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 1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看见他人随地吐痰感到厌恶是(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法律的道德情感2 老师提出“ 剪刀的用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 ( )。(A)动作思维(B)发散思维(C)习惯思维(D)形象思维3 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他律阶段(B)前习俗阶段(C)自律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 我国最早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 ”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徐特立(C)杨贤江(D)蔡元
2、培5 某寄宿制小学一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让学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B)让学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C)让学生下床,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D)让学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6 阳光中的( ) 能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转变成( ) ,促使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软骨病。(A)红外线;维生素 A(B)红外线;维生素 D(C)紫外线;维生素 A(D)紫外线;维生素 D7 学习和升学压力会导致学生过度焦虑,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A)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家长就连吓带逼,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使其畏惧学习(B)这种焦虑会导致学生的感情淡薄(C)这种焦虑可能会
3、使学习尚可的学生在考场上思前想后而发挥失常(D)很多高中学生因担心考不上大学无法向父母交代,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8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A)头脑风暴法(B)发散思维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9 直接记忆的容量大约为( )组块。(A)32(B) 52(C) 72(D)9210 少儿在 412 岁出现了审美感性能力的萌芽,而这主要是通过少儿的( )来表现的。(A)体育活动(B)阅读活动(C)娱乐活动(D)游戏活动11 人工呼吸的频率是每分钟吹气( )次。(A)1020 次(B) 1618 次(C) 6080 次(D)100 次左右
4、12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B)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指导(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13 学校德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其功能包括评定、诊断、( )等。(A)协商(B)指导(C)预测(D)治疗14 加工深度理论是由( )等人提出的。(A)佩维奥(B)克瑞克(C)阿特金森(D)谢夫林15 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品德情感(B)品德认识(C)品德意志(D)品德行为16 一位胆小的学生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
5、,并耐心解答,属于( )。(A)行为塑造法(B)示范法(C)代币奖励法(D)强化法17 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8 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近因效应(B)社会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9 教师要求小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注意了小学生思维( )。(A)广泛性的培养(B)批判性的培养(C)深刻性的培养(D)灵活性的培养20 实施德育最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
6、外活动(C)班会(D)少先队、共青团活动21 ( )是对人影响最为深广的美育途径。(A)社会美育(B)学校美育(C)胎儿美育(D)家庭美育22 下列情况,适用心脏胸外挤压进行急救的是( )。(A)休克、大出血(B)电击、溺水(C)雷击、脱臼(D)骨折、中暑23 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B)娱乐性(C)自觉性(D)系统性二、简答题24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25 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26 简述如何掌握科学概念。27 简述有效复习的方法。28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29 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材料分析题30
7、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的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 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 “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 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矫正小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8、(学生指导)模拟试卷 1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
9、,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多个角度回答”,能够找到多个解题角度,使得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属于发散思维。【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考试中的常考点,考生要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能够在给出特点后准确地对应到相应的阶段上。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考查和分析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回答,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阶段,具体为:(1)前道德阶段 (无律阶段,25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2)他律阶段 (58 岁),他律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
10、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3)自律阶段 (911 岁),自律阶段的儿童判断事物能基于自主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他们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能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本题中,儿童已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可修改性和可协商性,因此已到达自律阶段。【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四方面内容:(1)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2)阐述了美育的定义。(3)提出了“ 以美育
11、代宗教”说。(4)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抽筋是属于肌肉痉挛的一种,所以必须先直立,缓解强直收缩这一现象,然后再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头脑风暴法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题干中的描述,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头脑风暴法的典型特点
12、。其他三个选项也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自我设计训练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这三种方法的特点都不符合选项的描述。【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短时记忆是个体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它的信息容量为 72 个组块,可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再编码,以及适当扩大“块”的信息来增加记忆的广度。【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0 【正确答案】
13、D【试题解析】 游戏的特征:(1)游戏具有 “前审美”的性质;(2)游戏具有假想性;(3)自发性;(4)愉悦性。游戏对少儿审美发展的特殊作用有:(1)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少儿的想象力促进少儿审美感性能力的形成。(2)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少儿的自发精神促进少儿审美感性能力的形成。(3)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强化少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少儿审美感性能力的形成。【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口对口呼吸法的操作方法是:伤员仰卧,头部后仰,把口打开(最好盖上一块纱布)。救护人员一手托起伤员的下颌,用手掌根部轻轻压住环状软骨,使其压迫食道,防止空气进入胃内。另一只手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伤员
14、的口吹入,吹完一次后松开捏住鼻子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 1618 次,直到伤员恢复呼吸为止。【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指导。【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记忆研究领域中,克瑞克等人提出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即加工深度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往往在不同的深度层次上对各种外界刺激进行心理加工,而只有那些得到很深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下来。【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
15、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过多次练习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强化法是通过对期望的行为予以奖励,使得期望的行为以后更多出现的方法。题目中老师运用的是强化法。【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知识模块】
16、 学生指导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第一印象又叫首因效应,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对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
17、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在与熟悉的人的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在熟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原有看法,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认识一个人既要看他过去的行为,更要看他现在的表现。【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思维的基本特性包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
18、然”,就是指不仅仅知道事物是什么,还要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这就对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认识事物比较深刻。所以题干反映的是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比较容易混淆。思维的批判性指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既看到问题正确的积极的方面,又能够看到问题消极的方面。【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所以实施德育最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班会是进行德育的一种途径;少先队、共青团是实施道德教育、达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知识模块】
19、 学生指导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形成影响最早。家庭环境是人所处的第一个世界,父母兄弟是人所接触的第一个群体。因此,家庭是美育的摇篮。(2)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时间最长。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人生的终点。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人的学习环境可以改变,工作单位可以调换,居住地点可以迁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家庭关系的重新组合不大可能频繁不断,在我国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尤其如此。(3)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最深。美育究其实质是一种情感的涤净升华。家庭构成的情感要素,也就是美育的要素。因此,家庭美育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家庭
20、中固有的情感这一条件,特别是家庭生活中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范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最为深刻的审美影响。此外,家庭教育把个体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完全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心脏胸外挤压主要用于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跳骤停,如溺水、胸部外伤、中毒、严重的休克、电击和雷击等。操作方法是:伤员需仰卧在模板或平地上,救护者双手掌重叠,手掌跟部放在伤员胸骨体的下半段。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适度地用力下压,使胸骨的下端及相连的肋骨下陷 3 至 4 厘米,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挤压 6080 次,儿童每分钟约 100 次。【
21、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故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二、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来看,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可见个体品德的发展绝不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的发展,而是知、情、意、行的同时发展,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品德发展都是不
22、健全的。(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与其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就是一种活动,个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品德。而且,品德的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结果。(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发展过程。学生现有的品德状况是学生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个体能够接受外在的道德要求都与他现有的品德状况相关。而这种矛盾就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通过品德结构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促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自觉,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
23、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5 【正确答案】 学习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生活指导: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指导学生遵纪守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6 【正确答案】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人借助词语,在头脑中把人类现有的概念转化为个体的概念的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24、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感性材料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材料越丰富、全面,概念的掌握就越准确。教学中可利用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提供感性材料或经验,如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实验研究等,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学生头脑里常常已存在一些日常概念。因此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它,使科学概念与之建立联系,发生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两点:一要通过比较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确定概念的内涵,牢固形成科学概念;二要利用直观手段,生动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重组和调整。(3)充分利用 “变式”。客观事
25、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是交融在一起的,这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容易混淆事物的本质特征。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在概念教学中可采用“ 变式” 。采用“变式 ”进行教学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各种方式改变其非本质特征。另一种是突出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改变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发生的变化。变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定义,让学生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可将词语与感性材料结合起来运用,取二者之长,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内涵,掌握概念本质。(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概念不是彼此孤立的,
26、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体系而存在的。掌握概念不仅要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要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把概念纳入一定的概念体系中。把学到的概念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它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检验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概念的应用可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举例说明概念,阐述概念的内涵;二是处理实际问题,如解题、试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7 【正确答案】 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每复习一次就多一次重新考虑或寻找材料之间关系的机会,从而也增加了信息加工的深度,提高了编码水平。但复习效果的好坏并不机械地取决于复习的次数,而是取决于复习的正确组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组织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7、(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所以,教师教授新知识后要及时地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复习性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分为两种: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对所要识记的内容连续、反复地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记忆的内容分在几个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所以,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尽量采用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时,间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复习内容的性质、数量
28、、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地说,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是先密后疏,每次复习的遍数应是先多后少。根据这一规律,在学校的教学中,应当把功课的复习合理地分配在整个学期中,而不应只集中在期末考试之前。(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其次,要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相似的内容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对内容的中间部分应加强复习;复习中应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好。很显然,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能看到成绩,
29、增强信心;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能更好地抓住重点、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所以,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当指导学生多试图回忆,将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产生消极情绪。而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如互问互答,角色扮演,猜字谜,词语接龙等游戏和比赛,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练习中接触到有关的复习内容,则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活动,提高复习效果。【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8 【正确答案】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
30、信息,整理资料,做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如: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仅收集资料整理成的笔记就 200 多本,总计达四万多页。可见,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杜撰,都是在日积月累,大量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2)酝酿阶段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由于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会把它们暂时搁置。但思维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这些问题会无时无刻萦绕在头脑中,甚至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在这
31、个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狂热的状态,如“牛顿把手表当成鸡蛋煮” 就是典型的钻研问题狂热者。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有机结合思维的紧张与松弛,使其向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3)豁朗阶段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如:耐克公司的创始人比尔鲍尔曼,一天正在吃妻子做的威化饼,感觉特别舒服。于是,他被触动了,如果把跑鞋制成威化饼的样式,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于是,他就拿着妻子做威化饼的特制铁锅到办公室研究起来,之后,制成了第一双鞋样。这就是有名的耐克鞋的发明。(4)验证阶段验证阶段又
32、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一肯定一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9 【正确答案】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获得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
33、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骄傲,满足于现状。因此,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另外要为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使他们对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现其特长。【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三、材料分析题30 【正确答案】 上述材料反
34、映的是典型的小学生的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在家庭中处在中心的地位,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要矫正小学生的自我中心心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形成自我中心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