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述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不可能做直线运动(B)物体做曲线运动,其所受的外力不可能是恒力(C)不管外力是恒力还是变力,物体都有可能做直线运动(D)不管外力是恒力还是变力,物体都有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2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3 如图所示,固定的水平长直导线中通有电流 I,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一边与导线平行。线框由静止释放,在下落过程中( )。(A)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保持不变(B)线框中感应电
2、流方向保持不变(C)线框所受安培力为零(D)线框的机械能不断增大4 如图所示,粗糙的斜面与光滑的水平面相连接,滑块沿水平面以速度 0 运动。设滑块运动到 A 点的时刻为 t=0,滑块距 A 点的水平距离为 x,水平速度为 x。由于0 不同,从 A 点到 B 点的几种可能的运动图象如下列选项所示,其中表示摩擦力做功最大的是( ) 。5 a 是地球赤道上一幢建筑,b 是在赤道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距地面9610 6m 的卫星, c 是地球同步卫星,某一时刻 b、c 刚好位于 a 的正上方(如图所示),经 48h,a 、b、c 的大致位置是下列选项中的(取地球半径 R=6410 6m,地球表面重力加
3、速度 g=10 ms 2,= )( )。6 如图所示,空气中有一折射率为 的玻璃柱体,其横截面是圆心角为 90、半径为 R 的扇形 OAB。一束平行光平行于横截面,以 45入射角照射到 OA 上,OB 不透光。若只考虑首次入射到圆弧 上的光,则 上有光透出部分的弧长为( )。7 一位蹦床运动员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弹簧对运动员的弹力 F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通过传感器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 g=10 ms 2。结合图像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运动员质量为 45kg(B)运动员达到最大加速度时对蹦床的压力为 2150 N(C)运动员离开蹦床能够上升
4、的场大高度为 32 m(D)在 42 s48 s 内,该运动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8 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向传播,传到 M 点时波形如下图所示,再经 06 s ,N点开始振动,则该波的振幅 A 和频率 f 分别为( )。(A)A=1m f=5 Hz(B) A=0.5m f=5 Hz(C) A=1m f=2.5 Hz(D)A=0.5m f=2.5 Hz二、简答题9 什么是“备学生 ”?为什么备课必须“备学生”?10 某物理教师在讲“ 压强 ”一课时,课堂气氛活跃,但评课教师认为该教师把课后作业仅限于做习题,而且多数的习题脱离生活,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请简述作业形式多样的重要性。三
5、、案例分析题10 材料: 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 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 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丽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如上图所示的 a、b、c 、d 为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_的不同。(2)通过比较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 A 是正确的。 (3
6、)通过比较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 B 是正确的。(4)通过比较 d 中甲、乙两电磁铁,发现猜想 C 不全面,应补充_。问题:11 请简要评价该题目的考查内容和成功之处;12 上述试题属于信息题的一类,是现在各级各类考试考查的重点,信息题的特点是什么?提高学生解答信息题能力的途径有哪些?12 下面是某教师为“ 声音的特性 ”一节编写的部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并掌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问题:13 请问上述两条教学目标是否有问题?如果有,是什么问题?14 如果有问题
7、,该如何改编?如果没有,请补全该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题14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物质的密度” 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物质的质量” 等相关知识。15 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基础,简要分析“密度” 一课。16 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7 运用创设情境、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当
8、作用力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变化,故 A 错误,C 正确;B 项,物体做曲线运动,其所受的外力可能是恒力,如平抛运动,只受重力,故 B 错误;D 项,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提供向心力,且合外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恒力作用下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故 D 错误。故选 C。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B 项,霜冻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C 项,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符合题意;D 项,冰雹是夏天下雨的时候水滴凝
9、固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 C。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因为磁感应强度随线框下落而减小,所以磁通量也减小,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不变,所以感应电流的方向不变,本题选 B。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平抛运动的分解与牛顿运动定律。从 A 选项的水平位移与时间的正比关系可知,滑块做平抛运动,摩擦力必定为零;B 选项先平抛后在水平地面运动,水平速度突然增大,摩擦力依然为零;C 选项,水平速度不变,为平抛运动,摩擦力为零;D 选项,水平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说明滑块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摩擦力,故摩擦力做功最大的是 D 项所显示的情形。5 【正确答案】
10、 B【试题解析】 由于 c 是地球的同步卫星,所以 c 总是在 a 的正上方,选项 A 错误。由公式 ,带入数据可得 b 的周期 。经过 48 h 后,6 转了864 圈,所以选项 B 正确。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玻璃柱体的折射率为 ,由 sin C=1n 可知光在玻璃柱体中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 45。又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为 45的光线折射角为 30。从O 点入射后的折射光线沿半径从 C 点射出。假设从 E 点入射后的折射光线在到达D 点时刚好发生了全反射,则EDO=45 ,所以DOE=15,由此可知 =45,所以此角对应的弧长为 R 4,即弧 AB 上有光透出部分的弧长为 R
11、4,故选项B 正确。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运动员的重力为 G=mg=500 N,则质量 m=50 kg,故 A 项错误;运动员达到最大加速度时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为 2500 N,则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此时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为 2500 N,故 B 项错误;由图看出,6884 s 运动员离开蹦床做竖直上抛运动,则空中运动的时间为=84 s-6 8 s=16 s,运动员离开蹦床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 =32 m,故 C项正确;在 4248 s 内,蹦床对运动员仍有弹力,所以该运动员处于的不是完全失重状态,故 D 项错误。故选 C。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此
12、波的振幅是 05 m,所以选项 A、C 错误。又由经过 06 s 后,波从 M 点传到 N 点,经过路程为 6m,可得波速 =xt=10 ms,由图可知波长 =4 m,所以 T=0 4 s,所以 f=1T=25 Hz。所以选项 D正确。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 备学生 ”是指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掌握他们的各种情况,懂得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活动。教和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研究学生思想方面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情况,才能较好地解决教和学的矛盾。10 【正确答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力求形式上
13、的多样性,除了课后书面作业外,还可以是口头作业、小实验、小制作、查资料和制作小海报等。传统形式单一的作业较单调,与生活实践相差甚远,很难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和排斥心理。学生对新奇的东西,都会有特别的好奇心,不同形式的作业不仅能发挥学生各个方面的优势,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该题目既能直接考查学生利用题目提供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并归纳出物理规律,进而利用这些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设计并操作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
14、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能使学生在解答完这类问题后很自然地获得一种“只要我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很多物理问题即使没有老师教,我自己也可以通过实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成就感。12 【正确答案】 信息题的特点:材料信息化,信息题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为例,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和现代科技的经典实例为背景组织材料并提出问题,如能源问题、航天问题、环保问题等,题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目的信息量大,信息题通常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显著特点,从信息内容看,既包含构成生活事实和科技实例必不可少的背景信息,也包含构成
15、物理问题的条件和关系等信息,从信息给予方式看,既有以文字语言给出的信息,也有同时应用图像、图表、公式等方式给予的信息;物理模型的探究性,题目中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和情景以及要解决的问题隐含在生活、科学事实中,具有隐蔽的特点,其物理过程和情景更需要考生去独立发现。提高学生解答信息题能力的途径: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和复习,帮助学生牢牢掌握物理规律,这是正确解答信息题的基础。认真研究教材中的典型物理模型,帮助学生了解在建模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这些方法和思想对具体建模提供了主要的思路,这是顺利解答信息题的关键。在教学和复习中精心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16、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准的科研成果信息,引导学生分析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信息及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增加课外阅读,了解有关高新科技的报道,了解一些科学新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对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光纤通信、纳米材料、超导磁悬浮列车等。努力开拓视野,把目光从狭窄的课本知识中解脱出来,为解答信息题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方法支撑。注意不同知识模块的交叉渗透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提供相关练习题给学生练习,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这是正确解答信息题
17、必备的条件之一。13 【正确答案】 上述两条教学目标均存在问题。其中共同的问题是:“ 让学生 ”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各自单独的问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探究问题“振幅与响度” 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采用动词“领悟” 过于含糊,不能确定“领悟”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14 【正确答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改编建议: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改编建议: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编钟等声学成就,渗透一定的中华文明史的教育,初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18、。四、教学设计题15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16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
19、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17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观察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开始有了较高的学习情绪。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 。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
20、种方法密度。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进一步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 过渡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三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或直尺测出它们的体积,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获得多种
21、物质的多组数据;三是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在实验前,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交流与合作每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a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b不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在以上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评估反思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思考:a实验结论与生活经验有没有冲突?b你是怎样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c实验过程中哪些做法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d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e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可以强化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的体验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反馈练习a阅读表格型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bSTS 型题。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c探究型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