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读“某区域地质构造简图”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2 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 1985 年前后平均冲刷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2 民间谚语和俗语中蕴含有很多地理知识。完成以下题。3 气象谚语有“ 露重见晴天 ”的说法。对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
2、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4 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分别指的地区是( )。(A)新疆、西藏(B)云南、西藏(C)贵州、山西(D)新疆、贵州5 和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 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5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某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以下题。6 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B)夜间风力较大(C)大气逆辐射比较强(D)昼最短夜最长7 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乌鲁木齐(B)成都(C)北京(D)哈尔滨8 下图为华北地区某地地质
3、剖面(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 8 题。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甲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B)乙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油松(C)甲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D)乙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柏树8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以下题。9 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率变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10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保水保肥(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10 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
4、失殆尽。 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以下题。11 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2 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13 K 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13 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 690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
5、地时间 5 时 40 分和 6 时 20 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以下题。14 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15 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15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以下题。16 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生物资源(D)太阳能资源17 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
6、港口18 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18 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以下题。19 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 0 年工业基础雄厚(B) T0T 1 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 T1T 2 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 2 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20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7、20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瀑布的落差为 72 米。据此完成以下题。21 Q 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 米(B) 230 米(C) 340 米(D)420 米22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 米(B) 310 米(C) 360 米(D)410 米22 右图所示为不同大洲著名的河流,读图回答以下题。23 图中河口滨海地区,盛产石油的是( )。(A)图(B) 图(C) 图(D)图24 有关图示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域盛产金刚石(B) 河径流季节变化小(C) 河干流流经地区地形复杂,水能资源世界最丰富(D)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
8、,含沙量大25 有关图示地域农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河流域有大范围水稻种植业区(B)图 中有世界重要粮食出口国(C) 图所示国为世界农产品最大出口国(D)河流域发展农业的限制性条件是灌溉二、简答题26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27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并对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进行解读。三、材料分析题28 阅读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 2004 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9、。 (1)图中甲地为_(功能区)。 (2) 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常见天气系统 ”一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2了解低气压(气旋) 系统、高气压(反气旋) 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
10、科学的探索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2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某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节选评析这位老师三维目标制定中出现的问题。30 读下面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各项要求。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不论是在南方和北方,还是在沿海和内陆,都曾因暴雨而酿成过洪涝灾害。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
11、地区一带盛行,同时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冷暖空气多交绥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在 6、7 月份,夏季风北进,冷暖空气再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在 7、8 月份,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多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北方进入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西南夏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在 8、9 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有时还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1)为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适宜的导入。
12、(2)为完成本节教学内容,你准备用什么具体的教学手段或教学工具,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四、教学设计题3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很多污染物得不到处理而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
13、物质条件。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阅读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内容。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
14、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中,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图 311)。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7 0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秋降水多,水资
15、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这里的河流水量大,支流众多,内河航运业也十分发达。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例如,将饮料厂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直接影响饮料生产的经济效益。 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
16、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1)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依据课程标准和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要点。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甲处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属于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2 【正确答案】
17、D【试题解析】 题干中“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包括(长江江苏段)流量加大和泥沙沉积量减少两层含义。A、B、C 选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反,D 选项正好反映了由于 1985年前后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导致下泄的泥沙量减少。没有沙源,所以长江江苏段的冲淤状态“由淤积转变为冲刷”。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4 【正确答案】 D5 【正确答案】 C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地该日气温日较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明显。7 【正确答案】 B
18、【试题解析】 成都位于亚热带地区和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较小,多云雾。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华北地区花岗岩使土壤呈酸性,生长油松;石灰岩使土壤呈碱性,生长柏树。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某山区低产山坡地先增施肥料增产甚微,后改山坡地为水平梯田增产明显,这反映了地形坡度发生改变对农业增产明显,因而未改变坡度之前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原因是:该山坡地坡度大。水肥易流失。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山坡地改造为水平梯田后,坡度降低。地形坡度的微小变化对于气候各要素的影响是较小的,因而改变坡度大小对日照时数、气温、湿度影响较小。地形坡度降低,坡度和缓
19、,水土流失减少,增施肥料不易跑肥流失,土壤保肥效果明显,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农业增产明显。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岛处于南纬 67 度,受印度洋赤道暖流的影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岛属于板块交接处,受板块运动影响,有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带来大量肥沃的火山灰,为植被恢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 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火山灰深厚。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经纬度和与印度洋的相对位置可知,K 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甲、乙两地同时看到日出,说明同时位于晨线上。根据
20、日出时当地时间推算:甲地日出在 6 时以前,应该是昼长夜短,位于北半球;乙地日出比 6 时晚,应该是昼短夜长,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晨线在地球表面应呈东南一西北向分布,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当南极处于极夜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应该是冬春季节。此时墨西哥湾为夏季,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类似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故选 D。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较为干旱,光照、热量较为丰富。非洲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为水资源。所
21、以本题选择 B 选项。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图示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根据图例可知有重要港口。所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为港口。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题意“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该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甲地的港口收入,所以甲地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位置适中则应位于该国的中心部位,甲地不符合条件。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19 【正确答案】 C【试
22、题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类企业在 T。时间段之前,在人均工资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甲企业在维持最低利润的情况下可支付的人均工资没有变化,到T1T2 之间,两公司的人均可支付工资都有所上升,剩余劳动力逐年减少,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致。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甲企业在 T1 之后可支付工资一直低于平均工资,所以它应该趋向于廉价劳动力区位。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等高距为 100。可推出高 Q 最近的等高线为 400m,因此选 D。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瀑布落差为 72m,桥梁位于瀑布下游,因此其附近海拔为200228m ,与山峰的高差为 352380m,则 3
23、60m 为最佳答案。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大陆轮廓、河流所处经纬度位置、河流形状可以判断,图为非洲,图中河流为刚果河;图为恒河三角洲,图中河流为恒河; 图为美国,图中河流为密西西比河;图为澳大利亚,图中河流为墨累河。密西西比河人海口为墨西哥湾,盛产石油。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河流域处于非洲赤道附近,是金刚石盛产区之一; 河流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多雨。但季节变化大,因而径流季节变化大;河密西西比河流经地区为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地形单一,水能资源不丰富;河降水量较少,因而澳大利亚开展了引水工程,该河含沙量较小。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地赤道非洲大陆西岸
24、不适宜种植水稻; 中印度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地河流径流量有限,因而政府开展了引水工程,发展农业。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2)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3)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求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同时要逐步建立地理园,选择地理实习基地。(4)应提倡校际间地理课
25、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27 【正确答案】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 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 ”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
26、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 “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1)商业区(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
27、3)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安徽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29 【正确答案】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课程目标体系,但细细分析,在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教学目标设计中行为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上述案例中存在多处以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的表述,如“ 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等,这样陈述的教学目标表明了是财教师的
28、教学要求,即要求教师达到“ 培养学生”的要求,也就意味了只要教师展示各类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达到了多少教学目标则不在要求中。(2)教学目标笼统,缺乏可测量性。教学目标功能之一就是评价功能,它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和准则。在上述教学设计案例中行为动词采用了“理解”“了解”“掌握”这些抽象动词,但是怎样才算是学生“理解” 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程度的诠释,如学生能“分析 ”“举例说明”“解释” 是不是都可以认定为理解了呢? 若是的话,那么就要考虑教学到底要求学生达到哪一点呢?行为动词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所以在表达教学目标时应选用外显的、可测量的行
29、为动词,诸如“能说出”“能解释”“能分析”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有指向性的提问、讨论、测验等各种反馈活动。(3)教学目标内容空洞。如“ 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这样的陈述缺乏与本节课相关的具体教学活动的联系,套在哪节课上都适用。目标内容太宽泛、空洞,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上,教师制定目标时欠思考,随意套用如“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读图能力”等语句。如果教学设计时是随意套用的语句,在教学中往往也就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学,以致这些方面就成为虚设的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指出过多要求。有些教
30、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在一个教学目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要求,这会对教学评价造成一定麻烦,学生能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但不一定能够“ 理解它们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状况”。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将两个层次的要求分开,分别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30 【正确答案】 (1)可以从洪灾的图片或视频着手导入。也可以从当地的气候导入等,只要符合教学内容就可。(2)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只要说明理由就可。如:用 1998 年长江洪水的视频作为教学案例呈现出来,然后展开讨论。视频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对洪涝灾害有感性的认识,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四、教学设计题31
31、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运用图表资源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认识到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过程与方法以案例探究为出地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图表为分析点,培养学生用图、析图的能力,了解水资源的重大意义及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观念,并以实际行动开展节水活动。从全球和未来角度认识环境,懂得基本的可持续利用策略。(2)教学过程要点:问题导入:教师通过 PPT 播放非洲尼日利亚水资源短缺图片,提问: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得出结
32、论:水资源短缺,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合理利用水资源。(一)水资源及其分布教师展示中国罗布泊周围地区的兴衰画面:学生展开讨论,归纳总结,推选一位“发言人” 陈述罗布泊的变迁所反映的问题。教师讲述:罗布泊周围地区的兴衰说明水为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就是拯救生命,下面让我们来探究“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生阅读教材“ 水资源及其分布 ”和图 311“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探讨:(1)水资源的狭义和广义概念。(2)水资源的更新与循环。(3)如何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状况。(4)水资源的分布及成因。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1)水资源的广义概念为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概
33、念为能为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水体,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水资源的更新与循环主要为海陆间循环。(3)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状况为降水量减去蒸发量,即多年平均径流量。(4)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水(原因:海陆位置,夏季风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还有另一个特点为总量多、人均少(原因:人口多)。(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师展示 1998 年水旱灾害状况图学生展开讨论归纳总结并进行发言。教师归纳:水资源的丰歉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生产活动。(1)水资源少的原因:降水地区、季节分布不均,工农业生产、生活
34、用水量大,水污染,水浪费。(2)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展示 2000 年华北大旱状况。(3)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对比分析中国东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水资源状况不同。(4)水资源的质量还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阅读课本材料:农夫山泉为中国航天员专用饮用水(原因:千岛湖深层地下水天然清纯,味道甘冽),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导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克服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水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也不同。下面我们来了解科技进步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学生读图“
35、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学生讨论回答:不同时期,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如何?教师归纳: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为了用水,只能“逐水草而居” ,为了躲避水灾,往往“ 择高地而处之 ”。农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有所提高,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有所加强,能能动地利用水资源,例如筑堤防洪、挖沟排水、引水灌溉。现代文明时期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三)合理利用水资源教师展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背景。学生阅读教材“ 沙漠中的奇迹 ”和“咸海的忧患”,探讨:(1)“水危机”产生的原因。(2)“水危机”的解决措施。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咸海
36、的忧患”可以看出,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为:自然原因 深处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人为原因人口增多,扩大耕地,引水灌溉,湖水减少,故“水危机”产生的原因为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多,工农业用水多,浪费水严重,水污染严重。(2)“沙漠中的奇迹”可以看出,我们应如何利用水资源,应该是开源和节流,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蓄水,开渠修河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措施,工业废水重复利用。课堂小结:楼兰古城的消失,咸海的面积缩小,给人类以警示,过度破坏环境,必然会导致水资源的衰竭,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对水资源必须要开源节流,从生活中众多小事做起,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