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试卷 8 及答案与解析现代文阅读0 世界最大的膜美 刘易斯.托马斯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
2、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缕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氧气。从理论上讲,水蒸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如尤里指出,这一过程会有自我限制的作用,因为,光解作用所需的波长正是氧气所屏蔽的波长。氧气的制造几乎一开始就被切断了。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3、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你怎么说都通。一旦光合细胞很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地球上的厌氧生物便受到了威胁下一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 ATP(三磷腺苷)的突变型。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
4、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这一时期的地质记载中海洋生物化石陡增证明了这点。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辐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从此以后,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除了生物创造性的限度外,再没有什么能限制物种的发展了。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极其有福。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
5、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现在,我们有离地球表面三十英里处的一层薄薄的臭氧层,它保护我们不受致命的紫外线的损害。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如果我们这样干,当然,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我们应该称颂现在这样子的天空:就它的大小、就它功能的完美,它都是自然界万物之中最伟大的、无与伦比的协作成果。它为我们而呼吸,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每天都有几百万颗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
6、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像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像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节)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2 根据文中第段,可以推测 “世界最大的膜”的作用是 _。3 文中第段画线句子中,“ 这样干”指_和_。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中第段提到月球,意在用月球表面的“死沉沉“反衬地球的“生机四溢“(B)文中第 段提到细胞,意在用细胞膜类比地球“ 自己的膜”,说明“ 膜”的作用(C)文中第 段最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膜”的作用(D
7、)文中第段冉次提到月球。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突出“膜” 对地球的保护作用5 对义章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光解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原理相同,都能产生氧气,只是光解作用产生的氧气很少(B)光合细胞必须生存在至少十米深的水下,才能不受致命的紫外线照射,因此海底是其最佳生存环境(C)光合细胞即蓝绿藻的出现,使地球形成了呼吸机制,提高了大气中氧的浓度(D)氧气具有半透性,既挡住了对地球生命体有致命作用的辐射,又保证了光合作川所需要的可见光通过5 奇 遇莫 言1982 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
8、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
9、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 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 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 你是! 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10、?有鬼吗? 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我高声唱起歌来: “向前向前向 杀”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
11、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我忙问: “三大爷,起这么早 !”(11)他说: “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12)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13)点着了烟,他说: “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14)我说: “三大爷,何必呢?”(15)他说: “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16)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17)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
12、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了。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18)母亲说: “小孩子家嘴不要狂!”(19)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20)父亲惊讶地问: “你说谁?”(21)我说: “赵家三大爷呀!”(22)父亲说: “你看花眼了吧?”(23)我说: “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24)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竞犹豫着不敢接。(25)母亲说: “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26)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
13、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6 文中第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7 文中第段画线部分是_描写,作用是 _。8 文题“奇遇 ”中的“奇”体现在_。9 下列没有对赵家三大爷已死做暗示的一项是( )。(A)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B)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C)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D)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了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说通过秋夜“ 我” 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
14、绘,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位和张力(B)作者模仿了聊斋志异中的构思与写法,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的人的批判,寄寓了作者希望人人都能与人为善的愿望(C)文章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D)文章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 “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10 蓝 眼冯骥才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
15、晾在光天化日底下。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不姓蓝,他姓江,原名在棠,蓝眼是他的外号。天津人好起外号,一为好叫,二为好记。这蓝眼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关灯看画,也能看出真假;话虽有点玄,能耐不掺假。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 大涤子湖天春色图” 。蓝眼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 ,他看画无论大
16、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你打算卖多少钱?”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水墨浅绛,苍润至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
17、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世上的事,说足了这头,便开始说那头。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11)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
18、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12)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头的闲话,扰得咱铺子整天乱哄哄的。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13)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14)佟老板找来尤小五。尤小五是天津卫的一只地老鼠,到处乱钻,嘛事都能叫拿耳朵摸到。他们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
19、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和蓝眼都不知道这崔家是谁。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15)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16)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看真假画这行,看对一辈子全是应该的,看错一幅就一跟头栽到底。(17)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
20、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绝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竞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两倍的钱还多。(18)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
21、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竞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19)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20)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 肚脐眼?(21)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书生打扮的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 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
22、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自此不单天津古玩行他这号,天津地面也瞧不见了他的影子。有人说他得一场大病,从此躺下,再没起来。栽得真是太惨了!(22)再想想看,他还有更惨的他败给人家黄三爷,却只见到黄三爷的手笔,人家的面也没叫他见过呢!(23)所幸的是,他最后总算想到黄三爷的这一手,死得明明白白。11 这篇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明线是_;暗线是_。12 文中第段的主要内容是 _,其作用是 _。13 小说三次写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 ,其作用不包括 (
23、)。(A)描写蓝眼看画时熟练的动作(B)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C)与义章题门照应(D)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14 小说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黄三爷” ,但也从侧面展示了其_、_的形象特点。15 小说中“蓝眼 ”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15 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饭店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面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
24、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
25、了 !”不是一回了 ?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竞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
26、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 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尔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
27、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再大些!”(11)在这次屈辱之后,我不再去书店。但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再施惯伎。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12)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 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 我告诉自己。(13)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
28、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14)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15)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16)当书店的日光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头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
29、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17)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18)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16 下列各项中的“ 窃” 与文题 “窃读记”中的“窃”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窃窃私
30、语(B)虽赏之不窃(C)窃窃自喜(D)窃据17 文中第段画线句子是 _描写,其作用是 _。18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但一 段属于 _,作用是_。19 文中第段“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窃读的滋味!”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我”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又是什么?20 谈谈你对第(18) 段中的语句“ 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的理解。20 春之怀古张晓风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
31、,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合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
32、,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叉算,核了叉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春天必然曾
33、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21 文章第段中“ 冷面”指_;“花面”指_; “一首澌澌然的歌”指_ 。22 文中第段采用了_ 修辞手法,_ 、_两个词写出了春的“ 不讲理,不合逻辑 ”。23 文中第段画线两句写出了春天的到来 _。24 下列各项没有化用诗句人文的是( )。(A)唱人一只小鸭的黄蹼,唱人软溶溶的春泥(B)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C)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D)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25 文章在行文过程反复使
34、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一句作为文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25 云南看云沈从文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的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地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做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
35、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竞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 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
36、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 法币” 。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 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
37、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物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 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
38、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之所以能忍受,不仅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仅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
39、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有删改)26 文中第段的作用是 _。27 文中第段,运用对比、铺陈、 _和_等修辞手法,通过对_、_、_、_、_和_的特点进行描摹,纵笔畅谈“云的地方性” ,并写出各地的云对_的影响。28 文中第段的主要内容是 _。29 文中第段作者认为: “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 这“ 更深的意义 ”指_。3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文借卢锡麟的摄影展谈现实问题,借题发挥,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收放自如(B)文中的“云” 具有象征意义
40、,各地的“ 云”象征着各地人独特的性情(C)本文采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在对云南云的描写中,抒发对现实的种种感慨和对同家命运的忧虑(D)本文“看 ”字是主脉,通过看云、看人事,看卢锡麟的摄影从自然的云谈到艺术的云,进而“ 向远景凝眸 ”谈到庄严伟大的理想,相信抗战必胜,层次分明,浑然一体30 知更鸟之死对于千百万美国人来说,第一只知更鸟的出现意味着冬天的河流已经解冻。知更鸟的到来作为一项消息报道在报纸上,并且在吃饭时大家热切相告。随着候鸟的逐渐来临,森林开始绿意葱笼,成千的人们在清晨倾听着知更鸟黎明合唱的第一支曲子。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甚至连鸟儿的返回也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41、知更鸟的生存看来和美国榆树休戚相关。现在这种榆树已经患病,这种病蔓延到所有榆树生长的区域,这种病是如此严重。为了控制这种榆树病,在美国榆树集中的地区美国中西部和新英格兰各州,一个接一个村庄进行广泛喷药已变成了一项日常工作。这种喷药对鸟类生命,特别是对知更鸟意味着什么呢?对荷兰榆树病的喷药于 1954 年在大学校园的一个小范围内开始。第二年,校园的喷药扩大了,把东兰星城(该大学所在地)包括在内,并且在当地计划中不仅对吉卜赛蛾而且连蚊子也都这样进行喷药控制了。化学药雨已经增多到倾盆而下的地步了。从 1954 年到首次少量喷药的第一年,看来一切都很顺当。第二年春天,迁徙的知更乌像往常一样开始返回校园
42、。当它们在它们熟悉的地方重新出现时,它们并没有“料到有什么不幸 ”。但是,很快就看出来显然有些现象不对头了。在校园里开始出现了已经死去的和垂危的知更鸟,在鸟儿过去经常啄食和群集栖息的地方几乎看不到鸟儿了。几乎没有鸟儿筑建新窝,也几乎没有幼鸟出现。在以后的几个春天里,这一情况单调地重复出现。喷药区域已变成一个致死的陷阱,这个陷阱只要一周时间就可将一批迁徙而来的知更鸟消灭。然后,新来的鸟儿再掉进陷阱里,不断增加着注定要死的鸟儿的数字;这些必定要死的鸟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它们也都在死亡前的挣扎中战果着。渥朗斯教授说: “校园对于大多数想在春天找到住处的知更鸟来说,已成了它们的坟地。” 然而为什么呢 ?
43、起初,他怀疑是由于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但是很快就明显地看出了“ 尽管那些使用杀虫剂的人们保证说他们的喷洒对鸟类无害,但那些知更鸟确实死于杀虫剂中毒,知更鸟表现出人们熟知的失去平衡的症状,紧接着战栗、惊厥以至死亡。”有些事实说明知更鸟的中毒并非由于直接与杀虫剂接触,而是由于吃蚯蚓间接所致。校园里的蚯蚓偶然地被用来喂养一个研究项目中使用的蝼蛄,于是所有的蝼蛄很快都死去了。养在买验笙笼子里的一条蛇在吃了这种蚯蚓之后就猛烈地颤抖起来。然而蚯蚓是知更鸟春天的主要食物。在劫难逃的知更鸟的死亡之谜很快由罗 巴克博士找到了答案。他找到了此事件错综复杂的循环关系知更鸟的命运由于蚯蚓的作用而与榆树发生了联系。榆树
44、在春天被啧了药,且经常在 7 月份又喷一次,浓度为前次之半。强力的喷药器对准最高大树木的上上下下喷出一条有毒的水龙,它不仅直接杀死了要消灭的树皮甲虫,而且杀死了其他昆虫,包括授粉的昆虫和捕食其他昆虫的蜘蛛及甲虫。毒物在树叶和树皮上形成了一层粘而牢的薄膜,雨水也冲不走它。秋天,树叶落到地面上,堆积成潮湿的一层,并开始了变为土壤一部分的缓慢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得到了蚯蚓的援助,蚯蚓吃掉了叶子的碎屑,因为榆树叶子是它们喜爱吃的食物之一。在吃掉叶子的同时,蚯蚓同样吞下了杀虫剂,并在它们体内得到积累和浓缩。巴克博士发现了 DDT 在蚯蚓的消化管道、血管、神经和体壁中的沉积物。毫无疑问,一些蚯蚓抵抗不住毒
45、剂而死去了,而其他活下来的蚯蚓变成了毒物的“生物放大器” 。春天,当知更鸟飞来时,在此循环中的另一个环节就产生了,只要 11 只大蚯蚓就可以转送给知更鸟一份 DDT 的致死剂量。而 11 只蚯蚓对一只鸟儿来说只是它一天食量的很小一部分,一只鸟儿几分钟就可以吃掉 10-12 只蚯蚓。除了食入了致死的剂量,不孕的阴影笼罩着所有鸟儿,并且成为可以导致该鸟种灭绝的潜在威胁。喷药前,每年春天,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的校园里,粗略估计有 370 只鸟。在 1 954 年由迈纳所观察的每一个知更鸟窝都孵出了幼鸟,到了 1957年 6 月底,如果没有啧药的话,至少应该有 370 只幼乌在校园里寻食,然而迈纳现在仅仅
46、发现了一只知更鸟。渥朗斯指出,鸟儿的生殖能力实际上已遭破坏。例如,他记录到:“ 我们记录到一只知更鸟,它有信心地伏窝 21 天,但却孵不出小鸟来,而正常的伏窝时间为 13 天我们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伏窝的鸟儿的睾丸和卵巢中含有高浓度的 DDT。”渥朗斯于 1960 年将此情况告诉了国会:“十只雄鸟的睾丸含有百万分之三十一至百万分之一百零九的 DDT,在两只雌鸟的卵巢的卵滤泡中含有百万分之一百五十一至百万分之二百一十一的 DDT。”(节选自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有删改)31 对于美国人来说,第一只知更鸟出现的意义是_。32 文章第段中“ 鸟儿的返回也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7、的原因是_33 文中第段画线句子采用了 _修辞手法,作用是 _。34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用了含有致死剂量的毒素的蚯蚓导致了知更鸟的大量死亡(B)知更鸟、蚯蚓和榆树之间的食物链具体表现为:榆树叶一蚯蚓一知更鸟(C)鸟儿的生殖能力遭到破坏也是导致鸟种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D)为了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应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物35 本文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引资料(D)作比较35 简单之美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 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如余先生所言,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员都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作为支撑和引导。简单可以成事,是一道人人可获得的美丽途径。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小学时,依稀记得,一节美术课,老师让画人物肖像,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