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429KB ,
资源ID:89833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983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clinic1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图 1 所示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从该实验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在两纸张的中间向下吹气纸张将向中间靠拢(B)在两纸张的中间向下吹起纸张将向两边分开(C)吹气的速度越快压强越大(D)在两纸张的中间向下吹气纸张中间压强较大2 电子的质量为 me,一对正、负电子以一定的速度相碰湮灭后放出一对光子,c 为光速,j 为普朗克常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对光子的总能量等于 2mec(B)这对光子的总能量大于 2mec(C)光子的波长等于(D)光子的波长大于3 某同学分别在距地面不

2、同高度 h1、h 2 处将一小球以大小 v1 和 v2 的水平速度抛出,小球两次落地时的水平位移大小相等,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两次运动时间相等(B)两次抛出的速度大小相等(C)(D)4 两根相距为 Z 的平行直导轨 ab、cd ,bd 间连有一固定电阻 R,导轨电阻可忽略不计,删为放在导轨 ab 和 cb 上的一长度也为 l 的导体杆,与 ab 垂直,其电阻为R,整个装置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B,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指向图中纸面内) ,现使 MN 删沿导轨方向以速度 v 向右匀速运动,用 U 表示MN 两端电压,则( )。(A)U= Blv,流过固定

3、电阻 R 的感应电流由 b 到 d(B) U= Blv,流过固定电阻 R 的感应电流由 d 到 b(C) U= Blv,流过固定电阻 R 的感应电流由 b 到 d(D)U= Blv,流过固定电阻 R 的感应电流由 d 到 b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低时,布朗运动越明显(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分子间的斥力减小(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6 如图 3 所示,平行实线代表电场线,方向未知,带电量为 110-2C 的正电荷在电场中只受电场力作用。该电荷由 A 点运动到 B 点,动能损失

4、了 01 J ,若 A 点电势为 10 V,则( ) 。(A)B 点的电势为零(B)电场线方向向右(C)电荷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曲线(D)电荷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曲线7 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传播,t=0 时刻的波形如图 4 所示,则从图中可以看出( )。(A)这列波的波长为 5 m(B)波中的每个质点的振动周期为 4 s(C)若已知波沿 x 轴正向传播,则此时质点 a 向下振动(D)若已知质点 b 此时向上振动,则波是沿 x 轴负向传播的8 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然后滑回到原处。物块初动能为 Ek0,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则该过程中,物块的动能 Ek 与位移 x 的关系图线是( )。二

5、、简答题9 简述练习教学的一般程序。10 “猜想与假设 ”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三、案例分析题10 案例: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一木块漂浮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体积为 V1;它漂浮在煤油上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为 V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 V1V 2,说明水对木块的浮力较小 B一定是 V1V 2,说明水对木块的浮力较大 C一定是 V1V 2,水对木块的浮力与煤油对木块的浮力一样大 D一定是 V1V 2,水对木块的浮力与煤油对木块的浮力一样大 解:根据二力平衡可得水和煤油对木块的浮力都等于木块的重力

6、,所以浮力一样大:由于 煤油 水 ,根据 水 gV1= 煤油 gV2,得 V1V 2,故本题选 C。 问题:1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12 指出该生解题中的错误之处,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13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或教学片段,帮助该生正确解答此类问题。13 案例:下面是教师在“ 磁现象”授课过程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 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画出磁极。学生:老师,我知道什么是磁极了。教师:继续画,看什么是南极和北极。学生:磁针静止时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

7、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教师:再继续画,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教师:好,磁化的概念下去自己了解就可以了。我们接着学习磁场。学生:我看课本上对磁极的概念是磁铁上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这个怎么理解?教师:这个不重要,你知道就可以了。学生:问题:14 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 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四、教学设计题15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 8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力” 一节中的想想做做。任务:16 说明分别在 A、B、C 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的设计意图。17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交流方案。17 阅读材

8、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中关于“ 串联和并联”的内容要求是: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材料二 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 串联和并联”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 按照图 1533 连接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发光的位置。还可以依次把开关改接到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情况是否有变化。按照图 1534 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观察各开关控制小灯泡的情况。例如,闭合干路开关 S,依次断开两个支路开关 S1、 S2 等。 用箭头在图 1533 和图 1534 中标出电路闭合时电流的方向。

9、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 任务:18 简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19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3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两纸张的中间向下吹气,吹出的气流速度很大,根据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知,流速越快,压强越小。因此两纸张之间气体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两纸张会向中间靠拢。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电子还具

10、有一定的动能,故总能量大于 2mec2,即 2m ec2,即光子的波长 。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 h= gt2 知,抛出高度不同,则运动时间不同,A 项错误。因为小球两次落地时的水平位移大小相等,由 x=v0t 知, t 不同,则初速度也不同,B 项错误。因为 x=v0t=v0 ,两次水平位移相同,则 ,C 项错误,D 项正确。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 MN 运动时,相当于电源,其两端的电压是外电路的电压即路端电压。MN 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E=Blv,则路端电压U= =Blv。由右手定则可知电流方向由 N 到 M,则流过电阻的电流方向由 6 到 d,故本题选 C。

1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间接反映,所以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A 项错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项正确。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C 项错误。等温膨胀过程中温度不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D 项错误。 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得 WAB=qUAB=一 01 J,故 UAB= =一 10 V,而UAB=AB=10 V,故 B=20 V,A 项错误。由于该电荷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动能损失了 01 J,故电场力做负功,所以该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水平向左,由于电场力向左,而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

12、方向与电场线的方向相同,故电场线方向向左,B 项错误。根据电场力指向轨迹内侧,而电场力方向水平向左,故电荷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曲线,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两个相邻波峰(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由波形图可知,这列波的波长为 4 m,A 项错误。由于波速未知,所以振动周期无法确定,B 项错误。若波沿 x 轴正向传播,则此时质点 a 向下振动,质点 b 向上振动,C 项正确,D 项错误。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设斜面的倾角为 ,物块的质量为 m,沿斜面向上为位移正方向,最大位移为 x0。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E k 一 Ek0=一(mgs

13、in+F f)x,同理,下滑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E k0=(mgsinFf)(x0x),故本题选 C。 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复习旧知识。在习题课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一般会通过提问、讲述等方式灵活地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2)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复习完相关内容后,教师一般会采用做练习题的形式或示范解题思路和规范的步骤,或让学生尝试解决,根据学生解决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等。这一步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目的性、针对性强的典型的练习题以及选择什么教学方式组织练习等。(3)学生练习。这一步是在以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关键问题是练习题的选择和呈现的序列。(

14、4)小结。习题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总结解题方法和策略。10 【正确答案】 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施猜想与假设过程时,要先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结果。例如,在讲“ 乐音与噪声 ”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压在桌边缘的锯条振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再比如,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兵

15、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 这样的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易于引导学生形成猜想与假设。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是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12 【正确答案】 该生的错误是把露出液体的体积错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带入公式计算。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正确解法:同一木块漂浮在水中和煤油中时,根据二力平衡可得水和煤油对木块的浮力都等于木块的重力,所以木块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设木块的体积为 V,根据 水g(VV1)= 煤油 g(V

16、V2),由于 煤油 水 ,故 V1V 2,D 项正确。13 【正确答案】 教学思路: 抓关键要素:“ 同一木块”“ 漂浮在水中”“漂浮在煤油中”,分析木块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有 F 水浮 =G 木 ;同理,分析该木块在煤油中的受力情况有 F 煤浮 =G 木 ,即 F 水浮 =F 煤浮 。 把握阿基米德原理 F 浮 =G 排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题干中给出的条件为“露出液面的体积” ,而非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应该是木块的体积减去露出液面的体积。 结合煤油比水轻的常识,可知 煤油 水 ,结合 水 g(VV2)= 煤油 g(VV2)便能解

17、答此题。14 【正确答案】 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之前,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是可取的,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恰当。以前人们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但在新课改之后,赋予了教师更大地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其中就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呈现的内容。也包含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被纳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该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接受学习”依然是中小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 “发现学习”,使“接受”和“ 发

18、现”相辅相成。该教师的 “专制”行为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没有给予启发性的回答,还说“ 这不重要,你知道这可以了” 。这样的教学引导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发问,从而缺乏创造性思维。15 【正确答案】 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 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思考磁

19、极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我知道磁极是磁铁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教师:很好,这个概念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怎样才能证明磁铁的两极吸引能力最强呢?教师:那我们来观察一个“小磁铁吸引碎铁屑” 的演示实验。首先将铁屑均匀地撒在塑料片上,然后再将小磁铁靠近碎铁屑。大家仔细观察小磁铁的哪个部位吸引的碎铁屑最多。学生:我发现磁铁的两端吸引的碎铁屑最多。教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这说明磁铁的两极吸引能力最强。教师:恩,很好,那么磁铁的两极分别称为什么呢?学生:南极和北极。教师:看来大家都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咱们玩磁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两个磁铁放在一起会怎样?学生: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教师:大

20、家能对此做出解释吗?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好,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小螺丝钉。那么同学们觉得老师手中的这根铁棒能吸引小螺丝钉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觉得可以,有的觉得不可能。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试试看,说着将铁棒伸向小螺丝钉。结果铁棒并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有的学生洋洋自得,有的满脸疑惑并喊着老师再来一次)教师:那就再来一次教师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棒和磁铁来回摩擦,接着将与磁铁摩擦过的铁棒伸向小螺丝钉。学生:(聚精会神地等待实验结果)铁棒吸起了小螺丝钉。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吗?同一根铁棒,第一次没有吸引

21、起任何小螺丝钉,而第二次却能够吸引起小螺丝钉。学生:奥秘就是铁棒与磁铁摩擦后,就能吸引小螺丝钉啦。教师:是的,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作磁化。大家阅读教材再了解一下磁化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还有不理解的吗?学生:没有了。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磁场的相关知识。四、教学设计题16 【正确答案】 分别在 A、B、C 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是为了说明力的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17 【正确答案】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谁能说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生甲: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可能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可能与力的大小

22、有关;可能与力的作用方向有关。师:那么如何验证第一个猜想呢?师:(走到门边,用粉笔在门上标出了 A、B、C 三点)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到老师这,分别在 A、B、C 这三点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一下推门的难易程度。生乙:(走到门边,在 A、B、C 三点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 )可以感受到在 A 点容易把门推开。师:(请乙回到座位) 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验证其余两个猜想。18 【正确答案】 两个小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就说这两个小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

23、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小灯泡是并联的。19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培养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通过实验具备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举例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得到安全用电的初步教育。 二、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初中物理电学磁性元件一套,15 V 干电池 60 节,25 V 的小灯泡(灯座)60 个,开关 60 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完整探究环节的一节课,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理顺探究环节:提出问题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使学生经历这一节课后,清晰地知道探究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