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教师请学生总结学过的借古讽今的名篇名段,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刘禹锡乌衣巷(B)杜牧 赤壁(C)李清照夏日绝句(D)杜牧过华清宫2 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
2、教学建议” 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4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 语言的艺术 ”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新闻与传记(B)小说与戏剧(C)诗歌与散文(D)语言文字应用5 教学必修 1 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A)秋风秋雨愁煞
3、人,寒宵独坐心如捣(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6 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 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 “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7 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 ”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因”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 “孩
4、”字?(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足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 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8 学习祭十二郎文,教师把“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作为课堂小结,这一做法最主要的目的是( )。(A)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B)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C)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D)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9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小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 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
5、,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清为他鼓掌。(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 “落小”和“落叶”的区别吗?10 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B)教师对学生的同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D)运用具体语言
6、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11 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教师甲: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词最具有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教师乙:在不同场景中,曲词是怎样表现莺莺的心情变化的?合作探究的方法:评论:把握鉴赏要点,如意象、情景交融、修辞等再创作:交代改编依据,将某一曲词改编为现代短剧或散文。关读:有感情地朗读。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有别的方法就更好),鉴赏课文中的曲词。以下对其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中的提问更好,有万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B)教师乙的提
7、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12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等
8、。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用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作出描述。至少用 3 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9、)。(A)“表白与抒情 ”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 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3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描写荷花的诗句,你们举例说说,有
10、哪些?生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生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师:很好,大家想到了这么多荷花因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几千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不朽佳句,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意境可谓独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看看它如何描写的?又表达出怎样的情感?(黑板上板书荷塘月色)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B)联想诗句导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联想相关诗句导入,激发了学生
11、对课堂的兴趣(D)引入课堂的方式较为自然,注意学生的文学积累14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的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 ,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严重地干扰
12、了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应充分关注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见解(B)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C)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欣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D)教师应尽力避免先人为主的设疑,以免干扰学生的自主阅读15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学生!A 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还
13、存在着一些套子?请小组针对此话题进行一番讨论。参与者:考试在学习中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其他的业余生活。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参与者:当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对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汇报者:C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他既有好的一面,已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于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记录者:D关于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我都记录了下来,
14、将交给老师,请他给出指导意见。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二、案例分析题16 案例:阅读沁同春长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师:我们先交流一下,你认为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生:我认为诵读诗歌先要掌握诗的节奏,从中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诵读这首诗,感觉一下诗人的心情,感觉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很
15、好,请坐。这位同学说了他自己对诵读诗歌的认识,觉得应该注意诗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把握情感。也可以说,诵读一首诗,应该追求“声情统一” 。让你的声音去表达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全词,(生自由诵读全词,教师在学生间巡视)师:好,下面找几位同学来诵读一下、(生朗读全词)师:我们找位同学来给她评价一下、(指定一名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么样?生:我感觉她读得嗯,感觉她没有跟诗人的心碰撞,对词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够师:你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感觉气势非常庞大,给人一种激励的作用,师:这是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再把这首词读一遍?(生激情诵读全词。注
16、意了感情基调与诵读重音的把握。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鼓励)师:请坐,大家的掌声就证明了一切:这两位同学的诵读有一个很明显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位同学读得速度比较快了一点,就显得情感不是太充沛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舒缓从容,要读出一种大气来。开篇写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北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沉,而整首词,要读出一种雄浑的气势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感受一下毛泽东的潇洒不羁的风格(展示毛泽东手迹)师:我们从毛泽东的手迹中就能看出他的潇洒不羁和大气磅礴,感受到他的文采飞扬。问题: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有关初
17、读阶段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分析。16 阅读下面学生的作文,完成问题。巍巍中华,大国范儿他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他有承担大国重任的脊梁,他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步伐。他是屹立于时代巅峰的巨人,亦是亦步亦趋的躬行者。他在翻滚的岁月车轮旁抖落满身灰尘,在不息的时光长河岸洗净风雨疲惫。他是泱泱大国千年传承,他是巍巍中华大国范儿。他柬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别,赢得大国“礼仪之邦” 的赞誉。铁犁牛耕种下文明的种子,耧车筒车播散勤劳的琼浆,造纸印刷记录踽踽独行的步伐,司南火药打开新的时代那是远古时期
18、的大国范儿是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开创家园的智慧。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前有唐太宗厉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政治清明开启开元盛世。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疑,则骨肉不免仇敌。”那是唐宋盛世的大国范儿是开放包容的气度和繁荣富强的姿态。在自大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富饶瑰丽的土地竞已满目疮痍,开天辟地的时代巨人今却遍体鳞伤。痛苦的呻吟中,雄狮觉醒。洋务运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引进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或许这有些残酷,但只有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就会不甘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前行那是不甘落后的拼劲和奋起
19、直追的毅力。岁月蹉跎,时光流转。如今的他国力强盛、黎民安康,却更不忘承担时代责任。亚丁湾护航打击恐怖势力,不畏强权放飞和平白鸽;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承担责任不学戚戚小人。国内改革全面起航,一蝇一虎难逃法律之眼;引领国际沟通交流,亚投行共建发展平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那是逐梦年华的大国范几是不怕阵痛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胸襟。我们躺在他的怀中,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叉终身相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不仅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爱他巍巍中华,大国范儿。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20、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 请指出本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22、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
23、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
24、,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柬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 年 7 月,北京清华园。课文介绍荷塘月色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 1 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故都的秋囚绿记。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写景
25、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关,情味浓厚。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
26、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
27、现力。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19 根据以上材料,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 ,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 ,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28、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1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乌衣巷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抚今吊古诗,诗中并没有讽今的意味,而是借凭吊昔日繁华盛景表达沧海桑田、世多变幻的感叹。本题当选 A 项。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句子为状语后置句。A 项为主谓倒装句; B 项为定语后置句;C 项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定语后置句。本题当选 C 项。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建议”的内容为:全面发挥语文课
29、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中指出:要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等。由此可知
30、。“语言的艺术”这一专题属于“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D 项诗句出自沁园春长沙,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激昂的。作者笔下的秋虽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A、B、C 三项的秋都有“凄寒”“萧瑟”之意,本题当选 D 项。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属于助读系统。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能直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李密的立场去思考,结
31、合大的时代背景去分析。本题当选 C 项。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通过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把握韩愈内心的悲痛之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本题当选 A 项。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将问题转移了,教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B 项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没有将学生引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上;C 项将学生引向了对课文其他错误的发现上:D 项既表扬了学生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上。本题当选 D 项。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动词”为教学切入点,题旨直指课文凝练的语言特色和作家深蕴在词语中的感情,题目问法
32、简单,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步步深入明确主题。A、C、D 项表述正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对的,但也要恰当引导和拨乱指正,否则课堂就会“一团糟”,“就能”一词说法太绝对,故 B 项错误,当选。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二者的提问可以看出:教师甲的提问较为笼统,比如“分析哪些曲词更具有表现力?”但究竟何为“更具表现力”?有些学生还不是十分清楚。学生拿到问题后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但由于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存在不愿冷场的心理,所以可能就会借助参考书的内容来应对教师的提问。而教师乙的提问更加明确,他提供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
33、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体现了学生共同劳动的成果。学生在回答问题会时常有创造性表现,能使整堂课的质量有所提高,会延伸教学内涵,更容易使教学达到高潮。本题当选 D 项。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 ”说法错误。案例围绕“表白与抒情”这一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为照片中的某一表情作描述”“为每张照片配不同场景的描述”“为同伴最常用到的某一表情作描述”“对自我此时此刻的情绪作描述”等系列活动。训练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了活动效果。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的导入,意在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34、,从而展开新课教学上述导入内容和荷塘月色内容本质上是不同的,并不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本题当选 B 项。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内容在材料中未得到体现。本题当选 B 项。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关于这次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记录者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个记录不仅可以拿给老师,请老师提出指导意见,也可以让学生看,对下次的口语交际讨论课的进行提供借鉴。因此 D 项“没有任何意义”错误,当选。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教师首先通过交流诵读诗歌注意问题的方式引入朗读,为即将展开的诵读、解读、鉴赏活动做了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诗歌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关于诵读教
35、学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李镇西老师则说:“朗读一遍胜过讲授十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朗读技巧的环节把诵读作为整体感知文本的第一步。整体感知的关键是把握住诗歌的核心意蕴。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全词,不要求学生齐读,是因为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语文朗读教学。要尊重个性化的理解,但诵读文学作品,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读,一定是经由教师指导而完成的由浅入深的诵读,这就在这则教学实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多方面了解作者才能走进诗歌的世界,恰当选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
36、初步感知文本,也没有草草阅读了事。而是不急不缓地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抑扬顿挫、节奏等多个方面探讨诵读的基本技巧。使学生的文体意识、文本认知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反复的揣摩体味中得到强化和提升。这种润物无声,是教育的一种境界。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播散”应该为“播撒” ,“厉精” 应该为“励精”。病句:或许这有些残酷,但只有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就会不甘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前行那是不甘落后的拼劲和奋起直追的毅力。“只有”与“就”关联词使用不当。修改:或许这有些残酷,但只有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才会不甘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行那是不甘落后的拼劲和奋起
37、直追的毅力。18 【正确答案】 中心突出,脉络清晰。本文的中心也是将“ 范儿”理解为“风范” ,破题和点题意识较强。按照时间顺序,将几个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阶段串联成文,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国家风范,谈古论今,脉络清晰严谨,内涵丰富大气。选材典型,镜头感强。在材料的运用上收放自如。镜头感叙例的手法突出,如“他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痛苦的呻吟中,雄狮觉醒”“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才会不甘地爬起来”,生动形象,引发读者联想,也使语言表述灵活多变。每个时代选用典型的例证,丰富而有说服力。最后,涉及“亚丁湾护航 ”“亚投行”等时代特色鲜明的热点事件,体现 m 该生对时政的关注。表
38、达出众,文采斐然。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出众,又善于化用诗句,如“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疑,则骨肉不免仇敌”( 资治通鉴),“他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食指相信未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舒婷 致橡树),“ 不仅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舒婷 致橡树),这些诗句恰如其分地散落在文章各处,为诸多段落增加了亮点,升格了文采。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9、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20 【正确答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
40、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时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竞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 ?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
41、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 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三、整体把握课文,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依据是什么?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的
42、路线可总结为:四、深入研读,品味句子 学生集体查找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并讨论交流。然后找个别学生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资料1927 年 7 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 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
43、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来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总结: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
44、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五、课堂小结 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 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 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 六、作业布置 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 46 小节。 七、板书:21 【正确答案】 教学活动:设问置疑,师生互动活动内容:先让学生体会这两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再体会这一方法的妙处,结合题中通感的概念总结这一手法的特点。第一句,是由嗅觉向
45、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睥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 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 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再让学生回顾这种修辞手法在以前的课程中是否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如:1“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 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绿 )2“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长江三峡)最后,结合例子,试着进行仿写。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