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 )相分离。(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2 下列思想出自学记的是(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教学相长(D)学而时习之3 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4 以下不属于教师劳动特点的是( )。(A)复杂性(B)创造性(C)预期性(D)长期性5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A)诱导学习动机一领会新
2、教材一巩固知识一检查(B)设置问题情境一确定问题或课题一拟定解决课题方案一执行计划一总结与评价(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一建立假说、推测答案一验证一得出结论(D)个别解释一种类解释一掌握规律一获得理解6 “出淤泥而不染 ”体现了 (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7 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 )。(A)教师(B)家长(C)自我(D)同伴8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A)社会自我(B)心理自我(C)生理自我(D)精神自我9 人生来就有的典型且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 )。(A)动机(B)能力(C)气质(D)性格10 初中生往往以第
3、一次见面所产生的印象来评价他人,可能造成认知偏差,这种效应是( ) 。(A)标签效应(B)投射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11 以下对错觉叙述正确的是( )。(A)错觉是一种歪曲的感觉(B)错觉与幻觉的本质是相同的(C)错觉利用主观努力可以克服(D)错觉不是全部消极的12 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A)转化(B)获得(C)评价(D)同化13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的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审美的需要14 原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属于(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
4、移15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16 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发展水平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17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 )管理。(A)国务院(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C)地方人民政府(D)市级以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18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时,其考试成绩作废,(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A)6(B) 5(C) 4(D)319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下列
5、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的是( )。(A)王某,曾受到行政处分(B)孙某,曾因过失犯罪受到刑罚(C)钱某,因犯罪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D)李某,因打架接受过行政处罚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 2020 年)强调重视学前教育,到( )年,普及学前教育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A)2015(B) 2018(C) 2020(D)2012二、多项选择题21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A)洛克(B)高尔顿(C)董仲舒(D)霍尔22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将课程分为(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经验课程2
6、3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比如( )。(A)字词(B)人名(C)时间(D)怎样骑车24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 )。(A)概念(B)判断(C)推理(D)抽象2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 )。(A)发现教学(B)程序教学(C)情境教学(D)合作学习三、判断题26 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反映了德育的导向性原则。(A)正确(B)错误27 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A)正确(B)错误28 “因材施教 ”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A)正确(B)错误29 智力影响学习的发生,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A)正确(B)错误30 初中生的意义
7、记忆能力随年龄的提高而降低。(A)正确(B)错误31 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A)正确(B)错误32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诊断性评价。(A)正确(B)错误33 根据问题的清晰性分类,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问题多属于结构不良问题。(A)正确(B)错误34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A)正确(B)错误35 教学设计首先要考
8、虑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36 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37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五、案例分析题38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成一团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我的心里,我想弄明白:到底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我应该如何处理? 结合课堂管理的相关内容,谈谈如果你是教师,面对课
9、堂中的吵闹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六、论述题39 论述良好情绪的标志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民,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反映出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强调思想教育统治人民。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记里说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因此,本题应选 C,其他几项出自论语。3 【正确答案
10、】 C【试题解析】 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把人的发展归因于遗传的力量。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上述观点都忽略了外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的长期性、劳动的复杂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劳动效果的隐含性。教师劳动不具有预期性,因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9
11、 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他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五步教学法:(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因此,本题应选 B。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出淤泥而染”体现的是环境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体现的是主观能动性。7 【正确答案】 D【试
12、题解析】 题目中所有的选项对中学生人格的发展都有影响,但是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关键性因素却是同伴关系。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渐渐和家长的关系变得不再亲密,他的人际关系拓展到了家庭之外,同伴群体在他的人际交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外,学生对教师再也不是非常崇拜和言听计从,而是开始评判教师,对有些教师他们很喜欢,对有些教师他们则有些不以为然。进入中学阶段,家长和教师在个体的人格成长中作用都降低,只有同伴关系作用升高。同伴之间在行为上相互模仿,并且还有群体约束,群体中默认的行为规范对个体的人格形成都存在重要影响。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儿童
13、一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自我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形成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到少年期发展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为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通过对自我的发展,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因此,心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本题应选 B。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
14、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首因效应的影响。本题也可以采用排除法,标签效应就是社会刻板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
15、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慷慨大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不小气。由此可知,都不符合题干的描述。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选项错误,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而不是一种歪曲的感觉。知觉和感觉还是有区别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错觉是属于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是属于知觉的。B 选项错误。错觉与幻觉的本质是不同的。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而幻觉是凭空产生的,错觉是正常心理现象,幻觉是异常心理现象。C 选项是错误的,错觉利用主观的努力
16、没法完全克服,所有人在面对产生错觉的现象时,都会产生基本相似的错觉体验。D选项是正确的,错觉不是全部消极的。比如跳高时候可以利用加宽横杆长度,加高沙地平面来减少运动员的恐惧。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布鲁纳认为一门学科的学习包含三个过程: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其次,是将新获得的知识进行转化,我们运用各种方式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将信息纳入我们的认知结构中,以适应今后的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再次,评价是对知识转化过程的一种检查。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式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得当。评价经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17、论一共有七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七种需要中,他又根据需要与生存相关还是与成长相关,将前四种定义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这些需要的强度就会减弱。后三种需要称为成长需要。它虽然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本题中,ABC 都是缺失需要,D 项属于成长需要。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迁移的性质或迁移的效果不同,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可分为水平迁
18、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题干中,原有知识是先学习的,新知识是后学习的,因此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如“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这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其他如体型的大小、羽毛的颜色、是否能飞等均属无关特征。掌握了关键特征,就掌握了概念的一
19、般意义。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命题首先要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如: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时,如果没有“圆”“直径”“半径”等概念,便不能获得这一命题的意义。本题中只有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才能掌握这个命题的意义,故而本题选 D。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其中,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前习俗
20、水平)的儿童以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因此本题选 A。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2
2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 2020 年)强调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 0 至 3 岁婴幼儿教育。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高尔顿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董仲舒认为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性,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性。
22、高尔顿、霍尔和董仲舒都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洛克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等待后天对人的刻画,但忽视了遗传对人的影响。22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者的定义如下:(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
23、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它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2)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ABC 选项都属于陈述性记忆,而 D 选项属于程序性记忆。2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用一定的词语来记载和标志的。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考生在答
24、题的时候需要把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思维的基本过程分开。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分类与比较。25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教学策略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策略,主要指的就是指导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三是个别化教学,主要包括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掌握学习。本题要求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第二种分类的策略,故选 ACD。三、判断题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反映的德育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
25、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它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体系不断完善,到 19 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原则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的体现。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
26、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智力与学习存在着密切联系。它影响着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但是它不能影响学习的发生。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情况好坏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体的情绪状态等。这道题有一定难度,较难区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题干的大部分表述都是正确的,只有一个词的描述错误。判断题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目,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读清关键词,有任何一个关键词是错误的,整道题就可以判错。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记忆的过程是否是有意义的编码过程,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而意义记忆则是在理解了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初中
27、生的记忆能力进一步发展,逐渐脱离小学时期以机械记忆为主的记忆方式,改为采用意义记忆的方法进行记忆。所以,初中生的意义记忆的能力随着年龄的提高而逐渐提高,而不是逐渐降低,所以本题的表述是错误的。 在回答个体记忆发展的问题时有个规律,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记忆的目的性增加,意义记忆增加,记忆的时间增长,记忆的准确性、速度都随之提高。总之,记忆能力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3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必修课程的开设指向学生的共性发展,从长远看可以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选择性学习与发展。选修课程的开设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或保障学生“从选择中求得发展的权利”。因为没有弄清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才
28、会导致一些学科的错误开设。3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3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问题的清晰性,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是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教科书上的问题
29、多属于这类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到解答线索的问题。研究性问题就是目标状态和已知条件都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属于结构不良问题。3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初中阶段个体的人际交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初中生最好的朋友一般是 12 个。(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渴望而表面的漠不关心,到能够融洽相处。(4)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情感上、行为上和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3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里的教学设计
30、指的是微观的教学设计,即确定教学活动的计划以解决教学的短期规划的问题。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六大步骤,即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制订教学程序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对教学成效做出确定的评价并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做出判断。教学的出发点在于确定课程要建构的能力和品德的心理结构,即教学目标。因此该叙述是错误的。四、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是教学最基本的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
31、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7 【正确答案】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 ,大胆探索。(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立体几何为例,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正确理解空间图形的性质,了解空间元素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
32、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五、案例分析题38 【正确答案】 课堂中问题行为的出现是自然的,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稳定性有限,同时课堂作为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的场所,作为一个交流的场所,必然会存在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行为,我们应该持这样的观点: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和课堂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维持我们的教学,因此面对学生的“吵闹”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33、将这种吵闹融合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吵闹的积极作用。如果吵闹妨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可以根据最少干预的原则寻找最简捷但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更具包容性的课堂中尽量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教师应适应学生的发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课堂。如果我是这位教师,我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课堂讨论规范,共同约定什么课堂类型展开哪种程度的讨论是最有利于大家学习的,从而形成一种规范,让学生自愿去遵守。接着我会完善自己的教学,使教学组织更加完善,让学生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紧跟课堂学习的步伐,促进课堂教
34、学的连贯性。此外我还会及时关注课堂中学生讨论的动向,对可能出现的失控讨论行为及时予以预防。最后,如果课堂中出现了妨碍课堂教学的讨论行为,我会用非言语暗示,及时表扬良好行为,或采用轻微的惩罚来处理。六、论述题39 【正确答案】 (1)良好情绪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学生常常为集体的荣誉而自豪,为学习成绩的降低而惭愧,出现这种情绪反应是适当的,缺乏这种情绪反应则是不正常的。当然,不适当的情绪表达也要通过引导以达到恰当的水平。其次,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情绪的过度表达和过度抑制都是不正常的。再次,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
35、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开始进行另外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适当的。此外,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中,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影响。最后,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比较外露、易激动,但其情绪体验逐步深刻。例如,学前儿童会因为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计划而感到愤怒,小学生则可能因了解到实际原因而产生失望感。(2)教师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就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 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以防止或缓和激动的情绪;沮丧时,想一想过去愉
36、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第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不适宜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其缺乏一定的情绪体验而引起的。学生考试、公开发言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这是因临场经验不足造成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性情境,即从不紧张到较为紧张,最后再到更高一级的紧张环境,使学生积累各种情境下的情绪体验。第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多角度、多侧面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助于学生的情绪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四,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传授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当学生被不良情绪困扰时,可以引导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暂时离开引起不良情绪的情境;如果学生的情绪反应超过了适度的量,这时与其“堵” ,还不如 “疏”,即采取合理宣泄法;还可以采取自我暗示法等。第五,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同时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不良情绪的困扰,从而找到合理宣泄的渠道,这也有助于增强其心理抗压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