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2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 “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2、。” 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 “仁爱”注重( )。(A)调解人际关系(B)倡导重义轻利(C)讲求实际功利(D)区分等级名分4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 新的历史条件 ”是指( )。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B) (C) (D)5 明朝思想家李贽藐视礼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波澜。以下对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否定儒家思想(B)强调个性发展(C)挑战正统思想(D)批判理学虚伪6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3、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7 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据此可知( )。(A)豪门贵室造成传统伦理道德沦丧(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财富的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8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
4、,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9 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该文中所说的 “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10
5、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 “华夷秩序” 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11 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 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6、官(斥梁海) :“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D)民国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12 1960 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 ”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13 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 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
7、)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14 下列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两者都是民主政治,主权在民(B)两者都拥有发达的农耕经济(C)两者都长期保持小国寡民状态(D)两者都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15 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1626 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1674 年之后叫纽约。这样变化是因为( )。(A)“无敌舰队 ”的覆灭(B) 航海条例引发战争的结果(C)英法七年战争结束(D)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16 “法兰西人正在为全人类的神圣权利而战斗拿破仑” 。对此战斗评价客观的是( )。(A)拿破仑战争仅为打击欧洲
8、的封建势力而进行(B)拿破仑战争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神圣战斗(C)拿破仑战争是侵略和争霸的战争(D)拿破仑战争既有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性。又有侵略和争霸性17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18 15 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D
9、)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19 20 世纪 50 年代,埃及前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 20 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做出自己的判断。领导入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入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20 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 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印度籍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股价
10、出现暴跌。这些现象反映( )。(A)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性空前增强(C)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D)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在于争夺( )。(A)欧洲霸主(B)巴尔干半岛控制权(C)殖民地和海上霸权(D)黑海出海口22 著名历史学家黄年安说:“20 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 。(A)丘吉尔和斯大林(B)罗斯福和斯大林(C)罗斯福和邓小平(D)戴高乐和杜鲁门23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11、是( )。(A)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四库全书24 郑樵编纂的通志创新之处是( )。(A)篇幅浩繁,内容翔实(B)引经据典,史料丰富(C)编校精细,堪称典范(D)独创“五略 ”,最具价值25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联系生活学历史(B)培养学习历史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二、简答题26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27 历史教师在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时,应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哪些?28 探究式课堂教学法相较于一般学习法,其特征有哪些?三、材料分析题2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
12、法”立意于防范 “意外仓促之变 ”,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地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创新与守旧,从“祖宗之法” 看宋代的政治基调材料二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问题:(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
13、与地方关系上是如何贯彻“防范意外仓促之变” 方针的?并简要评价实施这一方针的历史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0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某教师讲授“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课的教学片段: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生: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生: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
14、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生: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1)请对该教师的教法做出评析。(2)结合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3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某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请结合网络和历史教学的关系对此教学活动加以评价。2015 年,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的时候,网络上不仅有大量当年的珍贵历史资料,而且有很多“二战” 历史反思、回顾,以
15、及 70 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这为学习历史提供了最好的资料。我们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把书本上的历史变为生活中的历史。学习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份课外创新作业,作业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选择教材范围内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有基本简介,有评价;图文并茂,能有动画更佳。活动方式分组:每 3 人为 1 组,全班大概分为 1520 个组,每组选择 3 个专题;按照协调员、资料员、汇报设计的角色分工,3 个专题学习时角色互换;资料保存要求有专门的文件夹,存放原始资料和汇报文稿的电子文稿;汇报要求是每个专题只允许 5 分钟。评价标准每次随机选择 3 位学生,对汇报的学生小组进行
16、评价,标准是选题恰当、论点新颖、史实准确、语言规范、课件精美。四、教学设计题32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规定: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课文摘录: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求禁烟。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 年 6 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犯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7、,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 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
18、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 A、D 两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故 C、D 两项表述错误。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而墨
19、子的“爱”是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故选 D 项。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新”。所谓新,即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依据这个思路,可以很容易地得出 A 项为正确答案。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李贽也是儒家学说接受者和传承者,否认儒家学说中的“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但并不否定儒家思想,故选 A 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从明朝开始废除丞相制度
20、,故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士大夫们从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重利轻义”,故选 B 项。A 项中的“伦理道德沦丧”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观念变化,故排除 C 项;“崇尚奢侈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 D 项。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失败后应进行相应的探索和改革,B 项符合题意。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场“强大
21、的革命”的推动因素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其表现形式有宗教的、王朝的、民族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中“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的信息不符。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材料中的“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严办“越礼欺藐”的地方官可知,英国要与中国取得平等的地位,也表明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华夷秩序”外交体制被打破。故 C 项是正确答案。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严阿苏与梁海的婚姻自由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A 项不正确;B 项错在“开始”;材料中官的言论 “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说明
22、当时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C 项正确;材料中的“清末”表明民国政府还未建立,故 D 项错误。答案为 C。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为 1960 年。A 项提出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 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它的成立虽冲击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 项亦可排除;由于 1958 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 项正确。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日内瓦会议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
23、则,因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议从而达成和平协议可知。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古希腊的众多城邦的政治形式多样如僭主政治、奴隶制民主制等。古罗马也经历由共和到帝国的发展历程,A 项错误。希腊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商业发达,农耕经济不发达,B 项错误。古罗马随着对外征服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C 项错误。古希腊的哲学和占罗马的法学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D 项正确。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是 1626 年和 1674 年,1626 年叫“新阿姆斯特丹”表明这个地方被荷兰控制,而改名“纽约”表明英国击败荷兰后改其殖民地名的历史背景。1588 年
24、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所以 A 项不正确。英国在 17 世纪通过了航海条例并引发的英荷战争,英国最终击败荷兰获得其在北美的一部分殖民地,所以 B 项正确。英国是在 18 世纪击败法国,最终确立殖民霸权,所以 C 项不正确。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是在 18 世纪,所以 D 项不正确。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拿破仑战争在前期具有反抗外国武装干涉的进步性,后期同反法同盟间的战争则明显带有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性质,D 项正确。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交通的发展很难突破地理障碍的限制,这是造成区域文明交流少的主要原因。18 【正确答案】 C【试
25、题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5 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多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说明在翻译、理解圣经时有了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更注重人性与民众需要,民众需要读得懂的圣经,而拉丁文是大众所不会的语言,故选 C 项。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材料直接说明收音机的使用使政治文盲的人数大大减少,领导入不可能采取和以前一样的专制统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拖累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震荡不断,说明全球化加剧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故选 B。 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俄国由于在 1871 年伦敦会议上取消
26、了 1856 年巴黎条约中有关黑海条款对其海军活动的限制,恢复了黑海舰队,从而增强了要求控制黑海和对巴尔干半岛扩张的野心,这就与一直觊觎巴尔干半岛的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加剧。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所引材料中 20 世纪挽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位改革家分别是罗斯福和邓小平,二人提出并实施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国家的健康发展,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新模式。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籍,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郑樵编纂的
27、通志,最具价值的部分是其二十略。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新课改后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用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有: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这些改革措施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韵改革奠定了基础。(2)孝文帝亲政后,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这有利于摆脱保守势力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北魏对中
28、原地区的统治。(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包括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通过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西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7 【正确答案】 (1)创设聚焦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学情境。(2)创设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情境。(3)创设多维度评价的教学情境。(4)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5)创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情境。28 【正确答案】 探究式教学相较于一般学习的特征主要有:(1)探究式教学以探究问题为目的;(2)探究式教学以思维训
29、练为核心;(3)探究式教学以学生自主为形式;(4)探究式教学以史料运用为条件;(5)探究式教学以教师帮助为辅助。三、材料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1)贯彻方针:采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削弱地方权力。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但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统治危机。(2)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较大但受中央节制: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30 【正确答案】 (1)在本案例的教学
30、片段中,教师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由于这些问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回答时主要依据教材,并没有能够实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2)在教学活动中,所有启发都是有条件的,需要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而且对学情有深人了解时,教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31 【正确答案】 评价: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主要表现在历史教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脉。无论如何,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教材永远都是落后的。而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就可以把历史教材和现实社会
31、的进展与思考同步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可实现学生历史学习的可选择性,可以借助网络实现向自主、探究、合作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个案例中。网络的作用在于为我们的教学与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拥有资料是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的前提,无论是了解历史,还是了解现状,网络都提供了历史教科书无法提供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各种类型的大量信息是学生进行思考和创造的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有基础的、有兴趣的、有震撼或者启迪的部分进行学习和思考,而且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总体要求是历史学习必须联系社会现实。四、教学设计题32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重点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32、大致经过、签署的各项条约及历史影响。培养学生辨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 问题提出 探究学习” 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 ”的活动作为载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林则徐等爱国志士的反抗侵略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珍惜和平生活: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明白“ 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难点: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半殖半封” 社会性质的确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鸦片战争” 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 160 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教师:大家刚才看的短片是关于哪一场战争?反映什么事件?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同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虎门销烟 教师: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阅读第一标题下的教材内容: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2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3英国走私鸦
34、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点评并总结:1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向中国走私鸦片。3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 ”、林则徐向道光帝的上书。 教师:正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道光帝任命林则徐前往广东主持禁烟。但是不法英商为扭转正常贸易中逆差带给英国的损失,维持走私鸦片的利润,鼓动英国政府诉诸武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 ,对此有何看法? (二)鸦片
35、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的阅读材料及图片,请学生结合材料尝试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总结: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2战争经过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形势动态示意图” ,通过对图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 教师: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涌现了许多英勇的爱国将领,拥有天时、地利优势,但由于清政府腐朽、落后,妥协投降,结果是清政府屈辱求和。 3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展示南京条约表格,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最后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鸦片战争是否就此停止?让
36、我们继续看下去。 (三)战火再燃 教师:当英国商人幻想着在中国获得巨大商业成就时,冷冰冰的结果打破他们的幻想。 教师出示“1853 年中国和洪都拉斯对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引导学生归纳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市场,而是出现了商品滞销现象。 教师: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列强起初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权益,实现倾销商品的目的。当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后,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教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战争大致经过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明确条约的危害,并进一步引出战争的重大影响,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作答时教师予以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练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到查缺补漏。 四、本课小结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知识要点,加深记忆,巩固理解。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一篇小论文“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请学生课后结合材料予以分析论述,形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论文。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