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课堂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A)积极型(B)对抗型(C)消极型(D)失控型2 第一个明确提出“ 教育心理学化 ”思想的教育家是 ( )(A)洛克(B)卢梭(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3 个体生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这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A)差异性(B)不平衡性(C)定向性与顺序性(D)阶段性与连续性4 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
2、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B)沉思型(C)场依存型(D)冲动型5 个体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在身体方面的表现遵循( )的原则。(A)由中心到边缘,自下而上(B)由边缘到中心,自上而下(C)由中心到边缘,自上而下(D)由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6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是( )的观点。(A)洛克(B)华生(C)卢梭(D)斯金纳7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常用于(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教学(D)掌握学习8 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 )相一致。(A)动机原理(B)强化原理(C)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D)成熟概念9 布卢姆的教
3、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心理过程(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表征(C)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10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1 李英记忆新学习的 20 个英语单词,她记忆 10 次后刚好达到了熟练的程度,那么如果她想要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应该再继续记忆多少次?( )(A)10(B) 15(C) 5(D)2012 时间是一种不可回收的资源,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进行统筹安排,高效利用最佳时间,这属
4、于哪一种学习策略?(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基础策略13 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B)负强化(C)呈现性惩罚(D)取消性惩罚14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 )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A)学习行为(B)生活习惯(C)思维习惯(D)道德行为15 专家型教师在教材的呈现方面,多用( )方法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A)开门见山式(B)导人式(C)讨论式(D)提问式二、多项选择题16 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包括( )。(A)资质优异儿童(B)智力落后儿童(
5、C)学习困难儿童(D)聋、哑、盲儿童17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 )。(A)接受学习(B)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18 以下心理学家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是( )。(A)苛勒(B)布鲁纳(C)班杜拉(D)韦特默19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A)问题的特征(B)已有的知识经验(C)定势与功能固着(D)操作技能20 知识直观的类型有以下哪几种?(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言语直观(D)形象直观三、填空题2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一名_。四、判断题22 皮亚杰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 ”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
6、发展的前面。( )(A)正确(B)错误23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 )(A)正确(B)错误24 由于小强上课总是开小差,王老师课后把小强叫到办公室,让他将课文抄写两遍。王老师的行为属于一种负强化。( )(A)正确(B)错误25 品德与态度相比,品德涉及的范围更大。( )(A)正确(B)错误26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之一完形训练模式,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A)正确(B)错误27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方面的因素和个体自身的因素。其中,个体自身的因素主要
7、有个体智力和个性两个方面。( )(A)正确(B)错误28 与新手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具有预见性。( )(A)正确(B)错误五、简答题29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30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31 简述命题的一般原则。32 影响教师教育机智的因素有哪些?六、论述题33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
8、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故本题应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概述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明确提出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概述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题干的表述是同一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平衡性。【知识模块】 学生
9、的心理发展与教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说,冲动型往往强调的是速度而不是精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定向性与顺序性特点在身体方面的发展遵循由中心到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如肢体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先头部后颈部,由上肢到下肢,由躯干到四肢。【知识模块】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
10、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以使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知识模块】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接受学习的教学。【知识模块】 学习与学习理论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桑代克在“迷箱实验”中观察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
11、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那里睡觉。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准备律。在这里,桑代克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也就是说,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动机原理相一致。故本题选 A。【知识模块】 学习与学习理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
12、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并且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故本题应选 A。【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以 150为最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因此,李英在记忆 10 次后已经达到熟练的基础上,再过度学习 50,即 5 次,学习效果将达到最佳。【知识模块】 学习
13、心理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环境设置策略、工具的利用策略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其中时间管理策略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统筹安排学习时间;二是高效利用最佳时间;三是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撤去一个消极强化物,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呈现性惩罚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惩罚物,会减少该行为的出现
14、频率。取消性惩罚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撤去他喜爱的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说明行为出现频率增加,属于强化,“不再批评他”说明是撤销一个消极强化物,所以是负强化。【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目标,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对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学习测评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
15、识,教材呈现多用导入式方法,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手型教师则不能。故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主要指在生理、智力、感觉能力、神经活动或身体特征、社会行为、交际能力等方面偏离常态。主要包括资质优异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和聋、哑、盲儿童以及情绪困扰儿童。【知识模块】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7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
16、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知识模块】 学习与学习理论1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苛勒和韦特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属于早期的认知学派;布鲁纳是现代认知一结构学习论的创立者;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因此本题选 ABD。【知识模块】 学习与学习理论1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定势与功能固着。首先,问题的特征中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其次,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再次,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
17、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是一类定势现象,即从物体的惯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因此,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故本题选 ABC。【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三、填空题21 【正确答案】 专家型教师【知识模块】
18、 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判断题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知识模块】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知识模块】 学习与学习理论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不良刺激,从而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负强化和正强化的结果都是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
19、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由题干所述可知王老师的行为属于惩罚,而非负强化。【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品德与态度相比,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故题干描述错误。【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为程序化教学模式的含义,完形训练模式强调学生对策略的整体把握,要求在教师讲解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材料,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环节或步骤,待学生熟练之后,逐步降低材料的完整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20、所有构成成分。【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二是个体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和个性两个方面。故题干描述正确。【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预见性。而新手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时计划。【知识模块】 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发展五、简答题29 【正确答案】 (1)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观察学习是人学习的重要形式。(2)对于有机体行为
21、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强化,三是自我强化。【知识模块】 学习与学习理论30 【正确答案】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等。(2)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自身内部因素有能力、努力、身心状态,机体外部因素有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稳定因素有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因素有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可控因素有努力,不可控因素有能力、任务难度、运
22、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而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成就期待、情绪情感反应、行为方式等,从而会影响其学业成就。【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31 【正确答案】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最好能代表该学科的全部内容;(3)题目格式应多样化;(4)语句要简明、清晰、易懂;(5)答案应准确;(6)测试题应彼此独立,考查的知识点不能明显重复。【知识模块】 学习测评32 【正确答案】 (1)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这是教师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基本前提;(2)
23、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这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3)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4)教师的思想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知识模块】 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六、论述题33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前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
24、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
25、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 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3
26、)后习俗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知识模块】 学习心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