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2 简述认知策略的种类。3 德育的途径有哪些?4 简述德育过程与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5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6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7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8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9 学生品德的发展为什么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10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其内容与途径主要有哪些?11 简述思维的类型。12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13 简要回答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1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15 简述注意的外部
2、表现。16 请简述教学过程包含哪几个基本环节?17 简述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并说明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8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9 请列举几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20 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2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22 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23 简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4 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25 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26 简述情绪的分类。27 简述思维的品质。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
3、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和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 【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
4、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主要涉及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 过度复习; (7)画线。其中画线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1)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等。(2)做笔记,它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3)提问策略,即在活动中自己问自己问题,或同学间、师生间进行知识的提问。(4)生成性学习,它是训练
5、学生对其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巾的第三大类,它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利用图形又可细分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表格则有一览表和双向表等。这些策略都是陈述性知识学习中常用的认知策略。3 【正确答案】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
6、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结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4 【正确答案】 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7、,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品德,不断地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5 【正确答案】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一般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
8、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做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阅读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不可以一开始设置的目标就过于困难,这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应该始终控制阅读练习的难度,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始终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循序渐进,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阅读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丁作要较好地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速度的技巧,精读的技巧,抓住文章中心的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训
9、练学生的这些阅读技巧,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是阅读的基础,阅读过程需要大量思维过程的参与,比如,总结文章中心思想需要综合的思维过程。阅读文章中的一些抽象知识需要有抽象概括能力帮助理解。所以,思维是阅读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有了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含义,更容易体会文章的意境。所以,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同样也是阅读的重要支撑。6 【正确答案】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 6 至 12 岁的儿童。该阶段的儿童在身
10、体发展和心理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此时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处于平稳增长的时期,骨骼增长较快,但是由于骨化尚未完成,对小学生的坐立、走以及看书写字的姿势就要注重正确引导。儿童的心脏功能还较差,不宜做活动强度大、繁重的运动,同时此时儿童神经系统的各项机能进一步复杂化,但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兴奋于抑制过程的不平衡使此阶段的儿童具有容易兴奋、灵活性高、易疲劳、恢复较快的特点。第二,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非认知心理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刚入学的儿童其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记忆也开始从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识记发展。思维特征发展的基
11、本特征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这些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小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存在价值,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运作机制。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使得小学阶段成为受外界教育影响的良好时期,也是具有最大发展可能性的时期。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比学龄前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一方面,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只有发展小
12、学教育,才能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在小学教育阶段经历着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育不仅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而且要为个体终身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由于小学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受到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过高的教育目标会导致小学生学习的障碍。小学教育时期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选择和处理使得教育任务和内容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故其教育具有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
13、的全面性指的是,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小学教育强调的是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基本知识的获得、基本能力的形成、基本行为的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建立等。7 【正确答案】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动机是促使个体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
14、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一个人长期
15、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5)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8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刖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
16、般而言,寓于感情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服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习得。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者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
17、,迫使其改变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识、技能或者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9 【正确答案】 (1)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长期性。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
18、性。学生品德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品德的发展就是不断超越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推进。这一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学生的品德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 人无完人” ,一个人的品德也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美的程度。在通往品德发展的路上没有尽头。最后,时代不断在发展,社会道德同样会产生变化。时代对人们品德要求不同,个人的品德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2)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反复性。首先,个体的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会经历反复最终达到稳定;其次。学生品德的发展会受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样
19、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也就决定了学生品德发展具自反复性;最后,学生的意志薄弱也是导致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反复性的重要原因。10 【正确答案】 (1)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 自我的形成。(3)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师范教育,参加教师的职前培训;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自我教育。11 【正确答案】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
20、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两三岁前的幼儿就有初级的动作思维,他们只能在动作中思考。如他们能边摆弄手指边数数,边摆凳子当火车开、边摆积木盖房子等。他们所思考的只是当时直接感知到并正在操作的物体,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儿童在发展语言之前就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的
21、,如他们能够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的概括区分“叔叔”“阿姨”“爷爷”等。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了语言时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程序性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它能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如学生在解数学题时,通过多步地推理和论证,得出了答案的过程。分析思维具有
22、程序性的特点。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识别和整体把握。足球运动员在一瞬间把握球场上对方球员的布局漏洞,不失时机地把球踢进球门,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 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分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
23、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较低。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12 【正确答案】 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
24、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其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13 【正确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5、。(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14 【正确答案】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如下: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安全需要。安全需
26、要是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保持友谊,被团体接纳等。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被称为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
27、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2)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如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
28、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教师应该尽量引发学生的高层次追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七种层次,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层次是第七个,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只有在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其自我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15 【正确答案】 在集中注意于某些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外部表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在注意。注意的最明显和较普遍的外部表现主要有:(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感官通常会自然地朝向刺激物,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当注意一个声音时,耳朵会朝
29、着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当注视一个物体时,视线会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目不转睛、举目凝视。这些现象都是注意的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多余的动作暂时被抑制。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课。就会专心看黑板、记笔记、思考相关问题,相应地,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行为就会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到最紧张时,呼吸甚至会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现象。如看恐怖电影。根据上述外部表现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集中注意。但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内部状态有时并不一致,如有的学生看上去是在注意听课实际上却在注意其他的事物。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注意集中,不
30、能完全靠外在表现,而要根据其活动情况综合分析。16 【正确答案】 (1)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活动。这个阶段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时能正确及时地提取。知识的巩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巩固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作业、联系和复习。(4)运用知识。运用知识是学生用领会的知识去解决同类客体的活动,目的在于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领
31、会了的知识具体化。(5)检查效果。检查效果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测试评估。通过检查评定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和学习情况,并据此来调节教与学的活动方向和节奏。17 【正确答案】 (1)基本含义。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18 【正确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
32、、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学科知识水平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4)课程理论建立在
33、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着重要的结构性影响。19 【正确答案】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3)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 ,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
34、、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20 【正确答案】 (1)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2)访谈法访谈法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3)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适用于评价那些在教学中不易被量化
35、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等)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作等)。(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评定教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题、量表等对被评价者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获得评价的资料,并做出判断。(5)测验法测验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行为样本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测验法最常用于评价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评价收集问接资料。21 【正确答案】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变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
36、貌的能力;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验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
37、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22 【正确答案】 (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2)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分为二”看待
38、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 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最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23 【正确答案】 (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
39、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胎儿及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另外,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据资料表明。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能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故而发展早期教育意义重大。(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
40、和其他心理品质。(4)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和深度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发展分不开的。24 【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有:(1)时间管理策略(有效安排利用); (2)环境管理策略(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学习空间);(3) 努力管理策略(鼓励学生自我激励);(4)学业求助策略
41、( 及时求问);(5)学习工具的利用(字典、参考书等)。25 【正确答案】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迁移。(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4)定势作用。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于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
42、新知识学习的效果。26 【正确答案】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问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1)心境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3)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
43、然事件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例如,飞机在飞行中,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驾驶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着陆;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27 【正确答案】 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思考问题,多方面地认识事物。它与一个人丰富的知识经验紧密相连。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大问题,把握事
44、物的发展规律。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例如,具有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教师既能全面地掌握学生,又能抓住学生的主要特征因材施教。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则会导致思维的狭隘性与肤浅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易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例如,德国数学家高斯在小学一年级就能采用不同一般的两端对应数相加的办法解“1+2+3+4+5+6+7+8+9+10=?”这样的算术题,这是具有思维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有主见地、客观地评价事物。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或
45、结论。缺乏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则会导致思维的依赖性与盲从性。(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和方案,同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比如一个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的人,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能够针对别人辩解中的漏洞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问题,同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能及时找到论证的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则会导致思维的顽固性与迟钝性。(4)思维的逻辑性与“ 非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能有根据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的逻辑性使人在谈话、写文章或是解决问题时显得有条不紊。思维的“非逻辑性 ”是指没有经过充分的逻辑推理就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表现为直觉和灵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