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3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成就动机的分类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A)自我提高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以上三项都不是2 学习策略的( ) 表现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调控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A)操作性(B)外显性(C)迁移性(D)内隐性3 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元认知主要通过监视和( ) 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A)控制(B)操作(C)管理(D)组织4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学习迁移分为( )。(
2、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B)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C)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D)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5 李华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总能很快想到各种各样的答案或者提出各种疑问,这表示他的思维的( ) 比较高。(A)变通性(B)独创性(C)流畅性(D)逻辑性6 (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心理过程(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表征(C)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8 在儿童早期的学习中,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
3、)自我提高内驱力(D)欲望内驱力9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 50时,他们会倾向于( )。(A)犹豫不决(B)坚决选择(C)回避任务(D)可能选择10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11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 )两种形式。(A)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B)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C)感知和表象(D)概念和命题12 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 )对技能的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A)能力(B)知识(C)练习(D)活动13 一个
4、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心智活动,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 )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B)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D)内部言语阶段14 常用的记忆术不包括( )。(A)位置记忆法(B)做笔记(C)缩简和编歌诀(D)语义联想法15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6 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出“鸡、鸭、鸵鸟” 等,是恰当地运用了 ( )。(A)变式(B)反例(C)同位概念(D)以上三者兼有17 一个人认为自己考试失败是因为试题太难
5、太偏,这种归因属于(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二、多项选择题18 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主导性动机19 一般可以把认知策略分为( )(A)复述策略(B)调节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20 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布卢姆把知识分为( )。(A)具体的知识(B)程序性知识(C)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D)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21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 )。(A)唯一性
6、(B)流畅性(C)变通性(D)独创性22 以下属于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的是( )。(A)态度定势(B)道德认知(C)家庭教养方式(D)社会风气三、名词解释23 自我效能感四、判断题24 由于小强上课总是开小差,王老师课后把小强叫到办公室,让他将课文抄写两遍。王老师的行为属于一种负强化。 ( )(A)正确(B)错误25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要安排竞争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 ( )(A)正确(B)错误26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A)正确(B)错误27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
7、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 )(A)正确(B)错误28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A)正确(B)错误29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 ( )(A)正确(B)错误30 在知识的提取阶段,个体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 )(A)正确(B)错误31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 )(A)正确(B)错误32 品德与态度相比,品德涉及的范围更大。 ( )(A)正确(B)错误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8、 3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应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长者们(如教师、家长) 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习策略的特
9、点包括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其中,外显性表现在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外部学习的操作;内隐性表现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调控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故本题应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元认知主要通过监视和控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监视是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控制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做出计划、调节,保证认知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和既定目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10、。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的程度。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者,其流畅性越高。题干当中的李华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总能很快想到更多的答案,提出各种疑问,表明他思维的流畅性较高。【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
11、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儿童早期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由此可以将个体分
12、为两类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其中,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归咎于任务太难,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谅解,从而减少失败感。如果成功率大约为 50时,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回避这项任务。追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
13、类事物中。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这就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原理。“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所列举的都是同一类事物,不改变新学习内容的实质。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具体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中,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
14、育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的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5、 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划分为:(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它们的定向;(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即以借助实物、模像或图表等为支柱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不直接依赖实物而借助有声言语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即智力活动简约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故,本题应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B【
16、试题解析】 就记忆术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几种: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和语义联想法。B 项做笔记不属于记忆术,而是与记忆术同属于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并且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7、故本题应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鸡、鸭、鸵鸟都是鸟类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是恰当运用了变式。【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种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其中,把失败归因为任务
18、难度属于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归因。【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二、多项选择题1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其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故本题选AB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麦基奇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
19、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调节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种。【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布卢姆把知识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的知识是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方式方法知识,是关于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这种知识介于具体的知识与普遍原理的知识之间的中等抽象水平上。普遍原理知识,是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该类别知识处于高度抽象和非常复杂的水平上。【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1
20、【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是指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条件有多种,具体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水平等几种。【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三、名词解释23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指个
21、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四、判断题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不良刺激,从而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负强化和正强化的结果都是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由题干所述可知王老师的行为属于惩罚,而非负强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为在教育实践中对避免失败者的做法。对于力求成功者,要调动其积极性,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22、【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为认知策略的含义。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组织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中的一种,常用的组织策略主要有:列提纲、利用图形、概括和归纳等。【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
23、态。【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知识的提取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应用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其中,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品德与态度相比,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故题干描述错误。【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