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隐性课程的特点的是( )。(A)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B)空间的广泛性(C)内容的全面性(D)教育影响的计划性2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3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4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是(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D)核心课程5 既是课程
2、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的是( )。(A)课程评价(B)课程模式(C)课程实施(D)课堂反馈6 注意培养学生研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类型是( )。(A)基础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7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比,其优点是( )。(A)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B)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C)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D)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8 凯洛夫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 )。(A)单一课和综合课(B)理科和文科(C)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D)传统课和现代课9 指导课程编制过程
3、最为关键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B)课程方案(C)课程目标(D)课程设计10 某中学根据当地太极拳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在该校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供喜欢太极拳的学生选修。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11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12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相关课程13 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不包括(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自主性14
4、 下列教育家中,( ) 最早提出“ 课程”一词。(A)赫尔巴特(B)斯宾塞(C)杜威(D)洛克15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不包括(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材(D)课程目标16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 ,体验了( )的重要性。(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7 区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是( )。(A)物质性(B)计划性(C)实践性(D)具体性18 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属于( )。(A)直线式(B)螺旋式(C)纵向组织(D)横向组织19 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不包括( )。(A
5、)学生(B)社会(C)学科特征(D)教师20 ( )认为课程评价是将课程计划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B)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D)效果取向的课程评价2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编写教材应该遵循的原则的是( )。(A)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B)编排知识要注意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C)编排形式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D)教材内容要强调基础性22 ( )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A)国家课程(B)校本课程(C
6、)学科课程(D)地方课程23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A)(B) (C) (D)24 世界著名大学校园内的人工标志,往往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优良的学术风气。这体现了哪种课程的作用?(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形课程25 下列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论的特点的是( )。(A)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B)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C)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D)学习时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26 研究性学习是“ 综合实践活动 ”板块中的一个重
7、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 ( )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A)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C)接受学习和协作学习(D)掌握学习和接受学习27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28 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这是( )划分的。(A)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不同(B)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C)根据课程性质不同(D)根据课程内容属性不同29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是( )阶段。(A)小学 1 一 3 年级(B)小学 4 一
8、6 年级(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30 ( )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C)社会中心课程论(D)儿童中心课程论二、简答题3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32 简述综合课程的内涵及其特点。33 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4 简述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些?三、材料分析题35 材料: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 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一部分教师认为,
9、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 ,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 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 :第一
10、个“没想到 ”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就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 没想到 ”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期中考试时,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36 材料:“照本宣科 ”的张老师张老师教高中历史。他上课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地换眼镜。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他一旦戴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
11、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给替换下来。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学校老师们很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
12、系了呢?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 ,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 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 ”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项均是隐性课程的特点,D 项是显性课程的特点。【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活动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
13、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倡导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所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活动课程。所以,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等)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
14、认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是指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
15、面的科学化高度发展。【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为研究型课程的特色。【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的优点是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其缺点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同时造成学习任务繁重。A、B、D 三项均是综合课程的优点。【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学论提出了课的类型,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他们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
16、课指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
17、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题干中的太极拳课程属于校本课程。【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故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是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
18、重分科课程的学习,属于学科课程。【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课改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 1859 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步步具体化
19、的关系,即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而教材又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体现的正是学校物质环境,属于隐性课程。【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8 【正确答案】 C【试题
20、解析】 题干所述是纵向组织的定义;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强调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21、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学生、社会、学科特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等人提出了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他们认为课程评价是将课程计划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它追求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因而,这种取向的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并常常将预定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
22、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内容的阐述要层次分明;(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材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1)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2)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3)提倡自主、合作
23、、探究的学习方式;(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园内的人工标志显然是学校的物质环境,故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项均是儿童中心课程论的特点,D 项是学科中心课程论的特点。【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
24、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它综合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优势。【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
25、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故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2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阶段采用分科课,程。故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3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
26、秩序和社会文化。【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二、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32 【正确答案】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有:首先,打破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其次,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再次,从生活
27、、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33 【正确答案】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28、知识和基本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34 【正确答案】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
29、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传统教育派的主张。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强调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层层递进。【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三、材料分析题
30、35 【正确答案】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王老师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 ”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3)王老师成功转变了教师角色。在“ 语文课进阅览
31、室” 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王老师引导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在“ 语文课进阅览室” 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 的局面,建立了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36 【正确答案】 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张老师的“照本宣科” 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都不符合课程改革
32、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教材,正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是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计划要求来设置的,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正确领会编者意图,有针对性的授课,而不是“照本宣科” 或“随意调整”。(2)活化教材,使学习内容问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材料中张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 ,缺乏引导和沟通;而魏老师的做法过于形式化,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二人的做法均没有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3)超越教材,主动选择、增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魏老师虽然主动选择了额外的课程资源,但没有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地方特色或需要来选择,而是“随意调整”,这也是不正确的。【知识模块】 中学课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