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A)3 岁左右(B) 5 岁左右(C) 7 岁左右(D)10 岁左右2 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服从与惩罚(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3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A)皮亚杰(B)科尔伯格(C
2、)埃里克森(D)罗杰斯5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A)道德信念(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判断6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情感(B)道德行为(C)道德认识(D)道德形象7 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就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认识8 按科尔伯格的观点,划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主要看其( )。(A)心理冲突情况(B)人格发展情况(C)道德行为发展情况(D)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情况9 儿童在听了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
3、话,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D)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10 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如果个体按照人们所称的“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那么他还处于道德的( )。(A)惩罚和服从阶段(B)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C)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D)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11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 ”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2 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
4、的模仿属于( )阶段。(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13 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B)初二(C)初三(D)高一14 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出现好心干错事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不善于调节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薄弱(C)不善于选择道德行为方式(D)道德信念不坚定15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 )。(A)社会现象(B)集体现象(C)个体现象(D)文化现象16 品德的核心是( )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7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
5、情感成分18 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9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下属于中学生对惩罚的看法的是( )。(A)犯了过错被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B)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C)最严厉的惩罚是最有效的(D)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二、多项选择题20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应( )。(A)进行有效的说服(B)树立良好的榜样(C)利用群体约定(D)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21 当其他同学向卓卓借文具时,卓卓从不拒绝。她认为,能够
6、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卓卓道德发展处于( )。(A)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B)习俗道德水平(C)寻求认可阶段(D)前习俗道德水平22 态度的成分主要包括( )。(A)认知成分(B)动机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三、判断题23 学生认识到诚信是最可贵的,不必教师监考,自己也能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此时学生的态度与品德进入到了认同阶段。 ( )(A)正确(B)错误24 态度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语言或行为。 ( )(A)正确(B)错误25 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 ,他们通常以 “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 ( )(A)正确(B)错
7、误26 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 )(A)正确(B)错误27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最主要标志是道德认识的提高。 ( )(A)正确(B)错误28 不论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都具有极强的动荡性。 ( )(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29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五、材料分析题30 最近,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上的张同学傍晚放学后经常留下来帮助当天值日的同学搞卫生。李老师想到班级一直缺乏一种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她认定张同学具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决定树立典型。于是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活动,并让张同学做重点发言,谈谈对助人为乐的认识和体会。没想到,班会课上张同学的一番
8、话让全班同学目瞪口呆,更让李老师不知所措,张同学说:“其实我每天留下来帮同学做值日,是因为这学期爸爸下班比较晚,我要等很久爸爸才能来接,反正在学校也没事做,帮同学做值日好消磨时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联系材料分析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六、论述题31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在 10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 10 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
9、自律道德。【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为“汉斯偷药”。【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
10、、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
11、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描述体现了儿童知法懂法。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习俗水平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好孩子定向阶段又被称为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2 【
12、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没有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就可能会“好心干错事”。【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6 【
13、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情感是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它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他律阶段的孩子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处于权威(他律 )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学生所处的道德认识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
14、,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所以,中学生认为犯了过错被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二、多项选择题20 【正确答案】 A,B,E,D【试题解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主要有: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ABCD 项均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习俗道德水平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二级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儿童着眼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衡量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此水平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寻求认可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二
15、是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三、判断题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最可贵的,不必教师监考,自己也能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此时学生的态度与品德进入到了内化阶段。【知识模块】
16、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而非行为本身。【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权威阶段 (67、8 岁) ,可逆性阶段(8 10 岁)以及公正阶段(10 12 岁)。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不具有约束力的,他们通常以“自我中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
17、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行为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
18、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故题干判断错误。【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四、简答题29 【正确答案】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内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认同
19、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五、材料分析题30 【正确答案】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
20、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1)教师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掌握时机,一是学生需要的时候,二是师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的时候。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在张同学有助人为乐行为时设计主题班会对张同学的行为给予肯定,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2)对学生要有正确评价和价值引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材料中的李老师对张同学的发言中的价值观应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六、论述题31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
21、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感情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服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习得。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
22、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者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识、技能或者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