不强。李芳老师刚上任时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学生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以下是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有 26 名学生选择“A 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 ;有 11 名学生选择“E 没有想过,到时候再说” 。你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有

8、20 名学生选择“A 学习压力大,没有乐趣” 。你对于学习的兴趣如何?28 名学生选择“A 很感兴趣” ,有 5 名选择“B 不感兴趣”,13 名学生选择“C 一般” 。你对学习的态度? 有 37 名学生选择“A 很想学好” ,5 名学生选择“B 不想学”,4名学生选择“C 无所谓” 。29 该班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什么类型?30 分析如何提高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31 一个青年志愿者到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做小学老师。那天,他给孩子们上少年闰土一课,用自己少年时的经历给孩子们讲述雪地里捕鸟的情景,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下课的时候,他跟孩子们开心地聊天,一个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问:“

9、 老师,您知道冰激凌是什么东西吗?”“冰激凌是一种冰做的食物,里面放了奶油、巧克力,吃起来凉凉的、甜甜的,是夏天最好的解暑食物。”他解说完了,孩子们依然用一对对大眼睛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不解,他突然感到自己的解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请用直观教学的原理,分析案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2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康士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是 19 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并最早尝试在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故

10、答案选 C。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题干来看,出题者主要想让考生区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两种相对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的人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场依存型的人是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即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来的,主要从认知的选择性角度出发。发散型与辅合型相对,是吉尔福特提出的,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性的新观念,这种分法主要从认识的方向性出发。沉思型与冲动型相对,指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这主要是从认知的深

11、度角度出发。考生在解答这道题时抓住“干扰”这个题眼,答案就显而易见了。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认为,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故答案选 C。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本题中,“蛇”和“绳”是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的事物,在涉及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规律的题目中,当题干中暗示事物相似时,选项一定是在“分化”和“泛化”中选,但具体是选“泛化”还是“分化”,要看后面的结果

12、,如果能够区分,则选择“分化”,如若不能区分,则选“泛化”。这个地方还需要再次跟大家强调两者的含义,泛化是指对特定的反应扩散到相似刺激上的过程。而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本题中个体因为被蛇咬过,所以以后看到绳子之类的事物也会产生恐惧反应,这是一种恐惧反应的扩散。因此本题选 C。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层次高低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它们分别是:(1)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

13、。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速度依次分为:辨别一概念一规则一高级规则(解决问题) 等智慧技能。(3) 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称动作技能,如写字技能、体操技能等。(5)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本题中小燕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为载体的诗歌,因此属言语信息学习。6 【正确答案】 C【试题

14、解析】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因为这种任务一方面对他们有所挑战,完成后能够代表一种成功,另一方面难度又不是特别大。而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任务。这个也很好理解,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们来说能够轻易成功,避免失败;非常难的任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容易成功,所以即使失败也不会表示他们的能力低于别人。在本题中,当任务难度是 50时,对于避免失败者来说是最不愿意选择的,因此会避免选择。故而选 C。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

15、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它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理论属于动机的认知理论,最强调认知。故答案选 A。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项中四个选项都是早期的迁移理论。然而题目中要求的是“最早的”。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四种迁移理论的概念。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它是“最早”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学习理论。这两句话通常会成为考试的常考点。共同要素说则认为只

16、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经验类化理论以贾德为代表,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应用到前后两种学习中。关系转换说认为,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这四种迁移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中一个常考点,考生除了要掌握每种理论的具体观点外,还要掌握他们之间的具体差别。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知识的学习

17、是个体获得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学习者将言语符号中的知识内化为人内在认知结构中的具体知识的过程,作为一种间接获得经验的心理过程,知识的学习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变式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所以本质特征不变,非本质特征变换。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定向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它们的定向。活动定向的性质、水平对心智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

18、性的作用。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指物质活动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的。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它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它是借助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与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相比,其区别并非仅仅是言语减去声音,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五是内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

19、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智活动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从本题题干看,学生还处在一个了解的状态,因此答案选 A。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又具体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精细加工策略是为了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挂钩,组织策略是为了将新旧知识整合,形成认知结构。通过题干我们可知,教师所使用的方法是将新知识精简,并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歌诀”挂钩,所以是精细加工策略。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

20、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法又称为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辐合思维法和同一思维法等。聚合思维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本题中个体对一道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对故事加不同的结尾都是在沿着不同的方向对问题进

21、行解答。因此本题选 B。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年龄界线是 10 岁左右,也有说是 911 岁,即儿童在10 岁左右从他律进入自律阶段。15 【正确答案】 D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

22、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题干中学生分别在 3、8、12 月份参加了同一性格量表的测验,结果基本相同,说明了该测验的一致性程度高,即信度高。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主语是教师,且表明了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的影响,这是教师期望效应,又叫作罗森塔尔效应。第一印象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首因效应。共鸣效应

23、即共鸣现象,物理学上也叫共振,是指一个物体振动时,另一个物体也随之振动的现象。发生共鸣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固有频率一定相同或成简单的整数比。移情效应指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的现象。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并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及学校领导心中的地位。可见,材料中的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二、多项选择题20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直接”的联结,所以从理论角度来

24、讲,这种联结是不受任何中介因素影响的。因此 A 项错误。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强化过程中,不同时程、不同比例的强化都会对学习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等造成影响。同时,不同的强化物其强化效果也是不同的,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因此本题选 BCD。三、判断题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知风格也叫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辐合型和发散型。这些认知风格都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因此本题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22 【正确答案】

25、A【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即为一般迁移的定义。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知策略强调在复述策略中,要想做到良好的识记,最好能够多感官参与。如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边读边听,同时手上还边记录,这种记忆效果肯定好于只看或只听。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定势是指先前的操作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积极的思维定势能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或线索,但消极的思维定势也会束缚创造性思维。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趋势来支持

26、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两者有联系也有差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德不同,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即有赖于个体的存亡。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堂气氛是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四、简答题27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个体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7、例如,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有可能会因为一时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自卑感,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适应这种暂时的失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评价,从而顺利地渡过危机。 此外,该理论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还强调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的机会。教师也能在社会背景中去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条件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28 【正确答案】 心理

28、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很多,而这些指标使得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六点: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完善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五、案例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班里 28 名学生对学习很感兴趣。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该班大部分学生的动机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

29、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30 【正确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该班 26 名学生选择自己学习为了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从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看,该班大部分学生的动机为远景间接性动机。远景间接性动机是与学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31 【正确答案】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直观教学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性。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

30、,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 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少年闰土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童年时捕鸟的情景,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产生生活情景上的共鸣,运用了知识直观中的言语直观。而后有关冰激凌的解释也是言语的直观,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说明言语直观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告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结合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

31、知识的理解。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方面: (1)要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充分和灵活地运用各种直观方式,做到言语与实物、模像直观相结合。一般有三种方式: 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言语直观与实物或模像直观相结合,那么学生就会更能够接受那些自己没有形象储备的知识。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则:强度律,即要求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语言应尽量抑扬顿挫。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32、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我们在给学生呈现某些重要内容时,要使重要内容与非重要内容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重点知识。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我们在向学生讲授一系列相关的知识时,运用相似的方法进行讲授更能让学生对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除了向学生展示直观的事物或模像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何在观察中抓住重点,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都计划清楚,更有利于直观教学效果的实现。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直观中来,自己发现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直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位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更好地利用知识的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