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学前教育(论述题)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述如何帮助“ 不合群”儿童。2 试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3 论述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御措施。4 试述个别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5 运用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6 试述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 如何培养幼儿情绪?8 试述幼儿学习方式的类型。9 试述幼儿理解的发展趋势。10 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11 试述如何正确认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互相作用。12 试论述
2、幼儿气质的作用。13 试述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4 试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5 试述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16 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17 桑代克认为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18 试论述学前儿童焦虑产生的原因。19 试述幼儿园教师应如何根据将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教育教学。20 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1 根据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谈谈如何有效地防止注意分散。22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是什么?23 试述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24 试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25 试述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26 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
3、的作用。27 评析“最近发展区 ”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28 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29 论述影响学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30 试述意志的发展与幼儿心理活动的关系。31 联系实际谈谈 34 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2 试述幼儿个别差异的类型。33 试述应如何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34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35 试述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36 为什么说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37 什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如何理解?38 试述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求。39 试评价蒙台梭利课程模式。40 试述学前儿
4、童体育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学前教育(论述题)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首先,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基次: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
5、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 ”,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在幼儿园,教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 ,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教师也要多注意他们的一些举动,强化和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接受其他幼儿,加人这个集体。2 【正确答案】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
6、展的重要背景。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
7、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3 【正确答案】 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如下:(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目的要求不明确;(4)注意不善于转移;(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防止儿童注意分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2)制订合理的作息制度;(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4)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5)提高教学质量。4 【正确
8、答案】 个别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有:(1)要把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个别化发展要体现基础要求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2)个别化教育绝不是个别幼儿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个别化教育,实施个别化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面向全体。(3)个别化发展应提倡扬长补短。每个幼儿的兴趣或潜能应当充分发扬,但并不是一味追求“ 专长”“特长”,而要利用他的长处和优势尽可能去弥补他的短处和不足,以达到全面发展。(4)个别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尊重孩子”这一层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
9、能真正地发展个别差异、关注个别差异。5 【正确答案】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 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
10、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6 【正确答案】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7 【正确答案】 要培养幼儿情绪需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和谐的
11、情绪气氛,并且与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情。(2)成人的情绪自控。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家长要避免喜怒无常,不溺爱和吝惜爱;教师也应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和态度。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过程中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要学会倾听,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教学方式上要学会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等教育技巧。(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教师在处理学生情绪问题的时候,需要灵活或综合运用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干预技能,同时逐渐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8 【正确答案】 幼儿学习的方式随着语言
12、的发生及其在心理活动中作用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尝试学习、语言理解学习等。幼儿对不同学习内容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广义的观察来学习。幼儿的观察学习常常与模仿相联系,其模仿学习要比婴儿多得多。(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对物体的探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操作活动。(3)语言理解的学习。语言理解的学习,用于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与婴儿相比,幼儿大量使用语言理解的学习方式,包括倾听、提问、对话等。与成人相比,幼儿的
13、学习更多依赖从感性而非理性人手、从归纳而非演绎人手的学习方式。(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综合性的,在某种学习活动中兼有几种学习方式,特别是语言、观察和操作学习的结合。(5)交往中的学习。与成人、同伴的交往活动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6)游戏活动的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游戏让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9 【正确答案】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
14、(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10 【正确答案】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 8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 5 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
15、的方向发展。(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处理事情。(3)主动感对内疚感 (46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4)勤奋感对自卑感 (612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
16、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11 【正确答案】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互相作用表现在: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不论儿童心理的内部
17、矛盾如何变化,矛盾的双方都是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环境和教育的反映。(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儿童心理本身不但不是消极接受外界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 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儿童心理在一定范围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产生影响。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活动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周围事物。儿童心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重要表现在对周围成人心理的影响。而成人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3)活动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活动中发生的。只有通过活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
18、才能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只有在活动中,儿童的需要才可能产生,新需要和旧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形成。同时,也只有通过活动,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12 【正确答案】 幼儿气质的作用如下: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幼儿气质对幼儿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幼儿的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2)幼儿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幼儿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亲教养方式而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幼儿
19、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习惯以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13 【正确答案】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 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他和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在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中,一个起初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如肉粉)配对出现,进而能够诱发反应(如分泌唾液)。(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
20、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21、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2)评价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能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3)经典条件反射与幼儿教育。经典条件反射是幼儿早期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是幼儿较为广泛和普遍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14 【正确
22、答案】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自我感觉的发展 (1 岁前 )。儿童由 1 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自我认识的发展(12 岁) 。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 1 5 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自我意识的萌芽(23 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 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对自己的
23、简单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 34 岁幼儿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 岁幼儿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15 【正确答案】 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对幼儿的评价不是那种主观的
24、评价,而是基于对幼儿客观观察的较科学的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发展。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幼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性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幼儿个性的全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特别是要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他们,这对教师真正了解孩子是非常必要的。总之,作为教师要懂得,幼儿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点决定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了解这些原
25、因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并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方法。16 【正确答案】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记录并不一定按照固定的规则。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创新。(1)观察记录的项目。对幼儿观察记录的项目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游戏、午睡、进餐、起床等,同时,对偶然事件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2)观察记录的内容。观察记录应该尽可能详细些,要记录下当时的环境及幼儿行为的整个过程。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将上述项目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记录下来。(3)评
26、价。在完成了所有的观察记录项目以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也是观察记录的目的所在。评价可以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有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等几项。17 【正确答案】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候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就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 SR 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联结得就越强;反之,就变得越弱。(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
27、那么,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18 【正确答案】 (1)学龄前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知识经验相对缺乏,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不足。 (2)有些成人在教养过程中的不恰当吓唬(如黑夜里会有妖魔鬼怪出现等),使幼儿高估外界的“ 危险” ,进而引发内心的紧张。(3)对父母的依恋所致。学前幼儿的依恋对象依然是父母,父母是他们情绪的“外部组织者”,是他们的安全基地。当学前幼儿与父母分离且身处较陌生的环境时,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紧张不安的情绪。19 【正确答案】 影响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因素有:(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因此教师
28、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应该使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尽量不要接近。(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以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片、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不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和接近也是影响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
29、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程度。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形成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20 【正确答案】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
30、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3)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幼儿心理发展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其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主观因素在心理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对物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21 【正确答案】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会使幼儿产生疲劳而导致分心,因此,幼儿园里组织的活动应该生动有趣,形式多样,且持续时间不宜太长,以适合各年龄段为准则。(2)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是不能满足幼儿需要的。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合作,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
31、充沛地游戏和活动,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3)幼儿很容易被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这些都容易使幼儿的注意分散。因此,教师要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4)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将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5)幼儿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移。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设法使活动的方式与内容适合幼儿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以减少幼儿的疲劳;同时,也要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坚持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防止其注意的分散。22 【正确答案】 (1) 感觉是个体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传
32、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知觉是个体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协调活动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化为整体经验,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态度和需要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使知觉更丰富、更精确和更富有理解性。(2)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已经有了味觉和嗅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原始的
33、感知觉不断发展,日益分化,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感知觉,开始协调活动。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知觉的恒常性一一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比如婴儿分辨亲人和陌生人,依靠的是对不同人脸的初步的概括性反映,这是知觉水平的概括。1 岁以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婴儿反映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婴儿对事物的知觉逐渐和具体表象联系起来。由此逐渐开始出现对物体形状、大小、空间和时间关系的复杂知觉。2 岁左右,当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时,对事物认识的概括性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3 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
34、念联系起来。比如对颜色的知觉,已经不停留在对射入眼帘的光线波长的反映,而是把它归入某种颜色的类别,并且能够学会叫出颜色的名称,比如,幼儿会说:“像橘子那样的颜色 ”,或说出 “橙色”。掌握感知标准的活动和思维活动已不可分割。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了观察的能力,45 岁以后,能够逐渐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23 【正确答案】 学习幼儿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1)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幼儿阶段是认识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分析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历程。同时
35、,也加深我们对“ 意识是在外界环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认识” 这一点的理解。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普通心理学提供了资料。(2)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
36、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心世界与成人存在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差异。人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幼儿,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而应尊重儿童,正确对待儿童。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是建立在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基础上的,针对这些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幼儿心理处于发展过程中,处于与环境不断地互动过程中,因此,理解和正确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环境。由此可见,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37、,对于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24 【正确答案】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1)生物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 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2)幼儿的心理因素: 心理发展因素;幼儿人格特征。(3)家庭环境因素。幼儿生长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幼儿园环境因素: 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幼儿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5)社会生活环境。幼儿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道德观念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5 【正确答案】 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需要:(1)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2)设置问题情境;(3)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
38、动机;(4)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5)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6)给予积极总结,使幼儿有成功体验。26 【正确答案】 记忆有助于其他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发展。(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合起来,使儿童能够把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3)记忆与语言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儿童记忆的发展也影响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通过记忆,儿童对与经验有关
39、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27 【正确答案】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2)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3)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 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4)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5)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 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因材施教。28 【正确答案】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
40、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则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
41、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29 【正确答案】 影响学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两种。(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2)幼儿园集体教育:幼儿园是
42、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幼儿园也应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及注重个性教育人手进行教育,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30 【正确答案】 意志与幼儿心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与认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2)枣志和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遇到了外部障碍还是克服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人积极争取或积极拒绝的态度,即产
43、生情绪。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能鼓舞人的意志行动,又能阻挠人的意志行动。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3)意志和动机体系有密切的关系: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意志活动与动机的体系相联系,各种动机的斗争以及最终形成的动机主从关系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31 【正确答案】 34 岁幼儿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这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1)生活范围扩大。幼儿 3 岁以后,开始进人幼儿园。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老师、更多同伴的新环境。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
44、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2)认识依靠行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34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想好了再做。34 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力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3)情绪作用大。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 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常常为小事哭起来。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感染。(4)爱模仿。 34 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32 【正确答案】 幼儿
45、个别差异的类型包括:(1)幼儿智力差异。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智力类型的差异。 (2)幼儿性格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个体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差异,如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个体的理智特征差异; 个体性格的情绪特征差异;个体性格的意志特征差异,如自觉性、果断性等。性格的类型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类型可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等。(3)幼儿性别差异。男女性别差异主要
46、源于社会实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种族和职业。两三岁的孩子,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渐渐懂得男孩与女孩的区别。他们通过模仿同性别的人,逐渐出现性别角色的心理萌芽。(4)幼儿学习类型差异。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它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方面。33 【正确答案】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
47、法规;(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34 【正确答案】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分科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1)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的一种方式。(2)核心课程,又称为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
48、织课程内容。35 【正确答案】 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语言教育是正规的,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语音、语词、语句、语段等),儿童文学作品(儿歌、儿童诗、生活故事、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2)日常言语交往中的指导。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对幼儿实际的言语交往能力给
49、予指导,把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环境。(3)其他教育领域的配合。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领域的事。幼儿在健康、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中,同样离不开语言工具。所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师的任务,其他领域的教师也应注意对幼儿语言的指导,配合语言领域教师,共同为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承担责任。(4)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语言教师指导和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使家长了解自己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父母与孩子言语交际应注意什么。36 【正确答案】 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统一的,二者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辅相成。(1)儿童的生理不适应可影响其心理的发展。儿童的疲倦或饥饿是由于生理上不适应而产生的,转而可影响情绪。如果儿童不吃早餐到幼儿园,由于饥饿,精神不能集中,会容易发脾气。若教师上课采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和活动,可以使儿童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从而减少疲倦感。(2)儿童的情绪可以影响其生理功能的发展。如儿童进餐时精神不愉快,或受到斥责、处罚、吃饭时哭泣等均可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3)儿童生理的缺陷可引起心理发育的异常。如斜视的儿童不及时纠正,又常受到同伴或他人的讥笑,就会引起儿童的自卑感;耳聋的孩子可以造成发育障碍或发音不正确;常受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