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简答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015陕西)2 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014湖北)3 “孟母三迁 ”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2014浙江)4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013广西)5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2013广东)6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2014河北)7 简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2014河北)8 什么是教学? 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015贵州)9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2、(2015 江苏)10 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2015浙江)11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2015广东)12 简述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2015河南)13 简述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的关系。(2015浙江)14 简述感知规律及其对教学的影响。(2014河南)15 简述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2014江苏)16 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2014山东)17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2014海南)18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014 广东)19 简述思维的类型(至少三种分类)。(2015浙江)20 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2015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
3、合知识(简答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会利用国家的权力来控制教育。国家政治力量通过颁布教育政策和法令,规定办学宗旨和方针,通过组织手段对教育进行干预。(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社会里,谁有受教育的机会,谁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谁能受何种程度的教育,主要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并由此决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制度。2
4、 【正确答案】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主要表现在: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也可通过科学研究实现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再生产;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
5、应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 【正确答案】 “ 孟母三迁 ”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机体是在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内部矛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便失去了现实的土壤。(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存在差异。环境越丰富,人的视野就越开阔,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越快。4 【正确答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
6、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5 【正确答案】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 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 【正确答案】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
7、,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7 【正确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8 【正确答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过程的特点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
8、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9 【正确答案】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在于:(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一个教师按照预计的教学计划同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班级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的,有利于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中,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彼此互相启发、共同成长。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在于:(1)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课程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要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比较缺乏。(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10 【正确答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以下关系:(1
10、)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11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来看,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可见,个体品德的发展绝不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的发展,而是知、情、意、行的同时
11、发展,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品德发展都是不健全的。(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与其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就是一种活动,个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品德。而且,品德的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结果。(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发展过程。学生现有的品德状况是学生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个体能否接受外在的道德要求都与他现有的品德状况相关。而这种矛盾就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通过品德结构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促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自觉,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4)德育
12、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12 【正确答案】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
13、途径;(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4)少先队(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13 【正确答案】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14 【正确答案】 (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
14、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的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
15、,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他们易于产生清晰的知觉。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言语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言语
16、太慢,停顿间歇太大,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者加上不同的色彩。(5)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15 【正确答案】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第二,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人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第三,对兴趣
17、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较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16 【正确答案】 遗忘是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的一种现象。它主要表现出以下规律和特点: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进程。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识记材料
18、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熟练的技能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长久地被保持;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理解的内容遗忘慢,不理解的内容遗忘快;识记材料很多时遗忘快,较少时遗忘慢。对于系列材料,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因为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保持的效果最差。学习程度对遗忘有显著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对材料记得越牢固,遗忘得越慢。研究证明,过度学习能提高保持的效果,减少遗忘。一般来说,过度学习所用时间为 150时效果最佳。这样既不浪费学习时间,也能取得好的保持效果。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
19、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相反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材料序列对遗忘的产生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17 【正确答案】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几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2)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3)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4)提高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5)让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活动。(6)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
20、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18 【正确答案】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能够推动人们去想象、去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并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和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宽厚的知识背景是想象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要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来说,应学习音乐、绘画、诗歌、戏剧,以及动物的饲养、植物的栽培和小制作等,以丰富自己的知识。(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心理学家认为:“ 想象是在情境非常不明确的认识阶段上发生作用的
21、。”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一种信息不充分、条件模糊的困难情境。例如给学生几个相关较远的词,让他们组成短文。(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教材,将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使一些抽象的内容也变成具体的形象。语文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给故事编结尾,自然学科中确切地运用比喻,绘画中的自由创作等,都能有力地促进想象力的发展。19 【正确答案】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
22、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了语言时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程序性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它能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
23、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 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分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
24、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较低。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20 【正确答案】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首先,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其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再次,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重点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