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7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巴金的小说家时,分析了其中觉新这个“多余人” 的形象,还提及中国文学中其他“ 多余人 ”的形象,下列不属于这一形象的是 ( )。(A)鲁迅笔下的涓生(B)曹禺笔下的周萍(C)柔石笔下的陶岚(D)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2 教师布置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的任务,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A)(B) (C) (D)3 学习王安石的咏梅后,教师要求学生
2、列举其他借物喻人的诗文,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郑板桥竹石(B)虞世南咏蝉(C)王冕 墨梅(D)贺知章咏柳4 教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一句中的“老”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加点字用法与第一个“老” 字用法相同的是( ) 。(A)汗牛塞屋,富贵家书(B)必先苦其心志(C)驱天下之人,从善远罪(D)能富贵将军者,上也5 学习鲁迅的社戏,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修辞手法,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句子合适的是( ) 。(A)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B)就凭这些绿
3、的精神,水也不忍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C)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D)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待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6 教师讲解“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所以”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是(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7 说明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说明文的三大特点,下列不属于说明文三大特点的是( )。(A)知识性(B)科学性(C)生动性(
4、D)说明性8 某教材黄河颂一课,课后编排有三道思考练习题:第一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第二题要求体会人物的情感,并理解事理;第三题要求体会诗歌的风格。这属于教科书的( ) 。(A)助读系统(B)知识系统(C)练习系统(D)选文系统9 某教材五柳先生传一课有这样的课后练习题: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并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B)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C)启发拓展性思维能力(D)促进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应鼓励学生( )锻炼口语交际能力。(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
5、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11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要求答题。 题目一温暖是掌心里的一缕阳光,是寂寞时的一句问候,是无助时的一个拥抱,是沮丧时的一声鼓励,是困难时的一次援助有温暖,生命就有希望;有温暖,一路才有快乐相随。请以“温暖 ”为话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题目二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让心到达。请以“让心到达”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对上述作文题目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是材料作文,后者是话题作文(B)前者侧重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后者引导学生个性化写作(C)前者侧重训练写作技能,后者引导
6、学生关注生活(D)前者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后者侧重哲理思辨能力12 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有没有同学想到的内容不只是花的外形之美呢?生 1:我知道作者喜爱花的原因还在于藤萝花带走了压在她心上的焦虑与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手足情指的是兄弟骨肉之情,三国演义中刘备就说过“兄弟如手足 ”,生死谜就是对活着和死去的疑问。 生 2:生死谜、手足情指作者写这篇文章之时,她最喜欢的弟弟身患绝症,她为此非常伤心,但看到紫藤萝这样茂盛、这样富有生机,这种悲伤便得到了缓解。作者看到这盛开的藤萝花,又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那时的花是枯萎的,但十年之后却焕发了生机,由此她想
7、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于是豁然开朗。师:“豁然开朗 ”用得很妙,请大家在书上找到这句话,齐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 3:我认为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要把不幸变为幸运,要化悲痛为力量,咬紧牙关,挺过去。生 4: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应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发挥了大多数学生的主体作用(B)教师善于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C)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D)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13 阅读云南的歌会的课程导入,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就
8、要求预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了。今天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云南的歌会的世界。(展示多媒体课件,放云南民歌的背景音乐,欣赏三张题为“云南歌会” 的图片,两张题为 “云南姑娘”的图片)生:(抬头注视图片,传出笑声,课堂气氛渐渐活跃)师:我们欣赏了云南歌会的图片,你们有何感想?生:山美水美人也美。对上述课题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音乐营造了感受美景的氛围(B)教师的图片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云南歌会(C)教师多媒体的使用偏离了教学目标(D)教师的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
9、累和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意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能搞成学科知识条文识记。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语文积累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方法情感的积累(B)积累的方法有做笔记、记卡片和剪报纸等,可以分类归纳所积累的内容(C)机械地记诵是很
10、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名篇美文,提高语文素养(D)课外阅读也是积累梳理的方法,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15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课例讲评(节选),按要求答题。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让人印象深刻。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我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来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其次,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
11、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的问题,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的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对上述课例讲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B)教师采用的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本(C)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意在加强对文本的理解(D)探究式阅读教学没有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二、案例分
12、析题16 试对下列某教师在一节课上的导入语做简要分析。师: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巷的尽头,两个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个问另一个:“这儿有警察吗 ?”另一个回答:“没有。”“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位?”“恐怕不可能。”“那好吧,把你戴的手表和钱交给我 !”生:(大笑)师:这个笑话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生:出人意料。师:反映了坏人的一种什么心理?生:害怕警察。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警察,结尾也是出人意料的。可是文中的主人公却一反常态,故意当着警察的面干坏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16 下面是一篇初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 17、18 题。十六岁的天空回望十六岁的天空,我有
13、太多的感慨。回首十六岁这一特殊的成长时期,我感到它就像一首歌一首难懂、难唱、难学的歌。十六岁的天空,没有了绿茵场上的摸爬滚打,没有了“ 车”“ 炮”卒” 的苦思冥想;告别了双休日的休闲时间,告别了节假日的欢乐时光。本想再一次抱起蒙上灰尘的足球,走进黑白对弈的世界;本想看一看好莱坞大片,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可是,十六岁了,上初三了!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咛,亲友殷切的嘱托,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都化成了一道道无形的厚墙,将我们隔离在世界之外。伴随着我们的只有书山题海,我们只有握着勤奋的桨,以刻苦为舟,在这决定着命运的知识海洋里遨游,遨游,再遨游。这世界本来就充满着矛盾,纵然我们失去了很多,可也得到了很多。
14、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可此时父母大买“钙中钙”“脑白金”“生命一号”为我补充营养,我体会到了父母对我无私的关爱;老师临放学时总是不忘重复“回家要好好复习” 一类的话,我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亲切的关怀。有了这些,即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也会说值得。十六岁的天空,友情似乎显得很特别,因为大家都知道相聚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太多了,所以,以前的矛盾到此时也就容易化解了。早晨,迎着朝阳,在林荫道上早读,打开语文课本,一张纸条悄然人目:“初三了,我们和好吧!” 一句简短的话语,融化了多年的冰山。这便是初三,这个十六岁的季节所特有的友谊的真情告白。十六岁的天空,我们也不忘在忙中偷得一些闲暇,调剂一下过于单调的生活。辩论
15、会上,我们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演讲台上,我们口若悬河,滔滔不决;诗歌朗诵会上,我们激情澎湃;体育场上,我们腾挪跳跃,生龙活虎。十六岁的天空,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盘点十六岁的天空,往事如烟似梦,令我激动,使我难忘。但我知道,希望还在前方路还很长,梦还很远。我将带着十六岁积累的人生财富上路,迎接下一段激情燃烧的成长岁月。我将奋然前行,决不犹豫彷徨!17 请从第段中各找出一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加以改正。18 请对这篇习作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下面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课文,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题。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
16、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课后练习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
1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单元导语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经历过成长,或正在成长,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不相同。美国有一部一百多集的情景喜剧,叫成长
18、的烦恼,曾经在黄金时段播出,吸引了很多很多的人,享有很高的收视率。剧中三个调皮可爱不断长大的孩子,他们有欢乐,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剧情中领略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从中受到启发。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梦想(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 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王安
19、石伤仲永)。这个单元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 50 人。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9 回答课后练习第三题。20 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本课的教
20、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1 请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7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批“多余人”形象。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破这种悲观的现状。作家们在其作品中描述的“多余人”的特征有: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大家族子弟等),有才识、有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冲突。作家们对这些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
21、来的追求、愿望。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有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解答本题可在诗句中找关键词语。“秋来”“雁去”点明是秋天;“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梨花喻雪花纷飞,是冬天;“新燕”“春泥”点明是春天;“荷叶”“芙蓉”点明是夏季。由此可得出答案为 A。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借物喻人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和抱负。而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借柳树歌咏春风,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和赞美之情,并没有表达其他的情感。A、B、C
22、 三项分别托“竹”“蝉”梅”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本题选 D。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第一个“老”是词类活用中的形容词做动词,意为“尊敬”。C 项中的“远”也是形容词做动词,意为“远离”,二者用法相同。其他均为使动用法。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A 、C 项只运用了比喻,B 项只运用了拟人,只有 D 项与之相同,因此本题选 D。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所以”意思是“用来的”,只有 D 项中的“所以”与之相同,其他选项“所以”的意思是 “的原因”,因此本题选 D。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3、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不包含生动性,因此本题选 C。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后练习题属于教科书的练习系统,意在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关注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并没有涉及写作,因此本题选 D。 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本题选 A。 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分析题干中材料可知,题目一要求以“温暖”为话题,即生活中美好的人物、美好
24、的事物、美好的情愫带给自己的感受。题目二则是一段哲理性的妙语。因此选 D。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段教学实录中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因此 D 项不正确。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云南民歌及其风俗习惯,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没有偏离教学目标。因此 C 项不正确。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虽然记诵是很有效的积累方法,但是机械地记诵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中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所达到的目标可知,探究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
25、并强化了语文能力,使开放式教学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由此可知 D 项不正确。 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该教学导入语的设计,以小故事开头,在故事结尾时引入课题,这种方法常常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教师颇具匠心,叙述了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后,师生便在既轻松又充满兴趣的教学语境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利用趣味故事巧妙引入课程,引人入胜,可以说是为一堂有魅力的成功的课打开了一扇门,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17 【正确答案】 第段中的 “悄然人目”应改为“悄然入目” ,第段中的“ 滔滔不
26、决”应改为“滔滔不绝”。第段中的 “但我知道,希望还在前方 路还很长,梦还很远”应改为“但我知道,希望还在前方梦还很远,路还很长”。18 【正确答案】 本篇习作从学习生活、同窗友情、课余生活三个方面来抒发自己对青春生活的独特感受。本文语言简明,充满激情,行文优美、流畅,感情真挚动人,结尾充满青春的激情,给人以鞭策和鼓舞,给人以前行的勇气。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十六岁的天空,我有太多的感慨“,作者有什么感慨?诱发读者急切的阅读欲望;内容充实,概括力强,父母、老师、亲友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情,丰富的课外生活,都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出来,形象鲜明,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写作功底。三、教学设计题
27、19 【正确答案】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同县的人认为他很奇特,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仲永写诗。(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的事。(他的 )父亲认为这件事有利可图,每日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前者 ):比。于 (后者) :被。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口头表达能
28、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依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2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查阅词
29、典和阅读课文注释。(设题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二、导入世上到底有没有先知先觉的天才?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伤仲永。板书:伤仲永。(设题意图:具有疑问意义的导入语,直入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中)三、研习(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一遍,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定一位学生读本段中“金溪民方仲永” 至“或以钱币乞之”部分。(1)请一位同学翻译这部分。明确:关键的词义。异,对感到诧异;与,给;书,写;为,写上;可,值得;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关键的句义。其诗
30、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别人指定某种事物叫仲永写诗,仲永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2)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明确:方仲永是个令人惊奇的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方仲永是个先知先觉的人:“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方仲永是个天赋极高的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等。小结:综合以上分析,五岁的仲永,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够写出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诗,不能不说是个“ 神童
31、 ”。板书:神童。(设题意图:检验学生疏通文言文的能力及信息的整合能力)2此时,如果要我们再次朗读这部分的话,应用什么语调读?请用这种语调齐读此部分。明确:惊奇的语调。(设题意图:用恰当的语调朗读,便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情感)3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简要说说方仲永未来的命运。课文是否对此原因做了暗示?如果有,找出来。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其原因。明确:成年后的方仲永成了智力和才学都一般的“常人”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板书:常人和不使学。(设题意图: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用问题
32、的方式来明确文意,使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的方式不呆板、不直露,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三)学习课文第二段1请同学们来看看,“ 不使学 ”的方仲永是如何逐渐变为 “常人”的。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不能称前时之闻 ”和“泯然众人矣”分别是什么意思 ?变为“常人” 的方仲永多大了?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仲永写的诗不能与原先听说的那样相当;仲永的才气完全如同常人了。从“十二三矣”和“又七年”两个数据,可以推算出,“常人”的方仲永是二十岁左右。具体表现:“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的道理:一个五岁的神童,因为“不使学” ,只过了十四五年,就“泯然众人矣”,可
33、见,一个人不管天赋多高,如果后天不学习的话,也会一事无成。这说明后天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板书:泯然众人矣。2我们知道,作者王安石小时候也是个天赋很高的人,由于家庭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最终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时,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面对方仲永的可悲命运,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请用这种感慨语调朗读第二段。明确:作者的感慨是“ 伤 ”,即作者为方仲永由于后天没有得到学习机会,变为“常人”的悲剧命运而悲伤、惋惜。板书:伤。(设题意图: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四)学习课文第三段1再请一位同学依据注释通译第三段。明确:(1)关键的词义。通悟,通达聪慧
34、;受,承受;贤,胜过;卒,最终;固,本来。(2)关键句义。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么就是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2作者在本段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仲永“泯然众人矣” 的原因,是哪句呢?明确:“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板书)。即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3最后一句话改成陈述句好吗?为什么? 用陈述的语气朗读此句。明确:不好。改后语气平淡,就不能充分表达作者期盼众人接受后天教育的殷切之情。4本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明确: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天赋,都要接受后天的教育。(设题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主题)(五)拓展深
35、化1后天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请同学们从反面举出一些事例,即中外名人中,有没有天赋不高的人,由于后天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有才学、有成就的人呢?明确:有。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们讥笑为笨蛋,后来由于自己的刻苦学习,创立了相对论,成了继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华罗庚连初中都考不上,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等。小结:正反事例充分说明了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才,如果有的话,那也是经过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这让我们想起了爱迪生讲的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2大家来想象一下,假如方父尽可能地为方仲永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的话,方仲永可能会成为什么人?明确:极
36、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有才学的人:文学家或诗人。3让仲永没有条件继续学习的是其父,那么大家来点评一下,方仲永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无类似的人 ?明确:方仲永的父亲是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鼠目寸光的人。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方父之人,如有些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让子女学习,而叫子女务农打工等,从而断送了子女的前程。小结:这样看来,作者不只是因方仲永可悲的命运而“伤” ,也是因造成方仲永命运的方父的行为而“ 伤” 。这其实也含蓄地批评了那些只为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女前途的家长们。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从内心向世人发出的呐喊:“救救孩子吧!”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四、结束语 一句话讲得好:” 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是“学习改变命运“。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同学们,你们的家长已经为你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你们就不要辜负家长的期望,而要刻苦努力地学习,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