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为引导学生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的形象特点,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具有同一形象特点的人物的作品,以下作品符合推荐要求的是( )。(A)家高觉民(B) 雷雨鲁大海(C) 阿 Q 正传赵太爷(D)水浒传林冲2 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 千年怀古 ”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以下诗歌中不能选入该专题的是( )。(A)李商隐贾生(B)杜牧 赤壁(C)李清照夏日绝句(D)杜甫蜀相3 在校本课程“ 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请
2、教“投笔从戎”“围魏救赵”“指鹿为马”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历史人物,教师回答正确的是( )。(A)班超田忌赵括(B)班超孙膑赵高(C)班固孙膑赵高(D)班固田忌赵括4 教学荷塘月色,教师设置教学目标“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介绍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B)了解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写作顺序(C)小组讨论所选取的重点景物意象(D)体会作者的其他文章的创作风格5 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感情,以下意象中,与意象“猿啸 ”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3、)。(A)明月(B)大雁(C)菊花(D)芭蕉6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 编年体史书经典 ”,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 )。(A)史记汉书(B) 三国志后汉书(C) 国语战国策(D)左传资治通鉴7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8 学习归去来
4、兮辞,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9 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 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能力(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
5、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10 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句话时,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含的意思。以下对这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C)教师抓住座
6、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点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11 阅读下面有关高中语义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读过,而且保持自己原有的感觉。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1)在完成了前面一步通读(完成前面所布置的所有作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散文或诗歌,反复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并写出一篇赏析文童:(2)同桌之间相互交换阅读赏析文章,修改错
7、别字和病句,并写出点评(不少于300 字);(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并写出点评;(4)学生再修改自己的点评文章。这样反复训练,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真正地读懂,并且由此学会如何欣赏一篇文学作品。对以上教学心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12 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导入,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篇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
8、,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也就是说,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 。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荆轲“江湖侠骨” ,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一同感受荆轲慷慨
9、悲歌的情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下面对这则教学导入设计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人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B)从文章题目入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与同学交流一下。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
10、经历(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14 阅读琵琶行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首先是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其次,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学生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对
11、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B)朗读需要有层次,对内容的理解须由浅入深(C)诗歌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D)课堂需要互动,而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15 阅读氓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生 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生
12、 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生 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 3 读生 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 原文有哪些依据?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二、案例分析题15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春江
13、花月夜,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可见此诗的艺术成就之高,今天我们就和着悠扬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大家静静地聆听,仔细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PPT 播放江水、明月和树影等组合的 FLASH 动画)(教师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斜月沉沉茂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环节二品词析句,赏析诗歌教师把同学们引向了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同学们分组讨论后,进入了班级交流。第一位同学总体介绍了作者和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幻灯片;第二位
14、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与民乐的春江花月夜的异同;第三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诗歌写景喻人、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演示了幻灯片环节三自主创作,不同感知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欣赏分析和交流,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想这艺术的魅力一定感染了你们,你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个同学说:“我今天没带胡琴,就清唱吧!我想通过唱来再现诗歌的美感。”于是悠扬的自编的春江花月夜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另一位同学说:“我们四个人来一个诗朗诵吧,我们要再现春江花月夜的节奏感!”于是,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另一名同学
15、说:“我来展示书法吧 !我想提示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 于是,这位同学挥就的隶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字真是写得刚柔相间,饱满有力;还有几位同学谈了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就作者张若虚写作时的心情问题还有个小小的争论呢!用各种形式再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后,全班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春江花月夜。教师在最后提醒大家课后把感受写下来。问题:16 请结合新课标,说说这堂课的优点。17 请说说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已有才能的意图。17 爱问才会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在电视里,知识性问答的节目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而网络里
16、关于爱问的网站也是越来越红火。因为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问才会赢。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总会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而且他积累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知道的越多,圆圈的面积越大,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需要问的东西也就越多。走进滚滚的历史长河,看见许多智者向我们走来。对他们的故事我们先是感叹然后是沉思,最后悟出了一个真理:爱问才会赢。荀子说过,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李时针那个难得的医学奇才,就是一个善于提问的高手。他到全国各地去采集药材,不停地向当地的百姓打听、询问和当地药物有关的问题。最终他成了一代名医。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人。他读经书,不能通晓经书的意义,于是他就翻阅百
17、家诸子的书,以及难经素问和许多小说,并且虚心向农夫和女工求教。这以后,他对经书才算是能知道它的大体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凸显出来了。郑板桥曾经说过, “学问 ”二字,须要坼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防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然而,现在许多人都缺乏一种爱问的精神。在学校,每天我们都会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当然会有一些不是太清楚的地方。但是有些同学却不提出问题把这些知识弄懂。他们总觉得问问题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他们认为反正不懂考试也不会考到,去问问题反而会让人觉得自己的智商很低。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爱问才
18、会赢。你不懂又不问,那么你永远不会知道,永远不会进步,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如果没有问题的产生,科学不会进步;如果没有问题的出现,社会不会发展;如果没有问题的解决,人类不会进步。爱问,然后去发现答案,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爱问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智者的选择。科学家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有了科学的进步;哲学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有了社会的发展;医学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使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爱问不是伟人头顶的光环,是环绕在你我身边的阳光。只有爱问才能拥有生活的智慧,才会取得成功!问题:18 请找出第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 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9 请对该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进行
19、点评,提出改进建议。三、教学设计题19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土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20、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
21、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
22、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鹚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
23、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 年 7 月,北京清华园。课文介绍荷塘月色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 1 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故都的秋囚绿记。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
24、、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关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
25、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
26、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20 根据以上材料,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2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2 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 ,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 ”,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
27、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高觉民是作品中具有进步思想,但又不激进的新青年。 B 项,鲁大海是作品中的一位直爽质朴、勇敢善良、头脑清醒、嫉恶如仇,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工人。C 项,赵太爷是作品中表现出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绝对维护的人物之一,反对革命,讨厌“假洋鬼子”。D 项,林冲是作品后期极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代表。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怀古诗与咏史诗均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的诗歌作品。但怀古诗多为诗人登临历史古迹时有感而发写就的,咏史诗则多是诗人品读诗文书籍等有感,针对具
28、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作的。A 项,贾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诗人借贾谊的遭遇。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愤;B 项,赤壁是诗人途经赤壁古战场时即物抒怀、托物感兴而写的一首怀古诗;C 项,夏日绝句是诗人逃难途中路过乌江时,感于项羽拒绝回江东暂避的精神而写的一首怀古诗;D 项,蜀相是诗人游览武侯祠时,感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心辅君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创作的一首怀古诗。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投笔从戎”中“戎”指军队,指扔掉笔去参军。东汉班超家境贫寒,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该在边疆为国立功。“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致使赵
29、国得救。后多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主人公为赵高,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目标为“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即通过对景物描写、意象描写所营造的意境的分析,体会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故C 项有重点地选取文中的景物意象展开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在意象分述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作者情感,符合要求。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的结合体,部分意象与部分特定情感之间具有一定的固定搭配关系。意象“猿啸”“猿啼”等多用于渲染落寞
30、、惆怅的气氛,抒发哀怨、凄怆、孤寂、悲伤、忧愁等情感。A 项,意象“明月”多用于抒发思念家乡、期盼与家人团圆的情感,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B 项,意象“大雁”多用于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羁旅愁思,如“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等;C 项,意象“菊花 ”多用于表现诗人隐逸、脱俗、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D 项,意象“芭蕉”多用于表达诗人的愁苦、悲伤之情,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其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1、B 项,三国志属于国别体断代史,后汉书属于纪传体断代史;C 项,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也属于国别体史书;D 项,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的设计是着眼于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表达的,而不涉及对文本文体的了解,C 项说法错误。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情境与教学机智开发课程资源,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C 项说法正确。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
32、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建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学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故 A、C、D 三项是对写作教学的指导。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际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
33、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故 D 项表述为口语交际教学建议,符合题干要求。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多年历史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涵的风俗习惯等。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蕴含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
34、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文化形成的教学指导。“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左,张良西向侍。”蕴含了丰富的座次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含的意思,即帮助学生分析了项王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向学生传播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是以小见大的教学。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根据学情及学生情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C 项说法过于绝对。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
35、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教师的导入从题目切入,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出对荆轲的评价,为学生创造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抓住了主题,切中文意。采用了情感熏陶、创设情境两种导入方式。本案例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课、引入新知,因此 C 项表述“激起学生好奇心”与题意不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阅读所给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而并非是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的内容的理解。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提问只是课堂互动的方法之一,其他互动方式如情境设置、分组讨论、指导阅读等都可以在课堂
36、教学中有效运用。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一系列的设问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故 C 项说法错误。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案例中的教师讲课时间虽短,但他却把“教室” 变成了“学室”。他的教学行为,关心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的修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优点:教师的语言不论多寡,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恰到好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感受、体悟、再创造的机会,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不断增强文学的底蕴。课堂上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积累一定
37、量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17 【正确答案】 当代语文倡导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而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的原因就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但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大家的美感,而且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
38、、空间智慧、内省智慧等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升,也全面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18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坼开”的“坼” 改为“拆” ,“不防再三问”的“ 防”改为“妨”。病句:第段中, “爱问不是伟人头顶的光环,是环绕在你我身边的阳光”。改为:爱问不是伟人头顶的光环,而是环绕在你我身边的阳光。19 【正确答案】 本文切入话题快。在第一段就直接提出论点:爱问才会赢。为了佐证论点,作者先后举了李时针、王安石、郑板桥的例子。本文将说理和例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既有筋骨的支撑,又有血肉的丰满。最后一段,作者加以总结,提升了文意层面,又呼应了文题。但本文也有不足,在结
39、合自身谈“爱问” 时,语言不简练,说服力不强。可采用排比的方式对事例进行整合,这不仅能使文章更加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说服力。三、教学设计题20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人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2)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涮。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
40、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3)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文章的丰富情味。2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
41、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由华,字佩弦,号秋实。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荚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三、整体把握课文,欣
42、赏美感,体味感情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闲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依据是什么?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 段 ) (23 段) (46 段 ) (710 段)四、深入研读,品味句子学生集体查找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并讨论交流,然后找个别学生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
43、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资料 1927 年 7 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 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
44、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总结: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 () ()五、课堂小结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
45、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六、作业布置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第46 段。七、板书22 【正确答案】 教学活动:设问置疑,师生互动活动内容:先让学生体会这两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再体会这一方法的妙处,结合题中通感的概念总结这一手法的特点。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 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
46、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 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再让学生回顾这种修辞手法在以前的课程中是否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如:1“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 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绿 )2“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长江三峡)最后,结合例子,试着进行仿写。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