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22.50KB ,
资源ID:89788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978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化学与材料、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M2 5 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肺功能造成很大的危害(B)用 CO2 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C)神舟十号飞船所用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所用材料是单晶硅(D)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是因为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2 有毒及腐蚀性化学物质在其包装上应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列物质贴错标签的是( )。3 下列化学应用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过氧化钠用作缺氧场所的供氧剂(B)热的纯碱

2、溶液常用作物品表面污油洗涤剂(C)漂白粉被用于疫区的环境消毒(D)铝热反应常用于焊接钢轨4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 2O 和 18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B) 1L05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 H+离子数为 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 02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 04N A(D)密闭容器中 2molNO 与 1mol O2 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2NA5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6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 2 种官能团(B)可与乙

3、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 1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3molNaOH 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7 研究化学腐蚀及防护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d 为石墨,铁片腐蚀加快(B) d 为石墨,石墨上电极反应为:O 2+2H2O+4e 4OH (C) d 为锌块,铁片不易被腐蚀(D)d 为锌块,铁片上的电极反应为:2H +2e H 28 已知同周期 X、Y、Z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 4H 2YO4H 3ZO4,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H 2YO4 不一定是硫酸(B)

4、H3ZO4 不一定是强氧化性酸(C)在三种元素中,元素 X 的非金属性最强(D)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按 X、Y、Z 顺序逐渐减弱9 下列仪器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B)量筒(C)集气瓶(D)试管10 现有可逆反应 A(g)+2B(g) nC(g);H0。在相同温度,不同压强时,A 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 1p 2,n3(B) p1p 2,n3(C) p1p 2,n3(D)p 1p 2,n=311 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

5、物质燃烧的条件(C)认识氧气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D)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1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 )。(A)物质的化学变化(B)物质构成的奥秘(C)化学与社会发展(D)保护好我们的环境13 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于( )。(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技能性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14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六种目标中要求层次最高的是( )。(A)理解(B)掌握(C)应用(D)评价15 化学学习中的“ 三重表征 ”是以下哪三种表征方式的融合 ?( )(A)定性

6、、半定量、定量(B)宏观、元素观、微粒观(C)宏观、微观、符号(D)实验、现象、结论16 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A)(B) (C) (D)17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应具有的特点?( )(A)科学性(B)逻辑性(C)启发性(D)人文性18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19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

7、内核是( )。(A)建立专业理想(B)拓展专业知识(C)发展专业能力(D)形成专业自我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为( )。(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练习、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二、简答题20 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某教师在进行“ 燃烧和灭火 ”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

8、么?问题:21 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2 请你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列举 2 种常见的学习情境创设方式,并简述其功能。22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纯碱工业始创于 18 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 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能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原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

9、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问题:23 纯碱的化学名称是什么?24 结合材料,谈谈侯氏制碱法有哪些优点?25 从化学教学的“ 三维” 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三、诊断题25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维生素 C(化学式为:C 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 C 还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 C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10、。 A维生素 C 是氧化物 B维生素 C 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16 C维生素 C 由 6 个碳元素、8 个氢元素、6 个氧元素组成 D维生素 C 的分子中 C、H 、O 的原子个数比为 3:4:3 【考试结果】有 40的学生错选了 A 和 C。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6 本题正确答案为_。27 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28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8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 的教学片段。 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 问题 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11、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 问题 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得出结论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 2 和水蒸气。 问题 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 O2 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 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 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 ,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 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

12、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 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 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 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 讲述 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 问题:29 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0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五、教学设计题30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关于“ 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13、”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 空气 ”的内容呈现如下: 实验 21: 实验装置如图 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 5 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 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 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 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14、。 在 19 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问题:31 谈谈你对“ 空气” 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32 根据上述

15、 3 个材料,完成“空气的组成”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是因为常温下铝跟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而不是不反应。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A 正确,P 4 有剧毒,是剧毒品,C 正确,硝酸铵在温度超过 300(或撞击 )条件下就会发生爆炸性分解,是爆炸性物品,D 正确,四氯化碳是一种高效灭火剂,不是易燃物品,故 B 错误。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6、】 A 项,过氧化钠用作缺氧场所的供氧剂,涉及反应有:2CO2+2Na2O22Na 2CO3+O2 等,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A 不符合;B 项,热的纯碱溶液常用作物品表面油污洗涤剂,是利用碳酸钠水解呈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水解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B符合;C 项,漂白粉常被用于疫区的环境消毒,是利用漂白粉的强氧化性,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符合;D 项,铝热反应常被用于野外焊接钢轨,涉及反应为2Al+Fe2O3 2Fe+Al2O3,实质是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 不符合;故选 B。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gD 2O 和 1

17、8g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A 错误;亚硫酸的电离是分步电离,1L05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的 H+离子数小于 NA,B 错误;NO 和 O2 反应是可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小于 2NA,D 错误。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溶解固体药品应用烧杯,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故 A 错误;B 项,CO 不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此装置可以除去 CO 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 B 正确;C 项,苯萃取碘水中的碘,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从上口倒出,故 C 错误;D 项,滴定管的零刻度在上方,此图中正确读数应为 1180mL,故 D 错误。6

18、【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分子中含一 COOH、一 OH、碳碳双键、醚键,共 4 种官能团,故 A 错误;B 项,含一 COOH 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含一 OH 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 B 正确;C 项,含有一 COOH 可与 NaOH 反应,则 1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2molNaOH 发生中和反应,故 C 错误; D 项,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双键与一 OH 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但原理不同。故 D 错误;故选 B。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为石墨,活泼金属铁片作负极,发生腐蚀,所以铁片腐蚀加快,故 A 正确;海水呈中性,所以发生吸氧腐

19、蚀,所以石墨作正极,电极反应:O2+2H2O+4e 4OH ,故 B 正确;锌比铁片活泼,所以腐蚀锌,铁片不易被腐蚀,故 C 正确;d 为锌块,作为负极,因海水呈中性,所以发生吸氧腐蚀,所以铁片上电极反应为:O 2+2H2O+4e 4OH ,故 D 错误;故选 D。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同周期的 X、Y、Z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XO4H 2YO4H 3ZO4,说明非金属性顺序为 XYZ,故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应按 X、Y、Z 顺序逐渐增强,故 D 错误。未指明是第三周期,故 H2YO4 不一定是硫酸,H 3ZO4 不一定是强氧化性酸,如 H3PO4。9 【正确答案

20、】 B【试题解析】 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压强为 p2 先到达平衡,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则p2p 2,压强越大 A 的转化率越小,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 3n,故选 B。11 【正确答案】 B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分别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下的二级主题。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反

21、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理论性知识。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目标。其中,评价是认知目标中要求层次最高的。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初中化学学习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以实验为基础,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学语言的特点包括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教育性、趣味性。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

22、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等的理想和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推行自主、探究、合作与主动接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创设既要为认知学习和行为服务,也要为情感学习服务。情境作用的全程性: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情境创设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

23、区。情境的真实性: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越可靠,就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情境的可接受性:情境创设要设计好“ 路径”和“台阶” ,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22 【正确答案】 在有关“元素” 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人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有关“酸碱中和反应 ”的教学中通过“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的实验来设置学习情境。这一方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

24、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23 【正确答案】 碳酸钠。24 【正确答案】 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25 【正确答案】 化学史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化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将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提高学牛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史,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

25、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从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更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化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爱国情怀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诊断题26 【正确答案】 D27 【正确答案】 错误分析:部分同学看到维生素的分子式为 C6H8O6,含有氧元素,就简单地认为是氧化物,对氧化物的概念没有准确掌握:对元素和原子的概念没有掌握。28 【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A 项,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维生素 C 是由碳、氢、

26、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 A 选项说法错误;B 项,维生素 C 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6):8:(166)=9:1:12,故 B 选项说法错误; C 项中,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核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同类原了的总称,物质足出元素组成,分了足由原了构成的,维生素 C 是由碳冗素、氢冗素、氧元素组成,故 C 选项说法错误;D 项中,由维生素 C 的化学式可知,每个维生素分子由 6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6 个氧原子构成,维生素 C 的分子中 C、H、O 的原子个数比为 3:4:3,故 D 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四、案例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27、】 该老师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30 【正确答案】 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设计学生解决“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问题中,该老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五、教学设计题31 【正确答案】 本单元是继入门篇“

28、走进化学世界” 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32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

29、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谜语导入 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谜底是什么? 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 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那么大家说一说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1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2空气

30、中有二氧化碳,我们人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教师】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 含有多少 ? 大家前后两桌 4 人组成小组,讨论实验 2 一 1 的实验步骤,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 ?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为什么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的氧气,影响

31、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 【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 【学生】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学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与结论】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 15,说明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教师讲解】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7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学生讨论】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 15 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

32、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教师讲解】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 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 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补充】在 19 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 有什么性质 ?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思考:红磷能不能换成镁条或者铁丝?为什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