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0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评价的基本原则” 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的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B)课程评价具有检查、反馈、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但首先要充分发挥检查、诊断的功能(C)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采用灵活多变的评价方法(D)语文课程评价要鼓励学生、学校、家长、教师、同伴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交互活动2 某设计师设计了“ 康河柔波 阅读志摩” 专题,这一专题属于 普通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小说与戏剧(B)诗歌与散文(C)语文文字运用(D)文化论著研读3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柔婉之美.宋代婉约诗词欣赏” 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人的是( ) 。(A)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B)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D)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庭日暮4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 小说阅读 情节” 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自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组内进行情节研读与语句揣摩,选出最精彩的情节进
3、行表演,最后举行“ 我最喜欢的小说汇报演出 ”,以此完成对小说情节的学习。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 。(A)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B)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情节要素(C)系统讲授小说鉴赏理论知识(D)采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品5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退秦师” 一句中“退”的用法特点,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不含同类用法的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 某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适合的一项是(
4、)。(A)夏衍包身工(B)老舍 想北平(C)蒙田 热爱生命(D)汪曾祺金岳霖先生7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 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人了诗境(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起到引导作用(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
5、课教学8 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9 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B)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
6、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C)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D)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梁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好10 阅读以下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在“预设”“生成”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反思” 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反思型教学。什么是反思型教学呢?一般认为,反思型教学是一种循环或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要求
7、教师一直关注教学目的和结果,重视教学反思和探究能力。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种反思型教学模式应贯穿于教学过程(B)突出了探究的价值取向(C)这种反思型教学模式不宜将问题延伸到课外(D)可以以问题为起点结合各个问题在课堂上展开探究和反思,从而解决问题11 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明明就是 “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揉碎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讨论,下面开始交谈)生 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
8、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生 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诗人内心的追求。生 3: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问题设置明确能够有效指引讨论(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12 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
9、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 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
10、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13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三、
1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
12、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14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案例: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等。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用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
13、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作出描述。至少用 3 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白与抒情 ”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 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 “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
14、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5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片段一: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 124 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 18 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学生发出一阵笑声)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
15、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幻灯片显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的。片段二:(全班朗读第三段)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秦伯矣 ”(幻灯片显示 )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学生自读,思考问题。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幻灯
16、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师:剩下几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挑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17、(D)片段一教师采用“ 移位” 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的四个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教学方式更胜一筹二、案例分析题16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3赏析本文名句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讲到“ 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 ?(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荒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 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
18、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2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3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择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生: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生: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一路随队缓缓行,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谁体会!5讨论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 3
19、 节) 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第二部分(4 6 节) 直接写战事。第三部分(第 6 节) 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6再次朗读课文。三、研讨课文、体味情感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 ,那么他们又是因何而“悲”,又是缘何而“ 苦”?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课文,说说你的发现。2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情况。3课堂交流讨论答案参考:(1)久役在外 岁亦莫止,岁亦阳止。(2)寝食难安 猃狁孔棘,载饥载渴。(3)战斗惨烈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四牡翼翼”。(4)音讯隔绝。(5)归乡路遥。4请同学们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白天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
20、兵们在荒凉的边塞营地会谈些什么呢?(1)两人一组进行交谈。(2)请两组当堂表演,师生点评。四、综合训练提高能力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课堂讨论。查阅有关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评价资料。参考答案: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一语双关。因“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美好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
21、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2下面是古人对采薇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 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日:“ 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世说新语文学诗日:“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句。宋祁宋景文笔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倍增
22、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投影比较下列两首诗的异同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答案参考:相同之处:都是边塞诗,都反映征人思乡这一主题,都写了战士们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起笔都不凡意境开阔壮美不同之处:王之涣诗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调是悲而壮的。王昌龄诗却未把征人的愁思描写一番,而是慨叹征人不还的原因是没有名将守边,以致外患频发,使诗另开辟出一层新意。五、以竞赛的方式背诵课文。问题:16以上是一位教材在讲解诗经采薇一文时的教学实录,其呈现出哪些特点?
23、请认真阅读之后回答。16 钢琴的记忆亲爱的正勇老弟:你好!听说你心情郁闷,说是姨父、姨妈为你报了二胡班,你学了几天感觉好难,所以想退学。但费用已交,是退不回来的,于是姨父、姨妈强逼你去学。我想,你还是不妨硬着头皮去学吧,也许会有意外惊喜呢!我是一个过来人,我深有体会现在,每次亲朋好友来我家聚会,妈妈、爸爸总会让我到钢琴前弹上一曲,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我也总是欣然领命,亲朋好友也常常叫好!然而,说到我弹钢琴,我曾经历过说不出的向往和苦痛。那一年的元旦,在幼儿园的年会上,我们的老师在会堂一角的钢琴上演奏了一曲,钢琴曲一会儿如行云流水,一会儿如彩虹初现,一会儿又如泣如诉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从那刻起
24、,我就决定要学好钢琴。回家后,我扯着妈妈帮我报了钢琴班。幼儿园就这么在欢快的琴声和笑声中渡过了。到了小学,为了我能在钢琴上有所建树,妈妈花了两万元巨资帮我买了一台钢琴,还请了一个老师专门教授我。慢慢地,钢琴占据了我的大部分休息时间,我心生苦恼,本来可以经常和同学相聚,可就是因为这台可恶的钢琴无情地剥夺我们的相聚。到了三四年时,我已经失去了刚入小学时的那份清闲,大批的作业和钢琴完全填满了我的双休。为了我钢琴考级,父母亲就让我“长年累月” 地弹,弹,弹,弹得我头晕脑涨。而我呢,为了夺回我的玩耍时间,几乎每个月都会和父母发生争吵。虽说我弹钢琴抵触情绪大,但在五年级时,我已考过了六级,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25、,然而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在这段时间,无论冬夏,我每个星期六都去另一个城市,听 XX 学院的一位段老师的课。段老师是我遇到的最粗鲁、最无理的老师,。他总是绷着一副凶脸孔,两腮的皱纹一根一根的,像一条条酱色的蚯蚓,一副黑中带紫的眼镜架总是搭在那双紧锁的眉头下方。他很暴躁,有回我弹错了音,他当即就把我的手提起来,猛地向琴键砸去,砸得钢琴发出像野猪拱地似的尖锐地吼叫了一声。然而,我不知他有什么魔法,经过他的教导,我弹钢琴的水平却蹭蹭蹭地往上涨。在六年级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我一路顺风地考过了十级,我高兴地恨不得飞起来。如今,我回过头想想,如果没有这当中的“ 寒彻骨”“ 酷暑夜” ,没有妈妈的蛮横,没有段
26、老师的凶样就决不可能有这般美丽的心情,就决不会给亲朋好友带来阵阵欢乐。好了,信就写到里。希望你读了我的信后,能早日走出苦恼,快乐无比!喜欢你的哥哥:欧阳欢2014 年 11 月 17 日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改正。18 请从内容方面对该习作进行评析。三、教学设计题18 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本科选自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
27、首,本课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
28、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 45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19 阅读上
29、述材料,设计本课的导入语。20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文本。21 请为本节课设计两道探究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另请简要说明设计目的和答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0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课程评价具有检查、反馈、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康河柔波”是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中的词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因此可知,该专题旨在让学生学习徐志摩的诗歌。
30、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苏轼的水调歌头不属于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摒弃以往的讲读模式,采用以实践带体验,以体验带理解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故 A 项正确,当选。 B 项“诵读”,C 项“讲授理论知识”,D 项“采用多媒体”表述不当,排除。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退”字为使动用法,意为“使退却”。A 项中“活”字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活”;B 项中“舞”字和“泣”字为使动用法,意为“让起舞”“让哭泣”;D 项中的“亡”字为使动用法,意为 “使灭亡”。C 项中“水”字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故
31、选 C。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包身工是报告文学,B 像是一篇抒发情感的小品文, C 项是随笔。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导入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巧妙的导入方法还是教师的语言,都能把学生带入佳境,成功激趣,这源于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细致把握,故A、B、D 正确;出示课件作为辅助,将寻李白这首诗以直观唯美的形象呈现给学生。无疑有一定的激趣导引作用,C 项错误,当选。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沁园春.长沙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激昂的。他笔下的秋虽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
32、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揭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板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不仅学生容易看懂,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文字、热爱语文的情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促进作用。这些作用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就省略了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配合使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故 A 项说法错误,当选。10 【正确答案】 C11 【正确答案】 D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些课堂教学的预演明显与这些要求相违背。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鉴赏这篇文章的优美段落。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以为照片
34、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 ”说法错误。案例围绕“表白与抒情”这一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为照片中的某一表情作描述”“为每张照片配不同场景的描述”“为同伴最常用到的某一表情作描述”“对自我此时此刻的情绪作描述”等系列活动,训练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了活动效果。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课文中体现出的进谏艺术进行了精当处理,都是精彩有效的处理方式,各有春秋,无孰优孰劣之分。D 项表述有误。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古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因古诗文文字本身的艰深及
35、表现的内容又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诵读效率,没有兴趣肯定是不行的。在本教学设计中,诵读贯彻始终。在感知课文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在文章结束阶段,又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来背诵课文。这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也一改以往学生单调乏味、苦不堪言的背诵情状。(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体感知,疏通文意阶段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及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字词,此种方式好处有三:可以改变在古文课上老师唱独角戏的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学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真正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合作
36、、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研讨课文,体味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说话的方式走进文本,走进古代士兵的内心世界,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征人思乡的古诗词,这实际上是为学生做知识储备,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的“ 渡”应为“度” ,“头晕脑涨” 应为“头晕脑胀”。病句:在六年级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我一路顺风地考过了十级,我高兴地恨不得飞起来。改为:在小学六年级毕业后的暑假,我顺利地考过了钢琴十级,高兴得恨不得飞起来。18 【正确答案】 这篇文章运用书信格式来写,目的是劝勉老弟克服困难
37、,坚持学好二胡,从而走出苦恼,快乐起来。作者主要运用现身说劝勉老弟,叙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撞击着正勇老弟的心,这样写说服力、感染力强。信中叙事虽然都是些芝麻小事,却写得曲折多变,情趣横生。自己学琴,先是看到幼儿园老师表演弹奏了钢琴曲,心生羡慕、向往,于是行动学习,妈妈、爸爸也十分支持,然而,时间是有限的,这方面用时多,于是与朋友相聚的机会就少了,于是心生厌弃,与父母争执。但是“ 父命难违” ,父母亲每星期六还送 “我”到学院段老师家里学琴,而段老师是一副凶模样,让我忍受不了。尽管如此,“我” 还是在“百般”强逼下,考过了钢琴十级。这时,“ 我” 才体会到 “寒彻骨”“酷暑夜”带来的无限快乐,
38、也让正勇老弟感受到了“坚持 ”给我们带来的 “迷人风光”。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20 【正确答案】 师: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师:在风雨中,“ 同行皆狼狈 ”,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明确:闲适、轻松、自如
39、。一、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 何以见得?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 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板书:泰然从容)二、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 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哪个字最关键?明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
40、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旷达)三、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师: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生: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生:虽
41、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四、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晴”和“雨” 分别喻指什么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 “雨”喻人生逆境。(2)作者为什么说“ 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明确: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板书:坦然接受和面 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生: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韵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4)如果我
42、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21 【正确答案】 第一题:围绕“雨” 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目的: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答案:上阕:“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键词是
43、“任” ,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数囊括。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键词是“归”或 “无”。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第二题:有人说“ 归” 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 “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目的: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答案:“归”字贯串
44、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 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 “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苏轼 360 首词中,“ 归” 字出现 100 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又如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吾乡何在 ?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 “心”。陶渊明是归于“ 田园” 。联系前面说的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 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