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法国的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由此可见,卢梭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外在目的论2 在教育工作中,“ 不陵节而施 ”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规律。(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互补性3 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A)遗传素质(B)家庭背景(C)社会环境(D)个体能动性4 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是( )。(A)综合课程(
2、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5 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6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7 学记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的方法。(A)谈话法(B)讨论法(C)参观法(D)练习法8 ( )原则是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应认真了解和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学生。(A)启发性(B)
3、系统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9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班级规章制度(B)良好的师生关系(C)明确的共同目标(D)一定的组织结构10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11 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解释是( ) 。(A)衰退说(B)干扰说(C)压抑说(D)提取失败12 鲁班由“茅草划破手 ”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 。(A)思维定势(B)功能固着(C)负向迁
4、移(D)原型启发13 人的学习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这种识记表现的是( )。(A)有意识记(B)整体识记(C)过度学习(D)多种感官参与14 下面说法属于学习负迁移类型的是( )。(A)举一反三、触类旁通(B)将所学的原理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C)两种学习材料有相似之处,学了后一种,巩固了前面的学习(D)总是把英语字母念成汉语拼音15 认识到抢夺他人的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这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 )。(A)本我(B)自我(C)超我(D)他我16 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 。(A)个
5、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B)替代性经验(C)言语说服(D)情绪唤起17 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18 教育活动中要注意“ 三结合 ”,发挥教育合力,不属于 “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班级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19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 。(A)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C)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D)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20 以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
6、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为主要原则的教育学理论被称为( )。(A)全面和谐教育理论(B)掌握学习理论(C)发现法(D)发展性教学理论21 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长阶段二、辨析题22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 136 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 50 名男子成为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23 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24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教师教的怎么样。25 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三、简答题26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27 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
7、28 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29 简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四、材料分析题29 材料:魏老师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 100 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 8 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 学生答: “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 “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 8 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 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告诉他哪些是只要去学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完成
8、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 40 多分。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 70 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问题:30 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30 材料: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 这一定律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其他同学都回答:“不能相加”,只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 等于两头牲畜。 ”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
9、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该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问题:31 请用心理学有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卢梭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 A。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不陵节而施”指的是不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进行教育,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体现的是顺序性。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习需要和动机属于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中阐述的是选修课程的概念。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描
10、述的是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题意可排除 A、B,由于教学指导书是教师用书,所以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而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体现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应选 B。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首先,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其次,因材施教强调的是教师要从学生个体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它研究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学生”,因此
11、答案选择 D。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压抑说又称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题干所描述的现象是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而引起的遗忘情况。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复述策略中的多种感官参与的理解。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负迁移是指两种
12、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成败经验,而获得强化的过程。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能力。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中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部分相结合。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
13、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关注学生成绩提高是处于关注情境阶段。二、辨析题22 【正确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不起决定作用。成为音乐家的原因是多样的,遗传仅仅是影响个体成为音乐家的因素之一。除了遗传之外,还受到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14、。外部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为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在个体成为音乐家的过程起着主导作用,真正决定是否成为音乐家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23 【正确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24 【正确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除了教师教的怎么样,还有学生学的怎么样。完整来看,一堂好课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等。其中,最
15、根本的要求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25 【正确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因此,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三、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
16、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27 【正确答案】 (1)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内驱力。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这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8 【正确答案】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
17、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29 【正确答案】 (1)讲授法;(2) 谈话法;(3)讨论法;(4) 练习法;(5)实验法;(6)实践活动法;(7)演示法;(8)参观法;(9)欣赏教学法;(10) 情景教学法。四、材料分析题30 【正确答案】 (1)该案例中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2)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时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18、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魏老师帮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而不是全班同学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魏老师对刚接任的班级进行摸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从整个教学进程来看,材料中“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40 多分”“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 70 多分了”这是形成性评价的一
19、种体现。这种评价是监控学生学习进展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1 【正确答案】 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原因如下:(1)老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生会说“ 不能相加 ”,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使用另外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生,反而应该就这一点进行鼓励。然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创造性。(2)老师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难以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勃然大怒,而且侮辱学生,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