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王老师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的时候,让同学们找出和这首词风格类似的作家作品,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同学们用来举例的是( )。(A)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B)晏殊 浣溪沙一一曲新词酒一杯(C)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D)陆游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2 老师在讲到杜甫的蜀相一诗时,曾用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来作为该节课的结束语,学生也因此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教师为学生补充的对联,其中,对联的内容与作家、作品不对应的一项是( )。(A)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
2、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子,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王勃滕王阁序(B)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欧阳修醉翁亭记(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之风。李清照玉漱集(D)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婚。陆游 咏怀古迹3 老师在讲解郭沫若的诗歌女神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郭沫若诗歌的风格特征,特意让学生收集郭沫若的诗作。以下选项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B)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C) 天上的街市(D)地球我的母亲4 某教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以“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下列选项
3、中的语句与例句相同的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沛公安在?(C)战于长勺。(D)甚矣,汝之不惠5 学习江南春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石头城(B) 念奴娇赤壁怀古(C) 逢人京使(D)泊秦淮6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 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 ”的是 ( )。(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C)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7 教师在教学诗经蒹葭一课时,
4、讲到了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赋” 这种手法,特举了以下例句。其中,没有用到“赋”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C)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D)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8 学生习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 )。(A)听别人介绍(B)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C)广泛涉猎各类读物(D)从网上搜索9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李老师在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同
5、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即使个别学生在听讲,也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当他随机提问的时候。发现学生几乎都能理解他讲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李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词。有些同学从课外也看过很多,今天我们就自己所知道的辛弃疾的词进行一次“你最喜欢的辛弃疾的词” 讨论,好不好 ?”听完李老师的话,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 )(A)多样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灵活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10 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的时候,有同学对文中的“海燕” 形象不知道具体指什么,下列教师点评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不是来告诉你们答案的,不会
6、的内容可以自己去多想想,多思考思考。(B)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海燕其实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C)自己去翻翻资料,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想海燕到底指代什么。(D)能大胆提出问题,这一点很好,还有别的同学没弄明白吗 ?11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言行神态如何?其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把表现菲利普夫妇言行神态变化的词句都找出来。生:如我的父亲“ 脸色煞白,两眼呆直 ”,母亲“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
7、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接近我们!”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几句台词。(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母亲那暴怒的语气读出来)生:老师给我们范读一下吧!教师课前并无这个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气急败坏的、暴怒的、低沉的声调读道:“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读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B)教师富有应变
8、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C)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D)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12 阅读穷人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当教师顺利地按教案教学完课文的第一部分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右手。)生:前文写到:“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时间已是深夜,而第三自然段开头却写“ 睡觉还早。 ”我觉得这样写前后矛盾了。师:你能对课文提出批判,了不起!谁有不同的见解?生:我觉得这样写并不矛盾,因为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经常早出晚归出海捕鱼,桑娜等到十一二点睡觉
9、也是常事,她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觉得“睡觉还早” 。生: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回来,对他来说到十一二点睡觉不算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师:你以身边的事例为依据,很有说服力,谁还有不同的理解?生:我觉得从前文中可以体会到此时桑娜最牵挂的是丈夫的安危,想到丈夫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在海上捕鱼,现在又生死未卜,即使她躺在床上,能安心地睡着吗?所以对桑娜来说“ 睡觉还早”。师: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对生 1)你的疑问解决了吗?生:(点点头 )文中写西蒙临死时,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那她到底想抓
10、什么呢?师:对呀,既然课文没有写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西蒙临死时想干什么?生:我猜想西蒙可能看到孩子睡梦中把盖在身上的衣服踢掉了,她怕孩子受凉,想伸手帮孩子盖好。师:你的猜想很合乎情理。生:我想西蒙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又舍不得抛下自己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想最后一次摸摸自己两个孩子的脸。师:假如你是西蒙,你想对两个熟睡的孩子说什么?生:我肯定会含着泪水对孩子说:“宝贝,你们的命真苦啊,是娘对不起你们,娘不能把你们养大,上帝保佑,开开恩吧,但愿你们能遇上好心人收养你们。”师: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让我们一起用深情的朗读对他们不幸的命运表示同情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7 自然段)对以上教学片
11、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 “学”服务的(B)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 “,适当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C)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D)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13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师: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人,是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我们待会在阅读小说时会发现,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
12、、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这样一来,就用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罪恶。接下来,我们就看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D)教师在将“ 找依
13、据” 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14 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题目。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先听老师唱一首歌吧。(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师:好,听完了歌曲,也学完了课文,现在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彩屏显示:辩题愚公愚否?)(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正方:我方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
14、确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考虑。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师: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从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还要知道变通,要用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的理想。
15、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愚蠢之“ 愚 ”,我们的精神应该像愚公一样的 “愚”,那样我们个人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了,正像歌中所唱。(同时歌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对以上案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歌曲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B)从文本阅读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转换自如,展现了教师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作用(C)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
16、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D)辩论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开放式教学原则15 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的还算可以。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出来,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区别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B)师:( 幻灯片战士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
17、法,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故此用来做比。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增强文采服务。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C)师: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翻开看云识天气看第一段内容: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老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D)师: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要理解消化。 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
18、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确。没有使用的同学。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单刀直入直奔教学主题是简洁且有针对性的导入方式(B)说明教师讲课准备充分,且恰当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C)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节奏跳跃性大(D)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生:我认为
19、老师读得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回答问题) :本文写了“ 云南的歌会”的情景。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生以
20、4 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们第 3 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 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师:对,“山野对歌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 ”这一个场景呢 ?生:我们第 1 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 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师:很好,“ 山路漫歌
21、” 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是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讨。生:我们第 4 小组认为“ 村寨传歌 ”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 “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大家熟习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 ,意思是盛会难逢” ,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 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
22、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教师板书文章结构)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生讨论)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问题:认真阅读以上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实录(节选),对其作一评析。16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问题。挫折四问古往今来,挫折像一条尾巴跟着我们人类。从荆轲刺秦王时遇到的挫折到邓小平三起三落时遇到的挫折,从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挫折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遇到的挫折。
23、我不禁迷惑于挫折,思考起挫折来。现写挫折四问,算是我对挫折的思考。第一问:挫折是什么?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 挫折”的意思就是变想的失败。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懦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梯。第二问:挫折真的存在吗?挫折当然存在。人越大好像越难以面对挫折,大人们说:小孩子哪里会知道挫折?其实不然,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挫折在小孩子的眼里是透明的。孩子们说:爸妈不给买玩具是挫折,打架回家再被打一顿是挫折。有时我会问自己:挫折是否真的存在? 在经历了白天与黑夜,经历了花开与花谢之后,我明白了挫折的存在。它存在于我考试的失和中,
24、存在于父母的不理解中,存在于友谊的破裂中。第三问: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我喜欢挫折,它是我走向成功的路标。纵观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的背后不是挫折在作铺垫?爱迪生经历挫折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找到了镭元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第四问:挫折给我什么启示?读了上面的材料,我认为我对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屈原曾作 九问,我今天写的 挫折
25、四问 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我再也不会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内涵获得真知。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从正反两方面对本篇写作进行点评(不少于 200 字)。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傅雷家书两则原文1954 年 10 月 2 日聪,亲爱的孩子。收到 9 月 22 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
26、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 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
27、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 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1955 年 1 月 26 日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
28、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
29、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30、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莱茵河,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 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31、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 perfeCt 的一天,人生也没有 perfect 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课文导语: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
32、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阅读这两封信,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吧。单元导语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听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诉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平和,但是对人类的关注却是相同的。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
33、样的一个人。二、傅雷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地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从这两封信开看,这种“父子如朋友 ”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 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是一种怎样的情怀?)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作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四、写信是
34、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也试着就某一话题,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试的通信交流。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 50 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问题:19 回答课后练习第三题。20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并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式。21 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风格婉转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选
35、项中 A、B、C 三项的作家均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且选项中的作品也均为婉约派的代表作,语言圆润,清新绮丽。D 项陆游为北宋豪放派的作家,作品多抒发爱国之情,风格豪放。故不适合同学们用来举例。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中的对联语出王勃的滕王阁序 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故 A 项正确。B 项语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对应正确。C 项对联所赞之人是李清照,李清照撰有 漱玉集,并为丈夫的金石录作了后序。对应正确。D 项所赞之人是王昭君。青冢据说是王昭君的坟墓,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说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故 D 项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应为杜甫咏怀古迹
36、。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是艾青。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为定语后置;C 项为状语后置;D 项为主谓倒装。故选择 B 选项。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石头城是刘禹锡的诗作,借六朝的灭亡,讽喻现实,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B 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C 项,逢入京使是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
37、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没有运用借古讽今手法。D 项,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故选择 C 项。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中“风流”的今义一是有业绩、有才华的,二是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三也可以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而古义一是杰出的人物或功业,二是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B 项中的“老大”今义是指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而古义是说年龄大。C 项中“举手”的今义是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而古义一是动手,二是告别时的动作。D 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故选择 D选项。7 【正确答案】
38、 D【试题解析】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上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题中 A、B、C 三项都运用了“赋”这种手法,而 D 项主要用了“比”这种表现方法。故选择 D 项。8 【正确答案】 B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包括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故首先排除
39、D。李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讲授法改为讨论法,充分体现的是灵活性原则。故选择 C 项。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的点评会让学生觉得这是教师的变相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B 项的不利于维护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D 项没有正面解决问题,可能下次学生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只有 C 项既解决了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选。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生的要求虽然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但教师并未因此乱了阵脚,而是迅速调整自己,进入角色,及时化解了课堂突发事件,并未造成课堂的混乱。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按照预先的设计“走教案”
40、,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拓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种解读直接将“祥林嫂没有春天”与课文主题相联系,开篇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之后的解读过程就只剩下“找依据”的信息检索,学生无法体会到自我阅读思考从而构建主题的阅读趣味。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故 B 项表述错误,当选。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说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了解。且课件与课本相结合,过渡自然,并非课堂节
41、奏跳跃性大。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对教材文本也做到了深刻的挖掘。仔细思考有如下原因:(1)课堂上能够创设适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境。在由浅入深的提问探讨中,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了老师特设的情境中,既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讨课文内容,其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2)拓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总是把语文课程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这节课能够把教
42、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总之,课堂本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这位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其之所以成功之处。17 【正确答案】 错字:第段:“ 想”改为“相”;第段:“ 和”改为“利” 。病句: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懦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
43、梯。修改: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懦弱逃避者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梯。18 【正确答案】 考生只要从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示例:优点:(1)小作者独辟蹊径,以“ 挫折四问”的新颖形式演绎了这一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创新,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读性。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2)小作者在设问上也是别具匠心,四个“ 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这就使得文章结构井然。读后有一气呵成之感。(3)排比与举例论证,论证恰当,气势浩然,增强了观点的说服性。不足:(1)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几个“ 问” 扣“
44、启示”不是太好。由前三问过渡到挫折对“ 我” 的启示,逻辑性不够强。(2)最后一段结尾,过渡不够自然,稍嫌牵强。前边并没有说到“挫折的内涵获得真知”,最后面出现这一句显得很突兀,应注意前后照应。(3)本文还存在病句、错别字等表达上的硬伤。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 ”,就 “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第二小题,: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
45、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体会作者极具逻辑性的表述和严密的构思。把握融汇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课
46、文,在读中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在读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家书的学习,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深情: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进而激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方式: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思考。第一则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则家书,写于
47、儿子成功之际,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消沉时,要坚强:成功时,也要坚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强的,故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两封家书结合在一起看,联系起来思考更具启发性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深入探究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贯穿于两封家书的主旋律“坚强” ,抓住几个有哲理性的句子进行,从而融会贯通地理解全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运用合作的方式
48、,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2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这首歌曲作为导入。意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致感知这两封家书写作的时代、内容虽不同,但都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坚强的人,从而体会编者将这两封家书编
49、在一起的用意。三、抓住文眼,领悟主旨让学生在读中,结合语句,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生活,通过对“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的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并为学生思考“ 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打好基础。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这一环节,仍离不开一个读,不过这次为了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读中体会朋友般的父子情,从读中获得启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从文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略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若时间允许的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同讲。六、相关链接,扩大阅读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