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西方教育家(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洛克(D)培根2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阿德勒(B)弗洛伊德(C)斯普兰格(D)荣格3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4 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坚持( )阅读,鼓励( )阅读,推进( )阅读。赏析性自主性批判性探究性(A)(B) (C) (D)5 我们证明几何题时,常会用“要证明这两线相等,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要证明
2、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证明两个切角相等”。这种问题解决的方法是( )。(A)尝试错误法(B)问题类比法(C)分类法(D)手段目的分析法6 对义务教育中“ 义务” 的理解,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B)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C)家长有让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D)学校有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义务7 下面所列举的各种课程类型中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而成的“生物学”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活动课程(D)小学数学课程8 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3、 )。(A)场独立型(B)发散型(C)场依存型(D)沉思型9 “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 这种儿童在特定阶段所表现出的思维特点是 ( )。(A)永久客体性(B)不恒常性(C)自我中心(D)不可逆性10 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11 “教”“育”两个单字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最早见于 ( )。(A)论语(B) 学记(C) 孟子(D)说文解字12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是( ) 的观点。(A)遗
4、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家庭决定论(D)儿童决定论13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A)动机说(B)痕迹消退说(C)提取失败说(D)干扰说14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儿子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这种研究类型属于( )。(A)纵向研究(B)横断研究(C)差异研究(D)因果研究15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6 关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B)孟子(C)卢梭(D)杜威17 皮亚杰认为,( ) 岁是儿童
5、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A)7(B) 8(C) 9(D)1018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 )(A)忠于职守(B)团结协作精神(C)人际交往能力(D)良好的道德修养19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A)20 世纪 20 年代(B) 20 世纪 50 年代(C) 20 世纪 60 年代(D)20 世纪 80 年代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班杜拉(B)托尔曼(C)阿特金森(D)杜威21 与学生的知识
6、获取和能力提高显著相关的是( )。(A)教师人格特征(B)教师期望(C)教师思维的流畅性(D)教师表达的清晰度22 世界上很多国家,虽然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大不一样,但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划分等等,这是因为教育体制的建立受( )的影响。(A)本国教育发展史(B)生产力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外国教育体制23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课堂教学(B)教书育人(C)学生管理(D)道德教育2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心理(B)评价过程(C)学习心理(D)教学内容25 在一定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到几种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
7、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属于注意的( )。(A)稳定(B)分配(C)选择(D)分数二、简答题26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27 “孟母三迁 ”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28 教师的劳动有何特点?29 简述现代教师观。三、材料分析题29 请阅读下列课堂实录片段,并按要求作答。孙老师在二(1)班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设计了两项家庭作业让学生选择完成:(1)把“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喜欢的人听。(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想一想,明天上课时与小伙伴交流一下。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30 对孙老师
8、本次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评析。31 谈谈“减负 ”与家庭作业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 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阿德勒。阿德勒把出生次序、最韧的记忆和梦看作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并对它们做了广泛的研究。【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向一定的事物或活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可见,注意的稳定性即为注意的
9、时间方面的特性,本题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自主性阅读;(2)鼓励探究性阅读;(3)推进批判性阅读。【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仔细阅读本题的题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句型“要需证明要需证明”,就是先将总的目标分成小目标,明确每个小目标后,找出达到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最终实现总目标,即分解目的,小步完成。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是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尝试错误法实质就是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即搜
10、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问题类比是指根据两个问题的一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猜测两者采用相同解决方法的一种策略。分类法是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结合各种方法的定义,本题的题干更符合手段目的分析法。【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
11、的义务;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家长有让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学校有提供教育服务的义务。D 项错在“免费”和“优质”两个词上,按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学费和杂费,而不是全部,优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并非义务。【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综合课
12、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针对分科课程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根据两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 D 项小学数学属于分科课程,其他都属于综合课程。【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题干来讲,出题者主要想让考生区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两种相对的认知风格。B、D 两项为干扰项。场独立型是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其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依存型是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其他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即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来的,其主要从认知的选择性角度出发。发散
13、型与辐合型相对,由吉尔福特提出,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性的新观念;这种分法主要从认识的方向性出发。深思型与冲动型相对,指个体面对一个问题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这主要是从认知的深度出发。考生在解答这道题时抓住“干扰”这个题眼,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14、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根据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对知识进行的分类。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教”“育”两个字最早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的出处。另外,考生还要注意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人是朱熹。对这
15、两个知识点要加以记忆和区分。【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董仲舒、洛克和荀子都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之分。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
16、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差异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基本不涉及,因果研究主要指的是实验研究。【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一个题眼,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这表明儿童已经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从多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那么熟悉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特征的考生就能够很快判断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思维出现了“去自我中心化”,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因此本题选 C。这个地方考生还需要注意,很多时候给出的四个选项不会按认知发展的顺序排列,所以考生不仅要知道这是认知发展
17、第三阶段出现的特点,还需要记住各阶段的名称。【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的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故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故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8、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应当“身正”,教师身正的方法就是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另外这句话还有另一个考点就是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无不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初创时期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发展时期为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成熟时期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深化拓展时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
19、由班杜拉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1)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2)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显著相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
20、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种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目内容体现了教育体制的建立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爱岗敬业是前提,关爱学生是核心。【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4 【正确答案】 C【试题
21、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常考点,考生需要注意。【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一定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到几种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做两种活动时,使其中一种活动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其次,注意的分配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善于在两种不同的活动上分配适当的注意。如记录员,注意总是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音乐教师总是在弹、唱、看谱上分配自己的注意。【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22、(1)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2)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3)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4)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7 【正确答案】 “ 孟母三迁 ”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机体和环境是在同周围世界环境
23、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内部矛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便失去了实现的土壤。(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就存在差异。环境越丰富,人的视野就越开阔,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越快。【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8 【正确答案】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1)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只有首先把教材中的智慧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2)独特的再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这
24、种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对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3)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教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既然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5)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效果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成长的“ 德”“才”之中,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显现。另外,学生成才需要很长的周期,
25、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所以,教师的劳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9 【正确答案】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三、材料分析题【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0 【正确答案】 孙老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
26、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孙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1 【正确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义务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家庭作业繁重。如何把孩子们从家庭作业中解脱出来是减负的关键。我认为家庭作业不是该不该留,而是该怎样留的问题。家庭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大呼声。教师必须转变过去常规性家庭作业的思维,让家庭作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作业要有差异性;作业要有多样性;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探究性;作业要有自主性;作业要有合作性。家庭作业要新颖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家庭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减负增效。【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