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67.50KB ,
资源ID:89929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992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0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0及答案与解析.doc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0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学生学习完鲁迅的小说祝福之后,认识到“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 。教师计划推荐相关主题的其他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知,以下选项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茅盾幻灭(B)高尔基童年(C)巴金 家(D)郭沫若棠棣之花2 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A)永别了,武器(B) 老人与海(C) 百年孤独(D)太阳照样升起3 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 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

2、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 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 )。(A)六合(B)四海(C)海内(D)中原4 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 的要求(B)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C)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D)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5 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向学生强调合理地使用不同意象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诗歌意象与雨霖铃中“寒蝉、长亭” 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的是(

3、 )。(A)五柳(B)双鲤(C)南浦(D)流水6 某教师设计了“ 体会红楼梦 的艺术魅力” 专题,这一专题属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语言文字应用(D)文化论著研读7 教学沁园春.长沙,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与“秋” 有关的古诗,学生列举了天净沙.秋思枫桥夜泊和登高。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这些作品有何不同。以下对于教师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深层内涵(B)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C)教师有较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D)教师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8 教学雨巷,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

4、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所指代的内容。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B)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合作意识(C)旨在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D)旨在通过讨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 写作”教学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教师学习这一教学建议并采取以下教学行为,其中教学行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按要求加工并整理成册,运用 PPT 进行展示(B)教师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上完成 800 字的作文,课外练笔至少 1 万字(C)教师灵活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D)教师要求学生模仿文言文进行写作,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

5、点10 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教师计划使用一段介绍凤凰古城山水景色和民俗风情的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后播放视频,学生自由交流,进一步体会边城之美(B)分析文本时,结合有关民俗风情的视频,感受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人情美(C)课前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学习兴趣(D)课堂播放完整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边城的自然美和人情美11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 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师:刚才同学们看了“ 物质与意识关系 ”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

6、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3)朗读文段。(学生思考 1 分钟后)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12 教师教学

7、游褒禅山记,设计了如下板书。以下对板书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洁精练(B)重点突出(C)条理清晰(D)内容丰富13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

8、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做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14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

9、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 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对上述教学随笔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入的作用在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B)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时

10、间(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D)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5 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展示图片)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生:“孝”字。师:你怎样理解“ 孝”?(学生自由讨论)师:孔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这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师:跟“孝 ”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这个字是生:“忠”字。师:成为孝子忠臣可谓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但“忠” 和“孝”之间似乎天生有矛盾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

11、: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李密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在“忠” 和“孝”之间做出决断,又如何陈情呢 ?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陈情表。以下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片导入,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B)连续设疑,引发思考,逐步揭示课文主题(C)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合作探究学习(D)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调动已有生活经验二、案例分析题15 阅渎某教材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师:

12、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生 1:不知道写的什么。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生 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生笑 )生 1:(改口) 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师:“游记 ”与“序”有什么区别呢?生 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 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 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生 2:生字词太多。生 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生 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师:你试读一段课文试试看。(生 4 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

13、!”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师:读得很好啊。生 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生 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 ,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 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 易” 入 “难”,由“浅” 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

14、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 ?抒发了什么情 ?生 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材料: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15、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 卷五)师: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 。问题:16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17 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17 珍惜你的拥有一纸人生,绘出各色旅行。我或用落满灰尘的铅笔勾勒,或用硬毛的排笔描浓,或用掺杂的水粉涂抹。不论采用剪纸、信纸,还是白纸,浓淡里成就每个人的风景。有的人,纸上是绿水青山;有的人,纸上却是一条路。人生漫漫,所得所失各不同。在瞬间,你会发现,珍惜现在的一切,

16、也是一种智慧。你的拥有,你的所得,应当珍惜。我们每天醒来,感受到灿烂阳光的温暖,欣赏一草一叶的迎风舞蹈,然后投入生活,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报怨五花八门的不如意:小小少年围着学习的烦恼、考试的失利;上班一族扛着工作竞争的压力火拼;老年人要防着“三高” ,延年益寿。失业、失恋、失败,没钱、没权、没脸。在这个商业味浓重、人情味缺失的社会里,焦虑心越来越膨胀,每个人都在渴求自己的成功:事业、学业、情感云云。可是,在追求明天的同时,我们更应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焦虑的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殊不知,在你的身上其实也有许多值得别人羡慕的亮点。就算你没有什么,生活给予你的天地很小,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眼前的

17、福气和收获也能带来鸟语花香。失去过,才更懂得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才知道珍惜的重要。毕竟我们在成长,像秋风浸润谷子,珍贵的是那粒粒丰硕的麦子。珍重并热爱生活,爱自己和爱你的人。我们真正爱自己的人又珍惜了几分呢? 他们陪伴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支持和帮助着我们,就这样淡淡的,平凡的。于是,习惯了、忘记了,不再把这些爱珍藏。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心头,珍惜生命里每一天的时间,珍惜生活的磨难和风刀霜箭,那可能是你生活的明信片、试金石。珍惜今天的机遇和幸运,回顾并总结昨天的一叠经历,仰望明天的星空。且行且珍惜吧,朋友,你会发现别有洞天。问题:18 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找出一处语病,并分别修改。19

18、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教学设计题19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19、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文介绍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

20、,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

21、史局限。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20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研讨与练习三】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你还

22、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 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0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家最突出的思想成就在于表达出了对封建旧势力的反抗和对封建腐朽制度的批判精神,透过小丫头鸣凤在受到迫害后自尽这一悲剧,展现出作者在悲愤中对封建礼制制度吃人本质的控诉。A 项,幻灭重在通过对“静女士”幻灭历程的刻画,展现在那一时期人们的普遍生活状态。暗示彼时中国革命还未有汹涌之势,人们尚无法看到真正的希望而在幻灭中徘徊

23、。B 项,童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 310 岁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作者对苦难以及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D 项,棠棣之花主要叙述的是战国时期义士聂政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描述并展现了聂政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以个人参战经历及战争与爱情为主题,被称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著。B 项,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获 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D 项, 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着力描述了“迷惘的一代”,开创了其独特的文风。C 项,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

24、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并不是海明威的作品。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八荒”与“六合”(指上下和四方)、“四海”“海内”都有“天下”之意;而“中原”狭义是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全诗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活时代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将其作为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说攻克难点就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C 项表

25、述不当,当选。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寒蝉、长亭”渲染了与友人分别前的悲伤气氛,表达了不舍离别之愁。A 项,意象“五柳”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该意象的使用通常意在渲染清闲恬淡的气氛,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应与表送别的意象“杨柳”进行区别。B 项,意象“双鲤”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通常指书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之情。C 项,意象 “南浦”出自屈原的楚辞(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代指送别之地,常见于描写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用于渲染凄切、萧瑟的气氛,表达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6、D 项,意象“流水”通常用于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忧愁、悲伤之情。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红楼梦代表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小说与戏剧范畴。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学生所列举的作品表达的是秋之悲情,而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基调是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的。教师引导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现其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指导。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结合题干案例可知,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意象“丁香”“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意在通过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合作意识。9 【正确答案】

27、A【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等。故 A 项教学行为恰当。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指出,学生 45 分钟能写 600 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故 B 项教学行为不妥。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指出,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故C 项教学行为不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提及,学生

28、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尝试创作小说、剧本,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等等,但并未要求学生模仿文言文进行写作。故 D 项教学行为不妥。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是为学生更好地阅读、分析、理解课文服务的,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节选有助于深化学生理解与情感体验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而不是让视频资料暄宾夺主地成为课堂“主角”。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这一教学意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其思维

29、并未迅速随着教学情境的切换而转换。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而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下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时间如果偏短,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展开与深入,势必失之肤浅散漫。这样,学生就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教学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这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凑,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但过于追求紧凑、热闹,会导致学生思考时间或过短或缺失,容易形成“走过场”现象。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学板书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直观辅助手段。板书不仅能简明扼要地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30、,展示教师讲授的流程,还能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题干中的板书系统地梳理了游褒禅山记一文的主要内容,A、B、C 三项所表述的特点均属此板书的优点。板书强调简明扼要而非包罗万象,D 项“内容丰富 ”的表述既非题干所示板书的特点,也不属于板书的一般特点。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鉴赏文章的经典段落,分析理解其描写手法与作用。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教学随笔内容可知,该教师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引入新课教学。A 项说法不够准确,当选。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案例教学环节中,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31、并自由讨论,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并未显示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故 C 项说法有误。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优点:材料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原则。例如,教师在讲解“序” 这一文体时,没有直接去介绍“序”的文体特征,而是让学生结合旧知及个人感悟来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通过“想听一听 ”学生不喜欢本篇课文的 “其他原因”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读不懂、典故过多、生字词太多等问题,进而总结出序的文体特征。材料巾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利用投影展示相关评注,让学生借助直

32、观的评注文字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寻找思考问题的角度,更深切地体会文章内容。不足: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多元化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例如,学生完成朗读后,教师可灵活组织学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或由教师明确指出其朗读优点或缺点,而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学生读得好或者很好,应说出其优点具体体现在何处。17 【正确答案】 另辟蹊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放弃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对“为什么喜欢本篇课文 ”等类问题的追寻,而是从相反思路出发,让学生说一说“不喜欢”的原因,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以问促思,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结合个人阅读

33、感受进行思考,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深入思考研究的能力。无言鼓励,引导学生去表达感受。教师通过反向的发问,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问答活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呆板、僵化地问答,使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在回答与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以及总结的能力。组织引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伊始时要求学生说出不喜欢本篇课文的理由,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发挥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18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报怨”应改为“抱怨” ;第段中,“ 风刀霜箭”应改为“风刀霜剑”。病句:第段, “我

34、们真正爱自己的人又珍惜了几分呢?” 成分缺失,应补充介词“ 对”,修改为“我们对真正爱自己的人又珍惜了几分呢?”。19 【正确答案】 优点:语言灵活多样,分析角度切题。灵活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述气势,读起来富有节奏美。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能激起读者的联想;句式的灵活运用则能够引发思考,耐人寻味,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熟语的使用,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论证了文章的观点。缺点:论述方式单一。全文在论述珍惜拥有、珍惜爱人时,每个部分采用的都是道理论证,且第二部分论述内容较少,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不能打动读者,反而给人一种泛泛而谈,没有事实依据的空话感。建议可以采用

35、多元化的论述方式,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如在写“珍惜爱你的人” 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三、教学设计题20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 等实词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

36、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相关规定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兰亭集序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2)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

37、们的一次大集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清新,洒脱飘逸。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纵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必修(1)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

38、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 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21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 (教学方

39、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 2合作探究,解决句读;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 l、2 段:记叙宴集盛况( 乐) 第 3 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 4 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读( 教学方式:师生对话、以读促悟、情境教学、小组讨论) 1研读第 1、2 段 教师:请自读课文,思考 根据第 1、2 段概述的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 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40、,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徵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 游目骋怀”?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 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

41、性情的体现。 2研读第 3 段 教师:自读第 3 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 学生:文章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 3 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 ”转而为“痛”呢? (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3研读第 4段 学生齐读第 4 段,思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 “悲”,“悲”与“ 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

42、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写山,以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 16 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 (六)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

43、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复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们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吗?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4、(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 诗意地栖居”。 (八)作业布置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 (九)板书设计22 【正确答案】 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内分享交流,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结合古诗文总结:多媒体展示: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朝闻道,夕死可矣。 ”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李清照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多做积极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