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陈文同学准备以“ 上古亚非文明 ”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内容应包括 ( )。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A)(B) (C) (D)2 2009 年 11 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 在西方,有人称他为“ 雅典的乔治 .华盛顿” 。这里的 “他”是指( )。(A)梭伦(B)柏拉图(C)伯利克里(D)亚历山大4 “我们全都是
2、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5 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古罗马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今天依然起作用的有( ) 。 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 原则三权分立原则(A)(B) (C) (D)6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 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7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8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解放了人们思想(C)维护了民族尊严(D)挽救了民族危亡9 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10 苏联的斯托列托夫曾经指出:“铁匠的儿子法拉第,在青年时代的早期,做过装订工人的学徒,临死时是所有科学学会的会员,是那时物理学家公
4、认的领袖。”这是对法拉第的高度评价。法拉第卓越非凡的贡献是( )。(A)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B)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C)发现了元素周期律(D)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1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触及了不少尖锐的社会问题,反响很大。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既活跃又混乱,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得到了根本改变(B)爱伦堡的创作热情和勇气推动了文学的发展(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D)个人崇拜状况有所改变,许多被压抑问题逐渐暴露12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 ,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
5、题(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C)社会贫困的问题(D)思想混乱的问题13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 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4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人中国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人中国 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越南的占城稻传人中国(A
6、)(B) (C) (D)15 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16 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17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确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君主” 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有创制
7、法律之权”(B) “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C) “建立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D)“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18 有人认为“ 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 ”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B)公社大多数领导人还不是社会主义者(C)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19 列宁曾多次强调:“(俄国 )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却比欧洲各国困难。” 列宁作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俄国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充分(B)我
8、国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受到欧洲干涉(C)社会主义是个新生事物,没成功经验可借鉴(D)告诫同志做好思想准备,革命路还长20 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的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 世纪 50 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 初期(D)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二、材料分析题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
9、必然要求的结果。现实主义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做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倡导社会改良。材料二作为创作方法和艺术精神,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存在即使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也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它是现实的创新,也是历史的继承。据外国文学史整理请回答:2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举出一位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22 根据材料二,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现实主义流派在古希腊就已形成?为什么?23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三、论述题24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
10、安石变法的异同,并说明由此得到的认识。25 简述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原因和评价。26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学设计题27 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固有的小农经济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试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为课题,设计一个教案。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2 【正确答案】 D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梭伦开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先河,华盛顿则是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开启者,因此正确的选项是 A 项。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英国诗人雪莱:“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可知,希腊文
11、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三权分立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不属于古罗马法的内容。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 B 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可知:宋代商业经营方式灵活,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这一特点。故D 选项更符合题意。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要求在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判断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诗文明确表达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一信息,与小农经济的特征相符,其余三项则不符合题意。8 【正确答案】 B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伽利略是自制望远镜,观测到一些肉眼看不见的行星,证明了“日
12、心说”的正确性,并没有说明行星的运动和图像。C 项爱因斯坦主要贡献是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但他不是第一个。D 项普朗克主要是提出了“量子假说”。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用科学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打破了基督教之前所宣扬的“神的力量”,应选 B 项。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831 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故答案为 D。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高度集中的体制压抑了很多问题,随着改革的出现,这些问题逐渐暴露,苏联的文艺领域获得解冻。选 D。12 【正
13、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主要针对的是西汉前期出现的王国问题,故答案为 A。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北宋初期越南的占城稻传人中国,不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传输的,排除,故答案为 D。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把握关键信息“1953 年地主人数为 O”可知,1953 年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基本消灭了地主阶级
14、,故答案为 D。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1971 年 4 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美国乒乓球队是民间组织,由此可知,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以民促官。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材料提到的内容反映了君主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关系,D 项说明的是君主与首相之间的关系与题干不符。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中 B、C 两项属于主观条件首先排除。 D 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只有 A 指出了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推翻它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19 【正确答案】 A【
15、试题解析】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生产力相对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得比较容易,但也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注意故事情节的内容,“盘缠”的来源反映出当时农村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打“官司”可以反映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建设的进步,由此推断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二、材料分析题21 【正确答案】 背景: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特点:力图真实地再现生活,揭示批判社会矛盾; 热衷塑造英雄人物。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巴尔扎克,
16、人间喜剧。22 【正确答案】 不能。因为文学流派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创作方法,还受到其他许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23 【正确答案】 认识:文学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又高于生活; 文学具有继承性的特点,是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繁荣的。三、论述题24 【正确答案】 相同点:变法的|的都是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变法者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不同点:前者的大背景是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的大背景是处在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前者的根本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的根本目的是为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前者的性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后者
17、的性质是对封建生产关系作出部分调整;前者的结果是成功,后者的结果是失败。认识:改革必然遭到旧势力反对,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成功的依据是改革的成果是否得到维护而不应以改革者个人命运得失如何为依据;改革的措施须因时而定,改革过程中应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25 【正确答案】 (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样,从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的封闭状态开始又经历了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开拓,使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一步一步地加强。这时,世界真正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
18、体。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史到此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性。(2)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它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 19 世纪末它们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并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于是,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3)关于世界殖民
19、体系的评价:首先,这个“ 整体”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总额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以农为本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本身固有的封闭性是世界各地区横向联系的障碍。只有资本主义的商业才能打破这种封闭性,而把世界各地区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世界之所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统治紧密相连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和拉美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显然,这是一种不公正的现象。26 【正确答案】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1)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的教
20、学资源。(2)历史教科书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3)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4)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工具。一般来说,历史教科书不仅是历史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而且它自身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性。四、教学设计题27 【正确答案】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三维目标】1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
21、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3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法指导】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2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3对文中图文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
22、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学习新课:一、背景1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殖民地。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表现(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自然经济有何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表现:大屏幕展示材料(1)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2)大批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3)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地域:东南沿海4影响:
23、(1)刺激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附庸(3)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5解体的原因:(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前提条件导入下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什么自救方案?(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洋务运动的概念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内部掀起的一场以“自强” 、“求富”为旗号,以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此处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及代表人物。(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19 世纪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2)目的:维护清王朝
24、封建统治(3)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2洋务企业(1)洋务运动前期:以 “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861 年,曾国藩(18ll1872)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2 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官办军用企业。结合材料探究军工企业的弱点:生产消耗高,效率低;官员贪污成风;生产技术的大权掌握在洋人手中。(2)洋务运动后期: 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派以“求富” 为旗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1
25、881 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3评价洋务运动(可以让学生讨论)(1)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2)动摇了中国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导入下一个问题:洋务运动重在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没有也不想触动和改变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无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民族工业的出现(1)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一些商人、官僚、
26、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2)概况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地区:东南沿海代表企业:上海 发昌机器厂广东 继昌隆缫丝厂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一 20 世纪初(2)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 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兴起实业救国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高潮(3)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3民族工业的特点依据材料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2)工业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3)工业比例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辅,棉
27、纺织业发展迅速(4)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发展后天畸形4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依据材料探究: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近代机器工业的无知排斥封建势力的盘剥、勒索列强凭借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在中国攫取的特权的压制三、影响1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2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3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条件。4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将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共同探究】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请思考:俾斯麦所言“ 归而行之 ”与“购而用之”,分别指中日两国的什么重大事件 ?从俾斯麦的介绍来看,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俾斯麦预言“ 三十年后”的强弱之分在哪一个历史事件中得到体现 ?俾斯麦为何能做这一预见?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