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为本。(A)学生(B)教师(C)科学(D)创新2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策略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所遵循的主要教学规律是(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C)掌握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2、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5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差距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体现了( ) 的教学原则。(A)直观性(B)启发性(C)理论联系实际(D)因材施教6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是 ( )原则。(A)因材施教(B)巩固性(C)启发性(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7 教师在讲解“ 多和少” 的问题时,出示了一排三角形和一排圆形让学生比较。这个教师采用的是( )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8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
3、的某个议题在集体中或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的观点、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提问法(C)讨论法(D)发现法9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10 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 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B)实验法(C)演示法(D)谈话法11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 )。(A)实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实践活动法12 将同一年级
4、的大学生按照英语测试水平分为 A、B 、C、D 四个等级,分别编入不同的英语教室上课。这属于( )。(A)内部分组(B)外部分组(C)现场教学(D)复式教学13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教育家是( )。(A)洛克(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14 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A)时教必有正业(B)君子之教,喻也(C)藏息相辅(D)不陵节而施15 教师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不包括( )。(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法(D)布置作业16 在古代教育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复式教学(D)现场教学17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
5、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18 王老师在运用自己编制的试卷时发现,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得分没有拉开差距,说明王老师的试卷( ) 。(A)难度比较高,产生了天花板效应(B)难度比较低,产生了地板效应(C)区分度比较低(D)试卷的信度很低19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甄别性评价20 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班级事务中所做的事情,以及在各种检查、评比、竞赛中的获奖情况进行记录,
6、并纳入学业成绩中给予加分。这种评价方法我们称之为(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21 小王老师是一位新老师,为了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他在上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与反馈的形式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种评价属于( ) 。(A)安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二、辨析题2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体现在教学上是因材施教的原则。23 教学就是教育。三、简答题24 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具体表现。25 简述衡量测验题目质量的四个指标。26 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什么?27
7、 简述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四、材料分析题28 材料:一位教师教“ 因式分解” 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按程度有选择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 单元的教学任务。问题: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什么教学原则?并作简要解释。28 材料: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 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
8、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氛围,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的公开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细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问题:29 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30 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31 材料:班里有一个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学生,有一段时间特
9、别爱举手回答问题,往往是教师话音刚落,他的小手就高高举起了。可是几乎每次站起来时又都回答不上问题。这位教师想弄清楚问题的症状,就与这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通过交流,老师了解到,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当老师提问时,如果他不举手,其他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不会,课下的时候有时会瞧不起他。为了不让其他的同学知道他不会,每次当老师提问时,不管会还是不会,他都举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位老师通过思考,和孩子立下了一个“ 秘密协定”:“想好了举右手,老师一定尽量让你回答,没想好又特别想举手时,就举左手,老师就让别的小朋友回答” 。果真,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孩子有时举右手,有时举左手,老师也按约定来指定他或其
10、他人发言,再后来,孩子就比较经常地举右手了,“秘密协定” 就慢慢取消了。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原则的相关原理分析该案例。32 材料:某物理教师在教轮轴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的力气大。他故意挑了身高相近的男女同学各一名,先请他们上讲台掰手腕,女同学输了。接着,老师又拿出了一个啤酒瓶,请这两位同学再比一比,男同学握住瓶子的颈口部分,女同学握住瓶身部分,各自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结果女同学赢了。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老师顺势说道: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这与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老师就开始了新课的教学。问题: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案例
11、进行分析评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温家宝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两个知识点。理论体现的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实际体现的是直接经验的获得,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故选 A。【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
12、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教材的理论内容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是说,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
13、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演示法是指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谈话法的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知识模块】 中学
14、教学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指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或现象。实验法和演示法的施动者分别是学生和教师,题干中是教师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可知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演示法的概念。【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是外部分组中的按学科能力分组。【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
15、书中首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中“时教必有正业”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体现的是科学性教学原则。B 项强调的是启发学生。C 项比喻讲解教育原则不能死记硬背,教师的讲解要与个人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的原则。D 项指的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故选 D。【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备课包括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个别教学是出现最早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7 【正确
16、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区分度是指问卷能够顺利地区分开高水平与低水平的能力。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难度太高出现地板效应大家的分数都很低;难度太低出现天花板效应大家的分数都很高;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验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
17、的程度。【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类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配置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故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课程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它让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发展。【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
18、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二、辨析题22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教育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
19、23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三、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
20、(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 嵌入” 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 教师,形成学生(主体)一课程与教材(客体)一教师(领导) 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5 【正确答案】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
21、之间的一致性。(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3)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4)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6 【正确答案】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
22、7 【正确答案】 (1)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2)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3)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4)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四、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
23、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题干中教师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并正确地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29 【正确答案】 我不赞成小李的教学观。教学过程要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小李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刻性。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满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等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
24、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而材料中的小李老师仅仅调动了课堂气氛,却没有达到知识内容传授的目标。【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30 【正确答案】 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小张在教学中照搬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最后形成
25、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31 【正确答案】 (1)从教师职业素养的角度看,教师要具备教师知识素养、专业才能素养、专业精神素养。其中,教师的专业精神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热爱学生就是师德的核心。材料中的教师面对“ 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学生 ”常常举手却 “几乎每次站起来时又都回答不上问题” 的情况没有横加指责,而是细心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学生谈话沟通,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同时作为教师,还必须具备知识素养,尤其是作为条件性知识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材料中的教师在了解了学生举手的真正原因之后,没有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是通过“秘密协定”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体现了教师
26、对学生心理的了解。(2)从教学原则的角度看,这位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体现了“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根据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作出符合其能力的要求“想好了举右手,没想好又特别想举手时就举左手”,使得教学能够尊重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秘密协定” ,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有所增长,在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也有了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案例也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32 【正确答案】 我非常赞同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案例中的教师运用了几种教学原则、教师职业素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值得我们学习。(1)案例中主要运用的教学原则有:启发性原则。启发性
27、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皆属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案例中教师运用游戏的方法引入新课。将所学知识的主观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直观感知谁赢谁输,进而掌握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中的教师按照系统性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案例中主要运用了教师职业素养中的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素养。能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案例中的教师运用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即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断的引导学生向问题的答案迈进。(3)案例中还运用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事情,案例中的老师自始至终注重的是课程的不断开发和创生的过程。【知识模块】 中学教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